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语文习作: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8-01-22丘苑卢小陶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对策

丘苑 卢小陶

摘 要: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学生的习作水平,不仅体现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还是衡量语文素养的标志。然而,当下小学生语文习作水平不容乐观,迫切需要重视与思考。本文通过阐释小学生习作的现存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习作 问题 原因 对策

习作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习作不仅是语言文字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体现。我国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活,具体体现在语文习作教学中,更加强调以学生本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的真情流露和真实表达。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

一、小学语文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习作兴趣缺乏

小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会感到枯燥、空洞、乏味,导致对习作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一提起习作就讨厌,一提起习作就反感。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还是无法在习作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缺乏感染力[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更别说写出好的习作了,根本无从谈起。

2.素材与情感匮乏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生活就是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2]由此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要想写好习作,必须积累有一定的素材,习作时才不会无话可写、无从下笔。但目前学生由于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偏少,生活经验贫乏,导致素材积累匮乏,缺少真情实感,套话连篇,缺少个性[3]。长期下去,导致学生对习作产生恐惧心理,讨厌写习作,或者假习作[4]。

3.习作目的过于功利性

考试就像指挥棒,考什么教师就让学生练什么,怎么考教师就让学生怎么练,导致部分学生习作纯粹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获取高分为目的,不管习作是否真实,只求得到老师的表扬,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至于真情实感早已变得无足轻重,习作过程是怎样的也根本不重要。

4.教师指导习作不足

教师的习作指导课往往从习作形式、习作技巧、习作方法等方面入手,很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导学生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如何从自己的真情实感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教师忽视对学生习作前的指导,认为只要把习作题目布置下去就可以了,缺乏对学生的具体指导。

5.习作评价不够完善

有的教师重视学生习作前的指导,轻视学生习作后讲评。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的学生却对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视而不见,认为有了分数就可以了,反正修改过后老师也不会重新打分,忽略老师的批改。此外,一些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习作的评语,往往应付了事,直接写个“查”、“阅”等,甚至褒贬失当,随意翻看后便写评语。

(二)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观念下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导致学生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出口。王贺玲在《写作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中认为“目前的写作中学生语言失真……儿童应有的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5]。钱理群曾在《孩子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中提到“孩子们实际上有两套习作模式,一套是课内应付考试,另外一套往往用调侃的笔墨将学校习作模式消解了”[6]。这些警示应引起小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2.生活观察、体验和感悟的缺乏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要从学习者已有经验开始着手,将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能力作为未来学习的出发点。”[7]叶圣陶说道:“习作绝不是把一些很好听、很漂亮的花言巧语卸载纸上就算完事的,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里流注出来,才合乎所以要作为的本意。”[8]

3.一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在小学习作教学多数还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这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单一化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不得不迎合老师喜欢的思路,被迫按照老师教的习作模式进行习作,以致学生的习作思维缺乏创新,毫无新颖之处。

4.应试教育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

目前习作教学过于注重习作技巧,加之应试教育观念,习作教学不得不以短平快的形式应对考试,导致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更痛苦,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传统习作教学,大都是注意指导学生怎么写,不大注意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向生活探究习作的源泉,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习作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重知识传授轻情意培养的指导倾向”[9]。

5.班级授课制对教师指导的影响

在传统教室里,一个班往往有五六十个人,甚至更多人,老师只有一个,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每位学生都细心指导几乎是不可能的。“大班”的老师既要兼顾学科的教学工作,又要照顾这么多学生,再加上来自社会及家长的压力,想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想要给予所有学生同样具体的指导,更是难上加难。

二、培養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对策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莫过于作文了。如果小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作文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游戏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游戏前告诉学生留意游戏过程,还可以留意身边同学的神态动作;游戏后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玩得开心,玩得投入,写起习作来自然有话可写,不会无从下手。

(二)培养观察能力,积累丰富素材。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古语亦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章源于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绪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写作才不会无话可说、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细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和帮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取写作素材,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以此扩大获取知识的摄取面,从而使学生感到写作素材并不难找,只要细心观察,素材就在身边,身边的一切就可以成为写作素材,进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小学生说真话的意识。

习作教学目标不能定位于一篇好习作,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个性发展的锤炼[10]。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表达环境,培养学生说真话的意识,让学生自愿习作而不是被迫习作。当发现学生写作文时出现虚假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质疑,让学生意识到写真事、说真话的重要性,但要注意质疑方式,以免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即使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也还是孩子,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

(四)小班制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在我国,传统班级规模人数一般在60人—70人,这样大规模的班级显然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此,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应与时俱进,大力推广小班制教学。“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探究性教学策略及合作教学策略,给予学生更多直接的指导,使学生在参与、探究、合作中获得优质发展”[11]。小班制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加师生交流时间和次数,还有利于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直接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改变教师习作评价观,采取多元的评改模式。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总体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12]关于习作的评价表明:“重视对习作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习作内容的修改,关注学生修改习作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13]

在培养小学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同时,教师应牢牢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写作氛围,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禁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刘雅丽.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2]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6.

[3]宋小玲.在阅读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4]陈文.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

[5]王贺玲.习作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0(6):10-11.

[6]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7][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5.

[8]叶圣陶著.周益民编选.怎样写好习作: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49.

[9]张晓玲.论语文实践活动与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2.

[10]葛跃东.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究竟怎么定[J].語文教学通讯,2012(1):54.

[11]赵雪霞.高效教学组织的优化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8:195.

[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现状及其培养研究”(17YB169)。

猜你喜欢

小学生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