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gA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述评❋

2018-01-23张惜燕邢玉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肾络伏邪外邪

张惜燕,邢玉瑞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IgA肾病是一组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或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伴有水肿、高血压[1]。自1968年首次提出IgA肾病以来,中医学家对该病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截止2016年底,以主题词“IgA肾病”+“中医”在CNKI上可检索到论文达878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7个。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仅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予以总结。

1 IgA肾病的病因——外感与伏邪

IgA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系人体正气虚损、不能抵御外邪、内虚外邪合而发病。正气亏虚为内因,外感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而伏邪为患则是导致病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1.1 外感风湿热,风邪扰肾为关键

IgA肾病患者以往多有风、湿、热邪侵袭肺胃病史。风为百病之长,亦为百病之始,常夹湿、夹热为患。风系阳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与热相合,热易动血,伤津耗气,风热袭肺,下扰于肾,灼伤肾络出现血尿,病情进展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特性相符;风邪与重浊黏滞的湿邪相合,易于化热,热邪易去但风湿余邪难以尽除,继而乘虚内扰于肾,风湿之邪干扰肾的封藏职能,导致或加重精微下泄出现蛋白尿、泡沫尿,且风湿相合往往使患者的病程呈慢性兼进展性[2]。故风邪扰肾是发病的首要环节,急性期见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兼见血尿者多为风热袭咽;患者多有过敏体质,见泡沫尿、蛋白尿兼血尿多为风湿扰肾[3]。

1.2 外感伏邪与内生伏邪共同为患

伏邪是指感受病邪后伏藏于里、过时而发的病邪。慢性肾脏病一般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即使出现比较严重的肾功能损伤,但仍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察,深究其因与伏邪致病密不可分[4]。冯伟峰[5]从“伏邪”阐释IgA肾病,认为其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史等,继而出现突发性血尿,多与外感伏邪密切相关。伏毒、痰湿及瘀血等多为内生伏邪,新感之邪与伏邪同气相求、共同为患,是IgA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1.3 咽→肺(胃)→肾是外邪入侵的主要途径

咽喉上连于口鼻,下通于肺胃,又通过经脉与脾、肝、肾诸经相连,为呼吸之气与饮食物必经之地。石景亮[6]认为,IgA肾病的急性期或发作期多由外感引起,特别是病情的反复与加重多与外感密切相关。临床中IgA肾病首发常伴咽喉症状,急性期患者发病前多有咽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史。外感邪气经皮毛或咽喉而入,其中风热多从肺入,肺与肾经脉相连,又金水相生、母病及子,故外邪侵袭咽喉后可循经直传肾脏,以致肺肾俱虚;湿热多由胃生,饮食不节、胃肠湿热或膀胱湿热迫血下行发为血尿[7]。由此可见,咽→肺(胃)→肾是IgA肾病外邪入侵主要途径。

1.4 肾络是病邪损伤的基本病位

络脉是经脉支干横行别出的分支,循行于体内、分布于脏腑者为阴络,如肺络、心包络、肾络等。肾络又有气络和血络之分,气络行气津温养本脏,血络行营血濡养本脏。肾之络脉结构包括肾小球微血管和肾小管及周围微血管[8],IgA肾病或由外邪入侵,循经下扰肾络,或脾肾亏虚、气血津液不足、肾络亏虚,或病程迁延,热湿瘀毒诸邪久病入络,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一系列“络病”证候,常见病机有风扰肾络、毒损肾络、肾络瘀阻等。治疗常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大法,肾络虚损者益肾通络,邪滞肾络者祛邪通络。

2 IgA肾病的基本病机——本虚标实

中医认为IgA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气阴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但在本虚标实共性认识的基础上,不同医家的认识又各有特点,大致可概括如下。

2.1 气阴两虚乃发病之本

IgA肾病的病变中心主要在肾,表现为素体亏虚,阴精不足,脏腑不荣,客邪外受。外感风湿热之邪内侵与虚热同气相求、彼此助长则热邪炽盛,循经损伤肾络导致血尿。肾阴亏虚则水不涵木,易形成肝肾阴虚之候,阴精耗损日久必伤于气而形成气阴两虚证。聂莉芳[9]认为,IgA肾病慢性迁延期以正虚为主,尤以气阴两虚为病机中心。部分患者因禀赋不足,始为脾肾气虚证,统摄无权、封藏失司则见血尿、蛋白尿,精微物质归属阴精范畴,泄漏日久而致气阴两虚。张琪[10]认为,IgA肾病之本乃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这是导致IgA肾病血尿发病的内在因素,也是临床出现IgA肾病血尿最普遍的证候。阴阳互根,阴虚日久,导致肾阴阳两虚,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进而出现脾肾气阴阳俱虚证。

