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的博物馆建设思想对高校博物馆的启示

2018-01-23洋赵

东南文化 2018年4期
关键词:张謇博物南通

黄 洋赵 荦

(1.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江苏南京 210023;2.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上海 200031)

内容提要: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高校博物馆之一,其首要目的是服务于通州师范学校的教学,此外还要为其他学校师生及社会提供服务。张謇主张“渐进”式建馆、全面征集藏品,且要做好维护工作,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些建馆思想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博物馆在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拥有世界一流高校博物馆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有力推手,对此,高校博物馆应有明确的定位和宗旨目标,首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创新宣传方式,充分整合可用资源,为公众提供服务。

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由国人独立创办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距今已有一百一十余年历史。当时张謇的博物馆建设思想借鉴了日本、西欧的博物馆建设经验,对今天的博物馆事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南通博物苑的性质

南通博物苑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也是最早的学校博物馆之一[1]。宋伯胤先生指出:“在开创南通博物苑之初,张謇确实是想把它办成像英国牛津大学附属的爱希摩尔博物馆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附设的教育博物馆一样,是一座属于民立南通师范学校的博物馆。因此,严格地说,张謇创建的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而且是第一所学校博物馆。”[2]有学者称其为“学校类博物馆”[3]。

更确切地说,南通博物苑是我国最早的高校博物馆之一。如果追溯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历史,隶属于“民立通州师范学校”(1953年更名为“南通师范学校”)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座高校博物馆[4]。也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博物馆的产生,最早由大学博物馆而来。张謇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后,又建立起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博物馆——南通博物苑。”[5]“在我国高校博物馆出现较晚,最早是南通博物苑,主要为南通师范学校教学服务,所以具有高校博物馆的性质。”[6]南通博物苑是第一所高校博物馆[7],并且是一种馆校合一的高校博物馆[8]。

二、张謇的博物馆建设思想

(一)博物馆建设的教育思想

1.为通州师范学校的教学服务

“通州师范学校既设之四年,州人协谋更兴中学。下走念博物馆不备,物理之学无所取证。”[9]因此,张謇营建南通博物苑最主要的目的是“以师范教授博物之须有所征也”[10],因为“授博物课仅恃动植矿之图画,不足以引起兴味,国文、历史课仅恃书籍讲解,不足以徵事物图”[11],所以他“搜集中外动植矿工之物,乡里金石、先辈文笔,资我学子察识物理”[12],也“为学子增广闻见”[13]。

2.设苑为教育

张謇认为,“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14],博物馆可“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15],除了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各校,凡讲关于动植矿物,常由教师率往参观,因之,人多称为‘南通各校专设之标本室’也”[16]。

3.开启民智,服务社会

南通博物苑的教育对象并非局限于学生,而且还面向广大社会民众,是公众教育馆。“就南通人民程度而言,欲期教育之普及,须先从社会教育入手,方足以收大效。如博物苑、图书馆……皆属于社会教育范围以内。”[17]博物苑的设立也“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18]。

除此之外,南通博物苑还注重为社会服务:一是预报天气,二是出售桑叶、种子、秧苗等。

(二)博物馆建设的经营管理思想

1.“渐进”式建馆

张謇认为博物馆的建设应遵循“渐进”式思想。因为博物馆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

南通博物苑建立之初,1906年只建立了南馆(陈列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和中馆(始称测候所),后于1911年建立了北馆,1914年建立了东馆,并于1914年将中馆改建成金石碑帖陈列室,将测候所迁至农校。经过十年的艰苦经营,南通博物苑初具规模,各类建筑62间,园林设施7座,各类文物、标本展品共计2973号。

2.私人出资建设运营博物苑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张謇主张博物馆应由政府主导建立,同时也不反对个人创建博物馆,他的思想也从开始的理想化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对于博物馆建设和资金运营的问题,张謇也从一开始的主张政府出资变成利用私人资金进行建设。他曾说过:“南通各种文化事业,向由私人经营,绝不仰给于政府,亦不募捐于他处,更不受军阀之牵制。”[19]由于博物苑建设运营完全靠私人资助,资金方面会有所不足,张謇认为可以通过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来获得资金支持。

