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通海夷道: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2018-01-22那颜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黑衣吐蕃广州

那颜

1998年,一家德国的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这艘船的名字叫“Batu Hitam”,中文译为“黑石”号,是一艘典型的阿拉伯商船。“黑石”号上满载着中国货物,仅陶瓷制品就达67000多件。

考古学家认为,“黑石”号沉没年代大约是在9世纪上半叶,当时它正经由东南亚前往西亚、北非地区。它的发现是广州通海夷道最直接的证明。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丝绸就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在遥远的古罗马帝国,“塞里斯”是最具知名度的奢侈品,每一个罗马贵族都以穿上“赛里斯”为荣。这种与黄金等值的“赛里斯”,就是中国丝绸。

从秦汉到唐代中叶,“赛里斯”主要通过贯穿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辗转运抵古罗马帝国。“安史之乱”后,唐代国力日益衰弱,对西域的控制力下降,陆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凋零。海上丝绸之路于此时开始兴盛,并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货物输出的主要途径。

那么,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的“路”呢?它从哪里出发,又航向哪里呢?让我们追随唐代大使杨良瑶的脚步,去探访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广州通海夷道。

杨良瑶(736-806)

唐代宦官,大航海家。他奉唐德宗之命,从海路出使黑衣大食,为唐代和黑衣大食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良瑶:比郑和“下西洋”早了620年的外交使节

一说到“下西洋”,我们立刻会想到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其实,早在785年(贞元元年),唐代宦官杨良瑶就奉德宗之命出使黑衣大食,比郑和早了整整620年,可能是中国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由于正史上没有记载,杨良瑶“下西洋”的事迹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考古人员在研究“唐故杨府君(良瑶)神道之碑”(后文稱“杨良瑶神道碑”)时,才发现了这一惊人事实。

杨良瑶神道碑于1984年在陕西泾阳县的小户杨村被发现,现在收藏在泾阳县博物馆。神道碑上刻着1000多字的碑文,记载了包括杨氏家族起源以及杨良瑶侍奉皇帝、内平祸乱、外抚异邦等功绩,其中就有杨良瑶曾作为唐德宗的外交使节,渡海远航去黑衣大食的经历。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651年黑衣大食第一次遣使节朝贡,到798年最后一位外交使节离唐回国,这前后长达148年的时间里,黑衣大食使节曾39次进入唐代都城长安。然而,在唐代正史文献中,至今仍未能发现唐代正式派遣使节“下西洋”的确切记录。由此可见,神道碑的记载是多么珍贵了。

当时唐德宗为什么要派杨良瑶“下西洋”呢?这就得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说起了。“安史之乱”中,战事不利的唐王朝被迫将驻扎在河陇和西域的精兵调到中原勤王,吐蕃乘虚而入,蚕食唐王朝的领土。从764年到776年,吐蕃先后攻占了河西走廊的凉、甘、肃、瓜等州。783年,唐王朝和吐蕃在清水会盟,双方划定边界,达成和平相处的盟约。

不久,长安发生了泾原兵变,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他以安西、北庭两地为酬劳,向盟友吐蕃借兵解困。吐蕃派出精兵强将帮助讨逆,唐王朝终于转危为安。然而,德宗回到长安后就反悔了,不愿向吐蕃支付借兵的酬劳。吐蕃讨要不成,双方再次兵戎相见。为了抵御吐蕃对西域边疆所造成的军事压力,德宗制订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正是这种外交政策的体现。

当时唐王朝对西域地区已失去了掌控能力,因此杨良瑶一行只能冒渡海远航之险前往黑衣大食。根据神道碑的记载,杨良瑶率领使团来到南海,在此“舍陆登舟”。由于当时风浪很大,船只无法离港起航,随行人员都感到很害怕,认为这是老天爷在阻止这次航行。杨良瑶却毫不畏惧,“剪发祭波,指日誓众”。奇迹发生了,惊涛骇浪变小了,风向也变得利于航行,船队终于能够挂帆远航了。航行途中也不断出现“神迹”——“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驱”,最终“往返如期”。当然啦,我们知道所谓“神灯”其实是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沿岸建立的导航灯塔,“仙兽”则是跃出水面的鲸豚等海洋动物,并不是真的神迹。

那么,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的效果如何呢?《唐会要》卷一百大食条记载:“贞元二年,(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由此可见,杨良瑶一行顺利完成了出使任务,德宗“结大食以抗吐蕃”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

关于杨良瑶是怎么去的黑衣大食,杨良瑶神道碑上只用了“星霜再周,经过万国”这八个字来描述。想要得到更多的信息,就得借助与杨良瑶同时代的贾耽之手了。

贾耽(730-805)

字敦诗,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他继承并发展了裴秀的科学绘制地图法,著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对后世制图影响深远。

贾耽:广州通海夷道的记录者

贾耽绘制地图除了兴趣使然,更多的是为维护唐王朝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他绘制地图的态度非常严谨,必须经过多方调查、仔细查证才会落笔绘制,所绘地图的内容翔实可信。《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这段话是说:贾耽在京城及其他各地收集资料,不仅采访了“从边州入四夷”的唐代使者,还通过采访不同国度的外国人,询问当地的地貌及风俗,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并将之写入著作之中。

