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剪纸:一纸一世界

2018-01-23杨鹏侠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派剪纸艺术

杨鹏侠

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许多地方都有剪纸,或作为窗花装饰,或用于实用图案。一把剪刀,一张纸,妙手生花。种种质朴怪诞又包含率真至美的剪纸造型,表达人们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剪纸技艺,源于南北朝,到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中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它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历经岁月沧桑,传承发展,形成了南北地方不同的表现形式:北派剪纸粗犷有力,以形代物;南派剪纸细腻写实,秀美耐看,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指尖上的艺术

上海剪纸属于南派,被称为“海派剪纸”,是我国各地剪纸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上海剪纸在19世纪已有出现,起始于上海老城厢和徐家汇地区,表现在门笺、鞋花、绣花样上。由于各地人口汇集,民间高手争奇斗艳,上海地区剪纸广泛吸收其他剪纸流派和艺术门类的营养,融会贯通,形成了不同于江南剪纸的区域风格。海派剪纸富有浓郁摩登都市情调,随着上海城区的延伸日益扩展,在不断发展中推陈出新,体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面貌。

海派文化既有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海纳百川又自成一派。而海派剪纸恰恰体现了传统技艺在上海这座城市背景下,独有的文化模式、文化形态与文化观念: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海派剪纸在造型和手法表现上,吸收了北方剪纸粗犷朴实、线条奔放的特点,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纤细秀丽、线条流畅的特色,形成了构图丰满、线条简练、形态生动的海派剪纸艺术风格。

海派剪纸有着独特的造型表现,打破比例、透视、体积、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想象,随心所欲地进行物象的夸张、简括、变形、拼接、套嵌、复合、装饰、象征,表现了民众的人生观、自然观、幸福观、价值观。同时,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多采取镂空的剪刻方法,使整幅剪纸造型的美还体现在线条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殊结构上。

2005年,海派剪纸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传统保护技艺。

2007年6月,海派剪纸艺术被列为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人物的风采

“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功。”海派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传承人的刀剪下焕发出新的光彩,王子淦、林曦明即是公认的海派剪纸艺术代表人物。王子淦已故世,林曦明现为中国剪纸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剪纸协会会长、上海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

王子淦,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时便随叔父到上海谋生,拜街头剪纸艺人武万恒为师。他的作品兼容南柔北刚之风,题材广泛,花鸟虫草、飞禽走兽都在他的剪下成为栩栩如生的优美图案。尤其即兴创作表演,在两三分钟的时间内可剪出一件作品,令人倾倒,被誉为“神剪”。

王子淦很好地继承了江南民间剪纸传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他突破传统剪纸多表现刺绣花样的局限,开拓了更广泛的题材空间。传统的花鸟鱼虫、山水瓜果、人物走兽以及都市人所喜爱的时尚图案,都可以成为他剪下的表现对象。他还变废为宝,利用现代印刷的废纸剪制动植物。这种废纸质地坚挺,又有印刷时产生的肌理纹,经他恰到好处地利用,大大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学习传统又不宥于传统、敢于创新的追求精神,使他的剪纸超出了一般工匠的水平,既有质朴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时代气息,达到了真正的艺术境界。

王子淦的剪纸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善于把握表现对象的神态。他剪下的动物都有一股“灵性”,小猴子的顽皮、青蛙的机灵、凤的蓬勃向上……他剪的“五牛图”,牛的姿态各不相同,造型古朴;猫头鹰,整体轮廓近似于一个对称的“心”字,细看上面多了两只耳朵,圆圆的一对大眼睛,以及身上的羽毛全是图案化的,远观近视都十分有趣;他剪的蛇,用曲折蜿蜒的藏卧式的结构,蛇身上的花纹用了几个有规律的三角形,蛇的形态便活现出来。他的作品既有南派剪纸的秀气,也有北派的大气,耐看而且韵味无穷。王子淦的剪纸还有极强的韵律感。他善于发挥剪纸对称、重复、阴阳相成的特长,还善于运用反复重叠的刀法来表现动物有规律的羽毛、鳞片,并善于运用旋纹来表现动物的关节动势,这既便于运剪,又增加了剪纸的韵味。

林曦明,生于浙江永嘉的一家世代制作龙灯的艺术人家。幼年,在具有剪纸技艺的父亲精心传授下,他从剪刻大红灯笼上的各类剪贴起步,传承父业,经勤学苦练,成为农村剪纸的后起之秀。成年后,他居住在上海徐汇区枫林社区,师从苏昧朔,为其入室弟子。林曦明70余年来创作了成百上千幅反映中国农村和城市变化的剪纸作品,相继在多种报刊上发表,在众多书籍中作为插图,蜚声民间艺术领域,成为上海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林曦明剪纸刀法细腻精到,形象生动传神,它结合了我国传统剪纸细腻质朴色彩,又融合了现代的粗犷、联想等元素;蕴涵文人书卷气,把书画的大写意、夸张、神形兼备等风格移植到剪纸技艺上;他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书画艺术的经历与独特的想法与构思,融合于剪纸,夸张变形而又顺乎自然,纯真动人而又寓意深邃,具有非同他人的原创性和抒情性。如:在西藏平乱后,林曦明先生创作的一幅农家姑娘喜迎平叛归来的解放军剪纸作品,受到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邓拓的青睐,特为其题诗《同心平乱》一首,与剪纸作品一起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的剪纸作品有丰富艺术内涵,极富思想性又有生活情趣,同时具有独特视角而又别出心裁。在表现形式上,大胆运用他擅长的山水画中写意手法,把书画和民间剪纸融汇一起,互相交融,相得益彰,这在我国剪纸艺术上堪称一绝。

剪纸进校园

如今,剪纸在徐汇、闵行、松江、长宁和杨浦等上海各区域蓬勃发展,不仅拥有数千名剪纸爱好者,使学习剪纸的热潮在社区、学校风行,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拓展题材,努力追求地域特点,反映时代气息。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中小学第二课堂的活动可谓如火如荼。单从“2016年上海市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2016年9月)的安排来看,就有封浜高级中学、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宝山区大华第二小学、华阴小学、呼玛路小学、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东校、上海市园南中学等学校开展了以海派剪纸为主题的体验、传习活动。

上海市封浜高级中学把海派剪纸作为“非遗”课程体验项目,不仅让学生继承剪纸技艺,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剪纸的创意之美,体验其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和做事具有耐心的良好习惯。学校还特地聘请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人,著名的全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江南神剪”的剪纸艺术家王子淦的儿子王建中作为指导老师。王教授在父亲的影响下,继承了江南民间剪纸传统,广泛吸收其他剪纸流派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潜移默化地融合于自己的创作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开拓了更广泛的构图形式和题材范围,展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面貌新精神。他的剪纸构思精巧、意蕴生动,造型活泼,善于把握事物千变万化的神韵,作品极其传神。

猜你喜欢

海派剪纸艺术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剪纸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纸的艺术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
路画廊落户恒大古玩城 浦东打造“新海派”画廊创意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