3.建设“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张謇对博物苑建筑的规划和建设作了详细考虑,其建筑思想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此外,布局合理也是张謇对博物馆建筑较为看重的一点。张謇主张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建筑布局,将室内和户外结合起来,把南通博物苑建设成一座由中国古代园囿风格与西方博物馆理念相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4.全面性的藏品征集方针

藏品征集也是博物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张謇对此非常重视。他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来积累藏品,例如捐献、购买等。在藏品的种类方面,张謇表现出了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坚持全面性的藏品征集方针,不为收藏而收藏。张謇不仅重视原物搜集,还重视拓片、模型等非原物资料的收集,并为博物苑制定了一系列文物征集工作方针[20]。

5.博物苑发展的可持续性

张謇深知创业难但守业更难。博物馆是文物标本收藏、研究和宣传教育的机构,如何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是个难题。为此,他从博物苑创办之时就开始思考对策。首先,张謇希望来博物苑参观的人能够爱护公物,“愿来观者,各发大心,保存公益若私家物,无损无阙”[21];其次,张謇又拟定《博物苑观览简章》来进一步规范观众的行为。此外,他还于1912年编印了《南通博物苑品目》,将南通博物苑的文物总账印刷出版,公布于众,使全社会都能了解博物苑的藏品。

三、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以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22]。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成立,以统筹整合全国高校的博物馆资源,全面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育人功能[23]。2014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的段勇表示,在省级文物部门注册的大学博物馆有160多家,而实际数量则在200家以上,规模不小,数量不少,很有潜力[24]。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5],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6],均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更重要的还要有支持教授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一流的软环境。在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建立文献数量庞大的图书馆、设施先进的实验室、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博物馆收藏着蕴含丰富历史文化的藏品,有助于提升高校学术研究水平,进而活化高校的教育,并向社会传播高校文化理念。尽管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是建设“双一流”的有力推手,但是目前高校博物馆在实际建设、发展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高校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1.定位及宗旨不明确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定位不准确,且没有明确的宗旨,不清楚自己博物馆的性质。绝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定位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一些高校甚至也将此作为其唯一的定位。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定位,即对内——高校博物馆应是一座教学型博物馆,是服务于校内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及学生的科研教学型基地;二是对社会公众的定位,即对外——高校博物馆应是一个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及其他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型基地。这两者的目标是不同的。

2.缺乏宣传策略

我国高校博物馆不重视自我宣传,不为社会公众所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普遍不高,甚至在学校内部的影响也明显不足,“养在深闺人未识”。高校博物馆一般因坐落于校园深处或隐没在学校教学楼群之中而相对封闭,大多难以寻找,且长期疏于开拓社会资源,使得观众寥落,利用率也不高。另外,高校博物馆在校内的知晓率也不均衡,主要以关联性强的专业学科的学生为主,展览多带封闭性,利用率不高。一些高校博物馆常年门可罗雀,甚至有的在校师生都不知本校博物馆的存在。而且很多高校博物馆展品较为单一,展览长久不更新、陈列破旧。展览既没有自己的特色,也缺少创新性。除了基本陈列,没有配套的教育活动等,无法吸引更多观众。

3.资源分散

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分散于各个院系,很多学校生物系有生物标本室,医学系有医学标本室等,尚未进行有效整合。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基本都是原有藏品,新入藏品不多。大部分高校没有将藏品搜集范围扩展至校内各个学科专业,也没有意识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藏品的资源应不再局限于某一传统学科或专业之内。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类型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的资金筹集方式受到不少限制,藏品来源渠道也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其本身资源,那就很难持续发展。

四、张謇的建馆思想对高校博物馆的启示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的一些建馆思想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可促使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发展高校博物馆,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的作用和价值。

(一)定位准确

高校博物馆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宗旨目标。在这一方面,张謇在建立南通博物苑时就定位明确。他提出建馆的定位应是双面向的,即一是“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之实验”,二是“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并“出其所藏公于国人”[27]。南通博物苑对校内学生来说是一个教学实习基地,对校外人员来说则是一个科普基地。