贾耽的著作《皇华四达记》中有一篇《广州通海夷道》,专门记录了一条经由海路前往黑衣大食首都缚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远洋航线。虽然《皇华四达记》已经失传了,但通过《新唐书·地理志》所转载的文字,仍能清楚地了解广州通海夷道的具体航线:

从广州南海登船,沿南中国海向南行,先至门毒国(今越南归仁),再至古笪国(今越南芽庄),经海峡(今马六甲海峡),北岸为逻越(今马来半岛南端),南岸为佛逝(今苏门答腊东南部),路过天竺(今印度一带)等百余个国家,抵达黑衣大食弗剌利河(今幼发拉底河),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罗国(今巴士拉),再向西北陆行千里,便可到达目的地——黑衣大食都城缚达城(今巴格达)。endprint

根据记载可知,这条广州通海夷道全长14000千米,航经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航期89天到达黑衣大食(不计沿途停留时间)。这是八九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19世纪中叶,阿拉伯地理学者伊本·胡尔达兹比所著的《道程及郡国志》、布罗姆哈尔所著的《中国的伊斯兰教》以及苏莱曼所著的《东游记》等书所记录的从波斯到广州的航线,与贾耽所述的“广州通海夷道”航程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这条广州通海夷道是真实存在的。

《皇华四达记》业已失传,我们无法从文字上得到贾耽所记录的广州通海夷道与杨良瑶之间的直接关联,但通过一些分析,仍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首先,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贾耽身为宰相不可能不知道此事,当杨良瑶出使归来时,以贾耽这种追根究底的个性不会放过身边的这张“活地图”:其次,按照惯例,杨良瑶回国后要向朝廷递交详尽的出使报告,贾耽的职位让他能查看杨良瑶的出使报告:再次,贾耽的记载非常详细,具体到每段航程的航向与所需时间,近似当时的航海日志:最后,贾耽文章中写道“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而杨良瑶的神道碑则记载“黑夜则神灯表路”,这两者又是多么相似呀。

广州,古称“番禺”,位于南海之滨。它地处三江出海汇合处,港口航道具有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的优良自然条件,因此顺利取代了徐闻和合浦,成为海运和河运的交通枢纽。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广州:被广州通海夷道成就的千年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可追溯到漢代。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通往印度半岛的海上交通要道。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这条航线是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或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出发的,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最终抵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也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文字记载。

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魏晋以后的事。当时开辟了一条以广州作为起点的沿海新航线,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这条新航线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运送货物为中国丝绸。

之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指南针的普及,人们又将青睐的目光投向能够航行得更远的广州通海夷道。广州通海夷道日渐繁盛,蜂拥而入的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商人让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和世界贸易的东方第一大港。

据史料记载,仅唐代宗年间,每年到达广州的阿拉伯商船就有4000多艘。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地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的诗句。为了管理这些来华船只并征收关税,714年唐王朝还存广州专门设置了市舶使。

这些远道而来的商人中有一部分在广州定居下来。最初,他们与当地人杂居,因为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带来了不少问题。为了便于管理,岭南节度使卢钧于836年颁布法令,禁止外国侨民与当地人杂居,由政府另择“藩坊”供其居住。这些来自亚非地区的侨民,与当地人和谐共处,为本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

黑衣大食

中国古代史籍中所说的“黑衣大食”,指的是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它的首都巴格达人口众多、店铺林立,是帝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这里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市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曾派人向黑衣大食求援。黑衣大食派遣3000士兵,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

神道碑

神道碑就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多记录死者的生平年月、所做贡献等。

超级链接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位于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场所,留存着许多祭祀的御碑。此外还有不少诗碑、赋碣,因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南海神庙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遗存下来的建筑,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据史料记载,中外海舶出入广州,第一站都要到南海神庙拜祭以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传说,杨良瑶割发祭海的地点就在南海神庙。

唐宋以来,阿拉伯人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文字为“唐字书”,外国人在中国留居叫作“住唐”。“唐人”的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大量出口到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当时黑衣大食首都缚达城特辟了一个叫“巴杂儿”的场所,专门出售包括丝织品、瓷器和纸在内的中国商品。直到现在,在东南亚、阿拉伯地区仍能发现中国唐代的瓷器和铜钱。

怀圣寺和一贤墓

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后,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在此定居。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派出了四位门徒来中国传教。

唐贞观初年,四门徒之一的艾比·宛葛素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他组织阿拉伯富商捐资,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即怀圣寺。寺名“怀圣”表达信徒对穆罕默德的尊崇与怀念。艾比·宛葛素去世后就葬在广州,他的墓被称为“一贤墓”。

怀圣寺与一贤墓都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的遗存。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衣吐蕃广州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巨人今晚就要来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
黑衣“警察”
高校舞蹈教育对黑衣壮民间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