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意识与使命境界

2018-01-22刘绍卫

桂海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 刘绍卫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广西 南宁 530022)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发展关键节点上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大会报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头,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尾,展示了新理念、新观点,给予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的回答,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智慧,又富于使命担当和时代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有历史意识,又能通古贯今,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共圆,凝心聚力,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拓展了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了新部署,展现了使命自觉和担当精神,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精神,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使命情怀,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与思想境界。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具有很强的时间感,从毛泽东倡导的“还看今朝”“建立新中国”到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意识。

(一)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景蓝图

中国人的时间意识有一种很强的循环论的意味,将内在时间和外在时间的融合一起进行体验,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甲子纪年法的独特的生命感知,使时间之流与生命体悟的相互缠绕,构建了颇具东方色彩的生命性、体验性的时间意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对撞过程中,其中国中心论逐渐被颠覆,西方的线性的、进化的观念逐渐被传入,特别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在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这对中国的时间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确立了一种线性的历史哲学观念。党的二大确定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对中国共产党的时间蓝图进行了总体规划。毛泽东的时间观一元论突破了天命史观,使他从“观念造成文明”逐渐转变到物质利益与阶级斗争,斗争策略从“巨夫伟人”转变到“民众的大联合”,改变社会方式从“精神革命”“呼声革命”转变为暴力革命。他认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在社会形态上要经历五大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历史更替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对于革命的前景充满了希望。他在1936年《沁园春·雪》中提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8年发出“建设新中国”的号召。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28周年》中提出:“1949年的7月1日这一个日子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二十八年了。”“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运用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观点,以整体性观念的统筹时间,进行时间的战略规划。如1979年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此后他陆续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1992年)的论断。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相继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新思想观点。其中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这是从历史方位的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规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景蓝图。

(二)从“赶英超美”到“两个一百年”的时间战略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了“只争朝夕”“超英赶美”等思想,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显示出一种急切的忧患意识。他在1962年1月30日预言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需要100多年时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1984年,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1987年4月,邓小平又全面论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赋予了中国道路的基础性的价值内涵。同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①。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历史站位,既是回顾过去,也是展望和规划未来。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道路的未来时间规划更加宏伟。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有一个建党100年(2020年)的关键节点。从2021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2049年)的28年,是一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新的愿景,规划了新的蓝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时间划分既有三个三十年的影子,如革命28年、改革前后两个30年的划分。中国人传统上把三十年叫“一世”,如《论衡·宣汉》:“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于光远在《三个“三十年”:是预想也是希望》首先提出“三个三十年”后,“三十年”就作为一个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视角。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描绘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中国的愿景蓝图,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相继要实现两个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些时间意识,着眼于两个百年,核心在于一种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非常的明显,如提出“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和“四大考验”(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我们的党将近临近100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起点。目前,我们一般用3个三十年回顾党的历史。但时间跨过100年之后,革命的28年不会增加,建设的年代也不会增加,特别是2008年之后,中国就如改革后三十年的历程。以后还会有后三十年,在这样的历史视域中,特别是我国在2010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是否成为理所当然的强国?当然不是,我们仍然“在路上”,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强起来”为目标围绕“两大布局”着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构建新的发展目标规划、方略和战略,显示出从革命到建设、改革,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将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融合,构建更为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时间长度。

(三)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到“历史是营养剂”

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毛泽东指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3]729毛泽东还十分注重古今的对比,注重现在,如方法论有“古今中外”法,诗词有“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时引用中国古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青年学生要珍惜韶光,刻苦学习。2014年2月,习近平因公务忙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他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他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第一,坚持历史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相统一。中国就现代化而言,一方面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如学习苏联而言,就有“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鉴”的转变。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013年6月25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

第二,坚持整体性、连贯性与长远性相统一。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6]他还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只有坚持历史连续性,认清历史的主线和主流,反对将历史割断,才能避免历史研究碎片化。美国为什么在建国之初就强化开国领袖华盛顿的典型、典范意义,目的在于构建自己的叙述话语,打造美国精神,突破当时欧洲的舆论围墙。

