APP下载

东北发展的真问题

2018-01-23杨军

南风窗 2018年2期
关键词:东北转型经济

杨军

2018年伊始,东北的新闻便接二连三地涌出来,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事件,游客雪乡被宰事件,《共同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和《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联合行动备忘录》签署,“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推出等等。

东北为什么成为焦点?因为从2011年开始,东北的经济增长速度便一路走低,到2014年,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关注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近两年,东北经济增长甚至出现了“断崖式下滑”,2016年上半年,辽宁省的GDP增速出现负数,是全国唯一增速为负的省份,黑龙江和吉林的增速也居全国倒数几位。

这些年,无数人开出了无数药方,国家不仅给了很多政策,还支持了数以万亿计的财政转移支付,但东北经济却没有一点回暖的迹象。东北到底怎么了?东北经济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振兴东北的实质

因为关于振兴东北的讨论太多,很多人便以为东北经济很落后,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东北只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但东北的人均GDP在全国属于中上游水平。

中央从2003年开始提出要振兴东北,并在2004年推出了十年规划。在2014年总结东北十年发展的时候,东北三省的GDP平均增速依然在全国四大板块中是最快的。虽然近年增速迅速下滑,但根据去年的统计数字,2016年,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的人均GDP分别位于全国第12、14和22名。

说东北发展落后了,都是相对的。首先是和它之前相比,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一直在全国遥遥领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甚至一度占到全国的90%。直到现在,在全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多年之后,东北城镇化的水平依然高出全国水平约三个百分点。其次是和广东等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比,东北的发展似乎太慢了,在全国的排名不断下降。

也就是说,东北的整体经济水平在全国来说并不算落后,为什么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表面的原因是增长速度变慢了,但其实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GDP增速放缓是正常的,唯GDP论也已经慢慢过时了,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调整经济结构,让经济在新常态中走向良性发展,速度真的不是问题。人们关注东北的发展,并不真的是因为它的增速变慢了,而是因为它的整体发展似乎后继乏力。

曾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张国宝,对东北很有研究,他在去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东北经济最根本的问题,是东北的经济结构。这其实也是一些对东北有深刻了解和研究的人的共同结论和焦虑。

东北的经济结构是历史形成的,第三产业比重太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非常大。钢铁设备、核电设备、石油、煤炭等几个板块几乎构成了东北主要的经济支柱。在工业化过程中和全国高速发展的时候,这几大板块都是优势板块,但当中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这个优势便成了鸡肋,特别是房地产业式微和产能过剩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东北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回落。

在振兴东北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中,虽然东北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主要还是靠传统的这几大板块支撑。之前因为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巨大,使东北缺少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可以看到,在东北,互联网科技、金融等附加值高的领域几乎没有发展。新兴领域中,东北唯一靠前的是,在国内多家主流平台上,排名靠前的主播超过一半来自东北。但显然,这对经济发展并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

虽然直到2014年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才首次提出,但实际上,中国经济一直在慢慢转型,到2011年前后,转型开始触及实质,房地产业、低端制造业等等都开始感到寒意,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东北经济,因为之前的惯性太强大,真正的经济结构调整几乎没有,面对冲击只能束手无策。

真正的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不了

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是全国性的,并不是东北所独有的,这也是近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但以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较单一的省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更大,比如以煤炭为主的山西,以钢铁为主的河北。因为东北的经济结构问题更突出,所以东北面临的问题也更严重。产业如何转型,是一个实在太难的问题,在全国经济转型中,东北是转型难度最大的,经济增速放缓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不了。

这些年,中央给东北的政策不可谓不优厚,除了十几年来不断地推出振兴东北的各种规划和政策,中央还为东北的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在2015年财政部首次公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理分布图中,东北三省获得的转移支付近 6000亿元,约占当年转移支付的10.9%。中央每年给东北的转移支付数额一直在增长。

2016年4月,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这可以看作是另一个东北振兴的十年规划,里面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2016年到2018年,还有《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曾透露,这轮振兴计划的投资额为1.6万亿元,围绕三年滚动计划,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约130个重大工程项目。

因为在投资圈盛传“投资不过山海关”,目前东北发展的融资是个大难题。于是又由国家发改委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牵头,并联合40余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终于在今年的1月8日,正式推出了“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东北发展的融资问题。

可以说,中央振兴东北的政策都很到位,但似乎效果不彰。所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东北经济结构为什么如此难调整,到底是什么在阻礙东北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观念的缺失

问题的核心是东北整体缺少市场经济思维。

就拿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事件来说,这种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形,是上世纪90年代被普遍诟病的地方政府容易出现的问题。20年过去了,现在还因为这种政府行为引发如此巨大的风波,让人很有穿越感。

除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之外,东北还有很多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政府行为。即先给出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等投资到位开始工程建设后,这些说好的政策便开始打折扣,有些承诺更成了一纸空文,让企业家苦不堪言。到一个地方投资,本来就要承担市场的风险,如果在此之外,还要承担政府行为带来的额外风险,企业很难做起来。

也正因此,在关于振兴东北的讨论中,不少人对东北的社会文化多有诟病,认为这些当地的风气、观念是造成东北现状的根本原因,但其实这是本末倒置,这样的批评对东北是不公平的。

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几二十年,刚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出来的人们都有着深刻的计划经济思维,现在东北一些被诟病的政府行为,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全国性问题。所有人的观念包括政府观念,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现实一点点改变的。因为在工业时代东北经济发展很好,因为工业基础好,因为资源丰富,所以缺少转型的动力,很多改革,特别是一些会触及利益格局的改革,可能在东南沿海、北上广等地方已经推动好几轮了,但在东北一直推进缓慢,几乎没有大的变化。

比如国企改革,到现在,东北的国企占比依然超过50%,是全国国企比重最大的地方,老国企企业办社会等老问题在东北依然没有完全解决,民营经济完全不成气候。东北的问题是这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有历史原因,有全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等很多因素。到现在,可以说东北是中国计划经济色彩最浓重的地方,市场观念自然难形成。东北的问题,是整体改革的推进落后于全国。不能苛求在一个充满计划色彩的地方,有一个完全现代的政府。

其实2016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已经对东北给出了清晰的诊断: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显然,东北的问题是整体的问题,单独讨论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意义,片面的指责更于事无补。

很多时候,人们只片面指责东北的市场观念,其实国企比重过大造成养老负担重也是根本原因之一。因为養老负担重,所以东北养老缴费比例特别高,比如黑龙江长期是22%,但广东平均只有13%,同样的企业,在黑龙江要比在广东多支付9%的员工养老金。即使同样的投资环境,出于成本考虑,企业也不会选择黑龙江。

东北是中国经济转型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既是产业结构单一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又是市场经济观念最淡薄的地方,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等种种现状之下,如果东北经济能够成功转型,那整个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便不是问题了。找到东北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这才是讨论振兴东北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东北转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大东北的春节
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