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考情概述及解题方略

2018-01-22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11期
关键词:手法答题赏析

韩延明

考情梳理

从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来看,高考散文文本阅读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规律:第一,所选文本多为非名家名篇或名家非名篇,作者以中国作家为主,兼顾外国作家。第二,选材上呈现出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关注自然、关注文化传承等特点,作品大都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和哲理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丰富的人文内涵。文本主题彰显核心价值观,讴歌民族精神,审视科技文化,敬畏生命,思考人生,展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充满正能量。第三,所选文本的语言表达生动凝练,极富文采,文本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第四,从命题的角度看,严格按照高考考试说明中的有关规定,既能保障命题的全面性,又能做到重点突出。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分析内容、评价情感、理清结构、鉴赏手法、理解句子的作用含意等几个方面,注重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高频考点凸显、稳定。第五,命题形式为选择题、简析题和探究题三种,以主观题为主,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动。整体来看,高考散文的命题呈现重人文素养的强化、重鉴赏评价与拓展应用能力考查的倾向。

根据上述考情分析可以预测,在短时间内,散文阅读将继续保持多年来的命题趋势,其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都不会有大的变化。未来散文阅读的考查,在文本选择上,仍然会青睐那些短小灵动、文质兼美的篇目。文本的主题仍将会关注核心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诸如时代变迁、民族情怀、科技文化、人与自然、敬畏生命、规则品质、人物咏怀、民风人性等。同时,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内容情感和赏析表现手法两大类,命题形式仍将沿用传统的选择题、简析题和探究题,侧重能力考查。明白于此,就可以瞄准动向,抓住要害,高效备考,少走弯路。

冲刺锦囊

关于散文阅读,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层级有四个,即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具体的考点,理解层级有:(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层级有:(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评价层级有:(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层级有:(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根据考情分析可知,这些考纲规定的考点在历年高考中都考查到,其中“理解句子含意”“分析作品结构”“赏析表现手法”“探讨创作意图(内容情感)”成为稳定的高频考点,自然就是备考的重点。因此,必须了解每个考点的设问方式,熟练掌握答题步骤和答题模板,确保规范答题,稳操胜券。

考查点1:理解词句含意

【设问方式】

(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2)请根据文本,探析“××××”这句话的含意;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的含意;

(4)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的内涵;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6)文中“××××”的含意有哪些?

【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上下语境,答出表层意思;

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挖掘深层意思。

【答题模板】

①从字面上看,这个词(这句话)是指××××;②结合主旨,这个词(这句话)是××××的意思。

【典题印证】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所选文本是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试题的第5题是: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文中的“窗子”具有双重含意:一是其表层含意,即实指的现实生活中的窗户,如铁纱窗、玻璃窗等;二是其深层含意,如“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中的“窗子”,其象征着人心之间、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隔膜。

参考答案:①从字面上看,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等,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结合主旨,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考查点2:概括内容要点

【设问方式】

(1)文中对××的描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对××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第×段写出了“××”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5)文章写出了“××”的哪些精神气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合理划分结构层次;

第二步,准确归纳层意,特别是重点段段意;

第三步,根据题目设计的问题,找到答题区间;

第四步,准确精炼地概括相关内容,分点写出答案。

【答题模板】

××的描写(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②××××;③××××。

【典题印证】

2015年高考天津卷,所选文本是张抗抗的《云和梯田》,试题的第17题是:

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时,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与“魅力”有关的文段,然后逐条分析,归纳概括。第三、四两段写梯田高低起伏,像天梯,依山就势;随后几段写梯田的四季形态,四季变换,梯田景象都不同;第十九段以后的内容写云和梯田呈现出美妙的风景,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结果,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和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参考答案: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依山就势,形态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考查点3:分析作品结构

【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概括)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

(2)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3)文章第×段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章在谋篇布局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5)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再写××,后写××。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对应段落,理清层次脉络;