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例,其对内支持、提升浙江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并通过对艺术品原作的收藏、教学、研究与展览,通过与浙江大学不同学科师生的合作,来提升浙江大学师生的美学素养、视觉能力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外,其收藏、展览与教育项目皆与社会公众分享,通过具体项目的开展,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其活动,通过借展、研讨会与学术出版等与本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公众共享其资源[28]。该馆为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提供形象化的学习资料,将艺术的学习从平面化突破到立体化,从书本化突破到实物化。又如,复旦大学博物馆除了正常对公众开放外,一直是其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的重要实习基地。教师依托该馆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一条龙式地学习并参与藏品修复、藏品管理、展览策划、展览制作、讲解词撰写、设计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博物馆实践中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高校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就是其科教性,也就是教学、科研、科普。首先,高校博物馆的每件藏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展品就是课堂教学的生动教材。英国大学博物馆组织(University Mu⁃seums Group)和苏格兰大学博物馆组织(Uiversity Museums in Scotland)联合发表的《影响及参与:21世纪大学博物馆》(Impact and Engagement:Uni⁃versity museums for the 21st century)称英格兰和苏格兰大学中的商学、法学、医学、室内设计、教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中总计有超过700门课程要求学生们从博物馆的物品中学习相关内容。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艺术博物馆(UCL Art Museum)的藏品被用作英语、地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在对伦敦大学学院一系列学科的调查中,67%的学生认为基于实物的学习(object-based lear⁃ning)比听演讲或者听课更有效[29]。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探索实践,从传统服饰的文化研究、设计研究、技艺传习等角度,深入开拓博物馆藏品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使博物馆馆藏的研究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并使博物馆切实发挥其作为科研实践基地与服务教学的作用”[30]。

其次,高校博物馆还可以设立研究部门,因为博物馆藏品本身就具有科研价值,其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成科普展示内容。高校博物馆在科研领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阵地,也是发表、宣传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除了为本校考古学和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标本观摩外,还是考古科研成果的传播阵地。该馆常年系统展出中国考古学教学标本,定期举办临时展览展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重要科研成果。2004年,为了进一步了解早期秦文化的历史,填补学术界有关早期秦文化的空白,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课题组,在国家文物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早期秦文化的探索。十年之后,课题组计划将考古科研成果展示给公众,第一站就选择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展览并未按照时间、地域等传统方式展开,而偏重于从考古学研究角度厘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界对秦人、秦文化“东来说”“西来说”的争论,展示了课题组对于“秦与戎的关系”的最新科研成果。此外,博物馆还配合展览进行其他学术科研活动,如举办“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时,北京大学举办了“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对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玛雅五个早期文明有深入研究的顶级考古学家参加,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学的一次盛会,也展示了中国考古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

另外,高校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和高校教育的双重职能。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不可操之过急,应学习张謇“渐进”式建馆思想,在选址、建筑风格、藏品来源、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都要逐步推进。只有奠定了这些基础,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扩大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如何能长远发展等问题。

(二)多途径宣传并走近公众

高校博物馆的宣传应该更加灵活,更具有创新性。为了打破长久以来的封闭性,高校博物馆要立足校园,从博物馆的选址到建筑形式都要符合整个校园建筑和文化的风格,就像张謇将南通博物苑建成“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一样。同时,高校博物馆还要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高校博物馆往往是“被宣传”,很少主动进行自我宣传。这就需要高校博物馆打破窠臼,利用现代媒体多渠道发布信息,让校园以及社会知晓其存在。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不局限于校内师生,应惠及广大公众。高校作为文化的殿堂,在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一历史进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使命;且高校博物馆作为大学的文化融合体,在向大众传播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博物馆在继承了以往特点的基础上,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服务目标由校园师生扩展为广大公众;定位从校园的小区域到社区,如今朝着跨区域甚至国际性的方向发展,积极进行校际或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角色也从校园文化的宣传者逐步发展为周边社区、所在城市、所属国家的文化承载者和传播者。高校博物馆可以主动走向社区,举办各种临时展览,为社会大众开展博物馆活动,将高深的博物馆知识通俗化和大众化。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建立后,就主动组织邀请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参观,同时在报纸上刊登报道,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所以当时的南通博物苑观众如云。高校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依据馆藏文物的特色,设计众多面向家庭、儿童和成人的展览和教育活动,为社会公众的学习提供帮助,这不仅能积极辅助高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也能充分实现其社会教育的功能。高校博物馆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同时开展各种进社区活动。