第三,坚持党性、人民性与民族性相统一。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个主题,将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两个主题教育,核心是不忘革命历史,不忘我们从哪里来。党性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这是一个国家战略,这是互联网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将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核心战略。各级领导干部要补好精神之钙,铸就党性之魂,就必须认真学好党史、国史这门课。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不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清谈,而是回顾历史,直面现实,通达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既要回顾历史不忘历史,又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鲁迅曾经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华盖集·忽然想到之六》)。2014年甲午之年,习近平两提“甲午剜心之痛”。习近平在2017年的“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7]习近平的忧患意识,更多是着眼于未来。他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这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当前的时间意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中华民族史的宏观角度解读,就具有非常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时间意识。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将初心与使命缠绕在一起,融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与人民性于一体,寓民生情怀与家国情怀于一炉,赋初心与使命于一身。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近代中国屈辱贫穷落后的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敢啃硬骨头、敢过深水区,为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很早就确立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人生目标,即推动历史进步和实现共产主义。1921年党的一大党纲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1922年党的二大纲领提出“两步走”思想(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并把党在民主革命中要实现的目标同将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实现的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结合了起来。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在1949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党章所指出的“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951年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8]。1953年底,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宣部编写、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为动员一切建设成为国家的斗争——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提出了新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业化战略。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8年5月党的八大第二次全会,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使命的执政党的色彩越发清晰。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了“两大使命”,即“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首次提出了“三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通过的党章正式将上述三大历史任务写入党章总纲中,党的十九大党章还提出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号召,具有穿越时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代,不仅仅是经济进入新时代,也预示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也进入新时代。新的问题,必须用“四个伟大”解决,重拾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感。因此,党的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主题,是非常具有深意的。提出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里不仅有追求修德的社会实践和学习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大众化和分众化的趋势,用党性铸造人的心灵,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的道德判断机制,目的在于解决如教育的有教无育、经济有发展无进步、有钱买不起房、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信仰等问题,重新构建文武之道,即文化的昌盛、民生富足、人民幸福的国家风貌,也要有强军梦想、阳刚血性的精气神,形成文武并行的大国品格,从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吸收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智慧和心性之学的传承,破解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思路和利己私心,具有“内圣”气质,而且开出新“外王”的气象。

第二,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一部生动的不忘初心教科书。中国有很强的经世致用的传统,如《大学》的三纲八目就有很浓的“经世”与“心性”意味。在封建社会,儒学通过不断与政治的融合,以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追求内圣外王,从而逐渐完成从心性儒学走上政治儒学的历程。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论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9]对此,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96载路程漫漫,中国共产党这一路走来,栉风沐雨也好,枪林弹雨也罢,始终未见灰心与丧气,始终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抗战时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雷锋精神到焦裕禄、杨善洲的公仆情怀,不忘的是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生动地诠释了“不忘初心”的本色。毛泽东曾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的问题。”[3]857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大会上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1945年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党的七大还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为解放最广大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崇高“初心”和无所畏惧的勇敢气魄,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因为对人民的敬畏,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进入北平城称作“进京赶考”,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1981年邓小平写下了“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肺腑之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思想。党的十六大修订的党章从原来规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新增“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不但坚持了“一个先锋队”的特性,而且在新阶段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把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2016年7月,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之,不论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还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设计,96年来,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一部生动的“不忘初心”的教科书。

第三,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担当。自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构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中国在古代社会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理想,有王道和霸道的争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关爱机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交往之道,提倡“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文化认同和中心凝聚的机制,从而形成“文德修”“仁政行”的政治局面。就知识分子而言,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修炼之路,构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愿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以中华民族自强为己任,特别是抗日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推动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等,为亚洲地区和平与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毛泽东具有很强的革命情怀,1974年2月22日,他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新课题,中国积极地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四个自信”,在经济层面,中国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价值观层面,习近平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30多年,将近7亿中国人摆脱贫困,减贫成就举世瞩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通共建和平共赢发展的世界梦。新时代中国的政策主张、中国的发展战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行远交近安近睦,实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担当。