2.2 热伤血络是尿血的主要病机

IgA肾病急性发作阶段尿血突出,多为邪热炽盛,灼伤血络。但热有虚实之分,以邪实为主者,多因感受风热、湿热、疮毒等外邪,上犯咽喉、下伤肾络而致络伤血溢。此时须辨风热、湿热之偏盛,风热证多伴咽喉症状,湿热证多见胃肠道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症状[11]。以虚为主者则因素体阴虚,反复感受热邪,煎灼阴津,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灼伤肾络而尿血[12]。石景亮[13]认为,IgA肾病之血尿以心经有热为其主要特征,故抓住清心经之火环节,方用导赤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使心经之热从下而去。

2.3 湿邪是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

湿邪可从外感亦可由内而生。外感者多兼风邪而成风湿相合下扰于肾,出现蛋白尿等,由于“湿性黏滞”病情呈慢性;内生者,或因肺脾肾水液运化输布异常而生,或因嗜食肥甘内生湿热。彭培初[14]认为,IgA肾病具有泡沫尿、反复外感加重病情等临床特点,其病机之一为中气不足,水湿内生、清升浊降失司。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中气不足,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精微外泄,水湿内生,出现泡沫尿、蛋白尿、水肿;中气不足,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则反复感邪。湿邪郁久最易化热而成湿热,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而生瘀血阻络,湿热瘀日久成毒且毒损肾络。可见湿邪是病情进展的关键环节,下焦湿热是IgA肾病急性期的主要证型。

2.4 瘀血贯穿于IgA肾病始终

在IgA肾病中,瘀血的形成有因实致瘀和因虚致瘀之异。热毒煎灼津血导致血黏、凝聚、血行不畅,或湿热阻滞气机,影响血行者乃因实致瘀。因阴虚血少脉涩,或因气虚血缓脉滞,或因阳虚血寒脉凝者乃因虚致瘀。瘀血阻于脉络,血不循经,尿血不止;瘀血阻滞,肾督失于濡养发生腰痛。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排出,进一步导致瘀血内停,瘀血与湿热毒邪交织为患,使病情加重,病程缠绵。故瘀血既是IgA肾病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肾络瘀阻成为IgA肾病病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杜雨茂[15]结合中医病机理论认识IgA肾病微观病理变化,认为肾小球系膜增生、纤维化、硬化等当属邪阻血瘀,治以化瘀通络,瘀去则生新。

2.5 毒邪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曹式丽[16]从毒辨治IgA肾病,认为外感六淫邪气,由表入里使脏腑失调、气血障碍,导致免疫复合物于系膜区沉积,此为外源性毒邪,一般有风毒、热毒、湿毒等;而脏腑失和、气血失司所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则是内源性毒邪,常见浊毒、瘀毒等,最终形成“正虚外感,外毒入里,正虚郁结,化生内毒,毒侵血络,复损正气”的恶性循环。王斌[17]认为尿血与热毒相关,热毒炼液生瘀,溢血成瘀化毒,其中风热与湿热毒邪反复侵袭导致出血,出血则有瘀滞,致湿热瘀毒长期蕴结于肾,使病情加重,迁延难愈。故毒邪与IgA肾病病变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毒邪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2.6 三焦气滞是影响疾病转归的主要原因

三焦运行水液,通行诸气。IgA肾病以肾虚为本,涉及肺脾肝,全身水液代谢本就失常,必然影响三焦正常功能;又湿热瘀毒等邪气易阻滞三焦,影响水液代谢及气化功能;IgA肾病患者也常存在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彭培初[18]认为,IgA肾病的病机之一为三焦气机不畅,邪犯少阳,日久造成上焦肺、中焦脾和下焦肾的多种病变,以水湿泛滥、全身高度水肿或见胸水、腹水等为常见症,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畅通上、中、下三焦。须冰[19]认为,在IgA肾病的治疗中,疏调三焦气机,激发表里出入,开启上下升降及阴阳虚实之枢机,可使气化行而水道畅,则水湿归渠、血行于脉、湿热瘀毒之胶结随之而解。

综上所述,IgA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正气亏虚、外邪入侵,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证,而本虚主要与疾病发病及后期慢性迁延阶段密切相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虚为本始终存在,外邪为诱因,感受风湿热等外邪。另一方面又因虚致实,则生湿热瘀毒等实邪交织为患,三焦气滞。湿热瘀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使病情恶化加重的病理因素,此时新感之邪与伏邪同气相求,本虚标实相兼为患,血尿反复发作,最终呈迁延性病变。外邪以“咽→肺(胃)→肾”为入侵途径,病位以肾为中心,病邪损伤主要在“肾络”,涉及脏腑包括肝、脾、肺(咽喉)、心、三焦等。疾病所处阶段及主症不同,病机侧重不同。血尿突出者以风热袭咽、湿热侵袭、心火亢盛、肾络瘀阻、毒损肾络等相关,也有因脾虚不摄出血者;蛋白尿突出者以脾肾亏虚、肾气不固或风湿扰肾为主;水肿突出者多脾肾阳虚、三焦气滞;兼高血压者多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其治疗总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而“从风论治”“从毒论治”、疏利三焦是诊疗思路的重要拓展。

猜你喜欢

肾络伏邪外邪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