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码头号子的盛会:来自半个世纪前的报道(续)

2018-01-23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上海港新民晚报号子

林 竹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戴建国先生得知我在寻找半个世纪前上海码头号子比赛的报道,在春节休假期间,搜索到另外两篇关于码头号子比赛报道:《港湾工人明天举行号子比赛》(《新民晚报》1961年7月19日)、《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记港湾工人“号子”比赛》(《新民晚报》1961年7月21日)。此外,还搜索到两篇相关的文章,一篇是徐迟写的《劳动号子是泉源——略谈工人诗人黄声孝的诗》(《人民日报》1961年4月20日),另一篇是司徒汉写的《创作<黄浦江号子>的感受》(《解放日报》1964年5月29日)。明复图书馆过刊部没有收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民晚报》,我便来到位于淮海中路高安路口的上海图书馆,找到了那两份《新民晚报》,还复印了下来。

原来,在海关大楼举办码头号子比赛的前一天,即1961年7月19日,《新民晚报》已经发表了署名江帆的消息。码头号子比赛的后一天,即1961年7月21日,则发表了由杨永义撰写的报道。江帆的文章说到第二天将有来自上海港务局系统的装卸、驳船、河道、筑港等15个单位的近百名工人参加比赛,节目有100多个。文章介绍说,号子因码头工人来自不同地域分成多种流派,又因劳动方式不一而有不同调子,甚至工人转码头,还要唱“拜山号子”,风格迥异、曲调丰富的上海港码头号子为一代代码头工人传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半个世纪前,这篇消息肩题指出的“号子将成艺术遗产”如今成了现实,上海港码头号子2007年5月登上了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榜,次年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义的文章更是对这场号子比赛作了细致报道,第一装卸区陈大毛等四人的《搭肩》高亢有力,尽显阳刚之气;夏克荣的《小扁担》节奏明快、旋律活泼,选手“有一副铜钟一样发亮的嗓子”,一口气唱几十句,博得全场欢呼不已。昔日的苦力如今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真正成了新中国的主人。陈大毛当上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第一装卸区主任,当年“五一”劳动节还在上海电机厂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报道还配发了一幅陈大毛唱《搭肩》的照片。

几天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上海有26人入选,贾志虎荣获国家级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传承人称号。这是国家对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再一次肯定,不仅是贾志虎的光荣,也是老一辈码头号子传唱人的光荣。贾志虎是上港十区(军工路码头)退休工人,多年来他热心从事码头号子的各类传承活动,对搭肩号子、肩运号子、扛棒号子等多种类号子和苏北帮、湖北帮诸流派作示范指导,他还积极参与了《上海声音》这部记录码头工人新旧生活变化、融入各种码头号子的音乐情景剧的指导,为非遗推陈出新作出了新贡献。已80有余的贾志虎,父亲、弟弟、儿子都是码头工人,贾家称得上是“码头世家”。我们祝愿他老当益壮,为非遗增光添彩。

步出上海图书馆,拐弯就是高安路,这是上海西区一条静谧雅致的马路。正是初夏时节,细雨濛濛,新绿满目。不知从哪家窗口传出阵阵小号声,那般明亮,那般激越,令人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轩昂气派。而那穿越时空的码头号子,仿佛正从天际传来,依然那样高亢,那样有力,让人激动,催人奋进。

猜你喜欢

上海港新民晚报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哲理漫画
党旗,引领“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港口公共服务支持中的上海港复兴船务有限公司
我家的“号子”
上海港内河水域船舶三废项目运营发展分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唱起号子走汉江
《新民晚报》90载光影里的历史记忆
基于数据分解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
扬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