第二步,分析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联;

第三步,分析如此安排文章结构的意图或表达效果。

第四步,归纳概括,分条写出答案。

【答题模板】

首先,提出了××××;其次,阐述了××××;再次,剖析了××××;最后,指出了××××。这样安排,××××(意图或表达效果)。

【典题印证】

201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文本是叶文玲的《汴京的星河》,试题的第12题是: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试题已经表明了文章的层次及其内容,要求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答题的关键是先要弄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然后再回答这样安排的目的或想要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写观灯受阻埋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明主题。④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推进,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考查点4:鉴赏表达技巧

【设问方式】

(1)文章第×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3)文中用××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请举例加以分析。

(4)文中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对××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7)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阅读文本相关语段,找准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每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

第三步,先手法,后分析,规范写出要点。

【答题模板】

①运用××手法,点出了××;②使用××手法,生动地写出了××;③××的手法,强化了××;巧用××手法,丰富了××,突出了××。

【典题印证】

2016年高考北京卷,所选文本是陈忠实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试题的第24题是: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和联想、化用等多种艺术手法。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老腔的演奏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环境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对诗句的化用则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参考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作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考查点5:分析意图作用

【设问方式】

(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的什么特点?有何用意?

(3)文章在叙述中插入对××的一段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4)作者回忆童年××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有可無,将它删掉行文更简练,你怎么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句)段内容,弄清该句(段)与文章主旨的联系;

第二步,赏析句(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句(段)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模板】

①在内容上:描写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②在手法上:运用××表达技巧,表达更加××××,突出了××××;③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对××的描写(或:统摄全篇,是文章的线索;呼应上文,结构完整、严谨)。

【典题印证】

2018年高考北京卷,所选文本是苏儿的《水缸里的文学》,试题的第20题是这样的: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写“凝视水缸是我最早、最怀念的阅读方式”,水缸让“我”与文学结缘,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而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和童话故事的引用,意在增添文学色彩,化抽象为具象。从前后内容和这两段所处的位置看,它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从手法上看,这两段描写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联想,而好奇心与联想将“我”与文学联系在一起。

参考答案:

①在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做好饭菜,帮助救它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很多人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自家水缸里的仙女的细节,表明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②在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我”与文学的联系。

③在结构上:这两段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时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考查点6:探究题

【设问方式】

(1)本文认为××,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文本,××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3)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文中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你最欣赏××哪些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答题步骤】

第一步,弄清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实质,进而作出是非曲直等理性判断;

第二步,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发散思维,纵深联想,挖掘意蕴;

第三步,结合文本主旨或自己的体验,谈谈看法或感受。

【答题模板】

针对××,我认为××。我们从中懂得了××,获得了××,充分感受到××,促使我们××。

【典题印证】

2014年高考安徽卷,所选文本是美国作家西格德·F·奥尔森的《独木舟之道》,试题的第14题是这样的:

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独木舟之道”富含哲理,意蘊丰富。文章借“划独木舟”阐发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由“独木舟”在水面行驶所经历的不同境遇,自然联想到人生和社会。“独木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独木舟之道”就是自然之道;荡舟人背着行囊,漂流荒野,获得精神的充实,“独木舟之道”就是生存之道;在狂风和激流中荡舟,激发人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独木舟之道”就是探险之道;独木舟小巧灵活,在水面来去自由,自然想到自由之道。

参考答案:我认为“独木舟之道”意蕴丰富,给人启迪。①“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荡舟之乐。②“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漂流荒野获得精神的充实,懂得简单就是幸福,获得心灵的宁静。③“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骤雨,荡舟其中,激发出勇气和豪情。④“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让人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除了上述几个考点之外,散文阅读有时还会考查“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第17题)和“赏析文章标题”(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7题)。前者主要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和思想情感等方面鉴赏;后者主要从文章主旨、表达效果及结构等方面进行赏析,在此不做赘述。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手法答题赏析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