第四,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长征。仅以人民生活为例,新中国60多年,我国大致经历了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迈向富裕的美好生活新时代,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回顾历史,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让几亿人脱离贫困,有2.6亿农民离开土地,成了城市中的新型工人。在这30多年中,基本是十年一个大的进程,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到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折射的是中国的社会变迁,社会治理难度逐步增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意味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困难越来越大,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一是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世界面临不确定的因素突出,如面对周边不安定因素可能产生的重大矛盾,并带来重大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取得主动,需要我们有积极应对举措。二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沉重,风险与挑战巨大,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构建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这些问题的的解决,都需要我们谋划解决,拿出新战略、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显示改革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境界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0]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具有历史意识,也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感;既讲历史、现实和未来,也讲方略;既高扬理想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又以问题为导向,充满现实关怀和民生导向。下面我们从三个维度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的历史、理论和思想高度。

第一,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思想是时代的先声。从“睁眼看世界”到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心文化冲突;从20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到文化本位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中心论”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争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实际相结合,一直是个争论焦点问题。无论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还是以孙中山、蒋介石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都没有给中国开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的思想和新的途径。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达到当时新的时代高度,主要体现如下:一是指明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和建立“新中国”前景。二是确定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本方略,诸如“三大法宝”、延安整风等政治实践理论,构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抵御外侮和内求革命的基本理路,完成“站起来”的第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形势,确定“和平与发展”主题,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所处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瓶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过渡性的策略和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方位的面前,在“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担当精神,融顶层设计与微观策略、开放包容与自强自信、强军国防与内政于一体,内外通联,文武并行,精气神合体,推出了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景规划和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系列治国理政的方略,创立了新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第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革命,29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理论创新。一是传承中国王道的政治智慧,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考维度,确立了“不忘初心”的人民立场。二是传承“大一统”“同华夏”“同祖先”“一轨九州,天下一家”的治国方略,远续汉唐文化情怀,构建政治核心,近推修文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行,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的目标和方略。三是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判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性。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转变到“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既有政治经济与文化,也有生态、文化、党建和外交等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和策略。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治国理政的要素之中,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千年基业,推行文武兼行,弘扬正能量的血性,融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如国家安全方面,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建方面提出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民生方面强调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做起,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等思路,松绑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教育、住房、医疗和社保等方面具体措施。文化方面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外交方面,维持中美的“斗而不破”的格局,破解日本等的“日美同盟”“日英同盟”“日澳印越四边同盟”的远交近攻的外交伎俩,坚持底线,强化策略,在博弈中求尊重,走出自鸦片战争的弱国心态和盲目自大的自负心态,构建大国外交,提出“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对外战略全方位布局。在全球治理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海陆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作为一个成长的大国,虽然遇到许多国家成长的难题,但中国从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到提出和平发展思路,再到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在破解难题中前行,竞争与合作交织的关系中求解,在前行中调整策略,在斗争中赢得和平,国家的软实力、硬实力等不到增强,大国形象不断的丰满。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传统,也与时俱进,提出许多新的思考和方案,呈现得比较科学完备,开出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文与武并行、内强与开放并举、自信与融合并存、个性与党性兼容、内圣与外王互融的新气象,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思想动力,还为新时代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格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也意味着进入改革开放点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理论自觉,就是在1945年通过总结了建党24年来进行革命战争的宝贵经验,确立了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理论和思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建立在对世界潮流的和平与发展的判断上,做出的新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敏锐的时代意识、非凡的理论勇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时代之问,聚焦当下实践的理论体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现代化国家治理与王道政治智慧的融合,吸收传统心学的育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滚雪球式的同心共圆的人文精神,寓“大一统”的政治智慧与民主善政于一体,直面现实,打通内政外交,文武同道,既凝聚人心,收拾人心,又制定方略,强化制度、秩序等建设,力图开出新外王,显示出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阶段,体现了新的思想高度,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的又一重大理论自信和自觉,显示了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注 释:

①第一步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②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8.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候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7(1).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6(2).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28(1).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6.

[10]本书编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章程[M]中国法制出版社,北京:2017:64-65.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