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大时代中的小故事
——驻村扶贫札记(三)

2018-01-23王书强

工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漏雨驻村贫困人口

文_王书强

政策不是一块随意的蛋糕

对于扶贫政策的落实,如医疗、教育、养老、产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我们在掌握政策的同时,将各户的问题与政策匹配,从逆向源头上引起重视。相关部门能“下去”办的事情,尽量不让老百姓“上来”办,服务到村、工作上门的做法,也让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让既定对象切实享受到实惠。

也许是国家政策太好,总有一些“等、靠、要”的人,把村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当保姆。本来家庭成员精壮有力、身体完好无损,瓦房漏雨、雨水浸泡房屋外墙等小问题,本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也要求村委和驻村工作队来解决。

有这样一个实例,一家祖孙三代3口人,除了一名70多岁的老人,男主人和儿子都是正常的劳动力。居住的土瓦房,雨天难免漏雨,但他们面对自家房屋漏雨却无所作为,总是要求村委会的人去看,总说上面有政策,村委应该按照政策为其解决房屋漏雨的问题。

每一项政策都有针对性的目标对象,符合条件不用去要自然会来,不符合条要也不能给。政策不是贫困户手中的一只羊,想拴到哪里就拴到哪里。即使政策再好,如果四体不勤,就难以五谷丰登,到头来就会家业破败,无以为继。

作为一名驻村工作者,在村里的两个年头,看尽了偏远农村的“万千景象”,勤劳的人已经一天天富起来,政策面前“等靠要”的人也渐渐浮起来、飘起来。

为了如期达成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对于有劳动能力而又极其懒惰的贫困人口,是否应用政策惯着、养着,是否应在蛮横无理的要求面前让步或妥协,我认为大可不必。各类扶贫政策,不应该是贫困人口家的一块蛋糕,他们想怎么切就能怎么切。

在温润的精准扶贫政策大气候下,每一个贫困户都应该像干涸的庄家遇到雨水一样,尽最大可能的去吸收政策的养分,让自己扎深根、开满花、结成果,抓住机遇一改往日的困窘。

跟门进、攀比心、大锅饭思想,是什么让原本质朴可爱的基层群众丢失了最淳朴的情愫和品行。“越穷越光荣”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又是什么使得原本在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一代人,变得如此怯懦,丧失了征服困难、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勇气。就如部分人所说,也许是政策太好。

治“贫”病不妨下猛药

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或许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去追溯。有人贫是一种客观因素造成的暂时现象,有人贫却是一种主观原因导致的根深蒂固的懒“病”;在政策面前,前者是一扶即富,后者却是烂泥扶不上墙。

一样的政策,一样的帮扶力度,落实到不同的人,却结果迥异。患了贫“病”的人,不是思想意识没有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数十年改革开放文化的冲击,或许也难以彻底撬动不思进取、畏难不前、不劳而获的懒“病”。

有的人不舍昼夜,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和实现着梦想,用勤劳和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而有的人却慵懒无为,翘首以盼天上能掉一个大馅饼,一如既往地毫无想法地活着。

患有懒“病”的人,自以为捏住了扶贫工作的软肋。要不到他想要的政策、达不到他的满意,就不在脱贫书上签字。自己不“痛快”的脱贫,也让执行帮扶工作的人“不自在”。对于这类群体,不妨来一次“置之死地”的放弃式治疗。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对于懒“病”在身的贫困人口,不能因脱贫攻坚的任务在即,就用政策“输血”让其短期得以脱贫。不妨大胆地开出治贫的方子,找准治贫的路径,然后下一剂猛药,治好懒“病”,拔出穷根,让其健康大步发展。

不能忽视的民风教育

有人曾问,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扶贫工作推进到现在,最想做的一项工作是什么。毫不隐晦地说,我希望来一场民风教育。

善良厚道、勤劳朴实、对人热心、懂得感恩,原本这些适用于农村人的词语,对于部分人来说早已貌合神离了。在扶贫工作持续推进中,部分贫困人口的懒惰贪婪、蛮横刁赞和不知足渐渐淹没了感恩之心。部分非贫困人口垂涎于政策而风言风语、冷眼观望。这不只影响扶贫大环境,也极大地伤害了良好的乡村风气。

以往的邻里互帮互助,遇事情有商有量,而现在却凸显了一种唯“金钱”论的现象。领居家修路占用点山林动辄要万元以上的补偿,用自己的木材给自己修房子还要公家出钱买,拉点东西从别人修的路上过还要交过路费。问题面前没有好言相商,动不动就是恶语伤人,让原有的淳朴演变成了刁钻,整个人都显得格外轻浮。

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各项工作的开展,虽与工作者个人无关,但至少还是要知道感恩政府、感恩政策,感恩工作者的辛苦。立足于社会,也应常立感恩之德,常行感恩之举。

毫无底线的要政策,脱离实际的提要求,在讨要政策或是所提要求无法达到意愿时,便怨声载道,瞬间淡漠与遗忘之前为他所做的一切工作,睁眼说瞎话。明明为他做了某些具体的工作,但转过身便矢口否认。让工作者迫不得已带着证据上门做工作,这无关诚信,但却有违良知。

有些人还抱有“我若自立自强,政策便会离我而去”的想法。早已丢掉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在政策面前,即使“等靠要”只有一小部分人,却能搅浑一池清水。

不思己过,尽寻他因。串联上访、不自醒、告刁状、提出大于政策范围内的要求。人自古良莠不齐,这些现象不可回避、也不能杜绝,但却不能蔓延。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有些问题也许不是一次民风教育就能让原本可贵的品质回归。

结语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要在既定时间来达到预设的标准,付出的可能不只是艰辛与汗水。上层设计、目标考量、团队协作、执行力与效率等都可能成为影响结果的因素。

不可否认,每一项历史性的改变,都有不同时期的阵痛。就如黎明前的黑暗,有伸手不见五指的短暂困惑,但坚持再坚持,天会亮,太阳也会升起来。即使问题重重、矛盾交戈,最终必然是万流归海,归于平静。

驻村工作,虽然艰苦,但却学习了很多在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在城市无法拓宽的视野,识得困苦,归化心灵。这也是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之于人生,充实甜美,受益匪浅。

浅思简言,文粗言拙。或许片面,或许尖刻,或许有失偏颇,或许言中了个别现象,但我始终钦佩、敬爱着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奋发向上、顺应时代号召而不断努力致富奔小康的绝大多数人。

猜你喜欢

漏雨驻村贫困人口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漏雨小屋
隐形贫困人口
天窗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雨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