(三)充分整合可用资源

以往的高校博物馆多是有关某一学科的专题博物馆,隶属于相关的院系,而今天则应该打破学科壁垒,成为综合性博物馆,为全校各学科的师生学习自然和人文知识提供有力帮助。高校博物馆的地位应从某个院系的附属单位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单位,摆脱院系束缚,使分散于各院系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另外,还可以设立理事会等单独的专业博物馆管理运营团队。以我国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在博物馆建立之前,学校有生物、考古、地质等多个标本室,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新成立的西北大学博物馆整合了几个标本室,设有生物、历史、地球、校史四个分馆。博物馆藏品种类丰富,包括地质、生物、考古文物、书画艺术品等各类珍贵文物和标本以及西北大学校史资料等,具有文化遗产收藏、保护、教育、研究等功能,并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要充分整合可用资源,也可以建立高校博物馆群。台湾大学自创校以来,为满足研究、教学所需,校内各系所在学术研究领域内广泛搜集各类独特、珍贵且丰富的文献史料、标本与藏品,并设立标本、文物陈列等馆室。但由于过度分散未能充分利用,未能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2007年台湾大学以“博物馆群”的合作发展模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善各馆室整体典藏、展示、推广环境,从而在既有的支持研究、教学的功能之外,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与教育功能。现阶段台湾大学博物馆群共设有校史馆、人类学博物馆、地质标本馆、物理文物厅、昆虫标本馆、台湾大学农业陈列馆、植物标本馆、动物博物馆、档案馆及医学人文博物馆等十处馆室。分散于校园各处的博物馆群成员馆,除仍与原所属系所学术教研活动紧密联系外,更对社区民众与社会大众开放,让更多人感受藏品的知性之美[31]。

五、结语

张謇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高校博物馆,其建设思想即使在今天都极具领先意识,对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回顾历史、指导现在、启迪未来,我国的高校博物馆有更为广阔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将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1861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而设立的,是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最重要的新式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性质,其于1876年设立了辅助教学的京师同文馆博物馆,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该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国有官办性质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高校博物馆。

[2]南京博物院编:《宋伯胤文集·博物馆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97页。

[3]高荣斌:《再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与辽宁大学筹建博物馆的初步设想》,《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4]任廷苏、李云:《新世纪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5]郭骥、曹永玓:《高校博物馆研究现状述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06》,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6]马长春、王万军:《试谈高校医史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宋向光:《高校博物馆:在传统与现实间拓展发展空间》,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年。

[8]陈德富:《再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中国博物馆》1994年第1期。

[9]南通博物苑编:《南通博物苑文献集(1905—2015)》,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47页。

[10]同[9],第60页。

[11]同[9],第130页。

[12]同[9],第63页。

[13]同[9],第124页。

[14]同[9],第42页。

[15]同[9],第44页。

[16]同[9],第134页。

[17]同[9],第146页。

[18]同[9],第53页。

[19]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事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06页。

[20]同[9],第47、62页。

[2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五卷(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45页。

[22]《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EB/OL][2017-11-0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106/120370.html.

[23]《联盟宣言》,[EB/OL][2017-11-05]http://museums.sj⁃tu.edu.cn/Web/BWGLM/226021-2260000000035.htm.

[24]蒋肖斌:《伟大的大学要有伟大的博物馆》,《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20日第9版。

[25]《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EB/OL][2017-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6]《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EB/OL][2017-11-05]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

[27]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28]《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概况》[EB/OL][2017-11-05]http://www.zumaa.org:8080/front.do?methede=toModule&id=bc9d68f2337bd23701337bf005290005.

[29]University Museums Group,University Museums in Scot⁃land.Impact and Engagement:University Museums for the 21st Century.UMG/UMIS,2013:5.

[30]贺阳:《研究生课堂教学走进博物馆》,[EB/OL][2017-11-05]http://www.biftmuseum.com/news/detail/26658.

[31]《关于博物馆群:缘起与理念》,[EB/OL][2017-11-05]http://www.museums.ntu.edu.tw/about.jsp.

猜你喜欢

张謇博物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博物馆奇妙页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联墨双馨六
Forbidden 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