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方高等教育与东北地域文化

2018-01-23夏天民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东北文化教育

夏天民

从中国和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理念和高等学府所应培养的人才应是超越某种地域文化的,是着眼于全国甚至全人类的。然而任何高等院校都坐落于具体的地区或城市,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会对这一高等学校后期运作和教学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由于其鲜明特色有值得传承的方面,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办学者的视野和理念应与时俱进。

提起东北文化,部分人认为它的标志是“粗犷,豪放,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小节”,也有人认为是“安于现状,不求创新,人情大于契约”。事实上,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有很大的关系。

东北的原始森林、千里沃野是经过漫长的积淀与变迁形成的,特有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东北人性格粗犷、外向,处世真挚、爽快的特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使人们不必远足即可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创新、外出创业的步伐。日前,东北仍存在国有企业比例过高、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实。追溯到远古年代,东北地区人口稀少、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地区因其没有比较优势反而更加重视各个生产要素的利用,充分利用田埂、地头、山坡、河沟等发展生产,并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强化,和其他地区一样,东北人也不再满足于当下普通的生存需要,而更加侧重追求归属需要、成长需要。不仅对文化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原有的思维和地域文化发出了挑战。

东北地区多数高校是基于东北的矿产资源开发、重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建立的。如东北大学的前身东北工学院是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鞍山工业专门学校、抚顺矿山专门学校和东北军事工业学校合组而成的,设有机械、机电、冶金、采矿等专业;东北行政学院也是依据当时对行政、教育、司法、财政、银行、会计、工厂管理等人才的需要而被定为“培养与训练行政干部的高等行政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之初的目标是“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长春工业大学在1952年建立之初是长春汽车技术训练班(为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而设),之后更名为长春汽车技术学校、长春汽车工业学校、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春汽车制造学校、长春工业专科学校、吉林理工学院、吉林工学院等,不管怎样更名其都是依托于东北汽车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背景和资源设立专业,现有的机械、材料、化工等院系的设置也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当然,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该认识未知世界、为人类解决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但也不可避免地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特点所影响。也就是说,任何高校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区域中,这些特定的区域文化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身其中,成为一种富有潜力的优势教育资源①刘光华、袁学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年10A期。。一所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学校氛围不可避免受到饮食、思维习惯和语言等当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综观各个高校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文化,我们发现底蕴深厚的学府,一般都是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不因地域的特殊性而拒绝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也不以追赶世界潮流为借口而忽视地域文化的传承。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②刘德萍:《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2年第12期。。地方高校所处之地的地域文化是大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适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将当地优秀文化资源纳入到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对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满足高等教育理念有重要的作用。

(一)强调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东北工科院校的高等教育在建国初期曾效仿前苏联的培养模式,即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同一专业按同一模式培养人才。这种培养模式确实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对促进工业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这种大而全、专业划分过细的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会造成人文素质的缺失也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须重视通识教育。利用多年积淀已久的校园文化和优秀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已经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过渡,这就要求进行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结构调整,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适当渗透创新思维,而不应该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由此可见,教育主体应主动适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机结合,同时应保证对某些地域文化的惯性思维有清醒的认识,真正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型工程教育体系,及时纠正不适应当前培养模式的地域文化中的个别现象。

(二)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融合

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与实力是知识以及围绕知识进行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的创新技术成为更具竞争实力的发展资源。①齐红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9期。

东北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要让学生信服又不能硬性灌输。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打破思维局限,在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上做好准备,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及专业素质,使其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全国通用课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因地制宜,将教学内容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达到塑造高质量人才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东北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