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特质

2018-01-22□陆

桂海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特色国家

□陆 昱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国家治理是指国家的执政党与政府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处理与安置、对国内各阶层的利益进行分配与调整、对国家未来发展进行统筹与规划等政治行为的总和。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对国家进行治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临的基本问题。对于执政党与政府而言,国家治理与治国理政是具有共同内涵的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的坚定信念、高超智慧、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创新,开拓奋进,推进国家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实践性、辩证性、战略性和人民性等鲜明理论特质。

一、引领改革的时代创新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始终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巨大优势。时代是思想之母,改革是理论之源,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的创新理论又成为引领改革的鲜明旗帜。

事实上,国家治理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从而在理论上进行思考、归纳与提炼。在他们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治理是包括阶级统治在内的所有社会管理职能的总和。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思想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坚持党对国家治理工作的领导、培养优秀国家治理人才、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等思想。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取得了国家治理的卓越成就,列宁去世后,苏联在国家治理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最后也走进了误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曲折探索,付出了宝贵代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1]9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1]104

党的十八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开始思考与探索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系列重大战略,历史性地推进了国家全面发展,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成为新时代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国家治理包含体系与能力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而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能力[1]91。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91。可以说,好的国家治理都是是因为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结合得好。具体来说,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时代性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改革与治理的结合。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全面深化改革是在过去近40年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宏伟篇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改革没有退路,不改革绝对没有出路。新时代的改革必须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治理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中,并赋予了国家治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曾经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一提到历史,往往就会出现“言必称希腊”“文必论西方”的现象。其实我国古代也有着丰富、有益的国家治理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分析和看待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他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1]105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国家治理能力怎么提高,这要根据我国的国家治理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现状来确定,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国家治理模式。

三是注重当前与未来的结合。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治理作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组建的政府运用权力管理国家的政治行为,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来说,必须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3]他认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由两句话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并非彼此割裂、相互独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也就是我们的国家治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治理;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135著名论断。实践的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末,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帷幕。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中产生的,也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起着理论指导作用,可以说,实践品格是贯穿于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

在政治治理实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要构建集中统一、系统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水平与能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加强了中央政治权威,这对增强党的集中统一、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采取果断举措,“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5]7,表现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深远的历史眼光。为了从制度上保障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目标的实现,在北京、浙江和山西推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又在全国推开这一试点工作,具体包含“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在“硬件”建设方面,将组建国家各级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在“软件”建设方面,将制定与颁布国家监察法,做到国家监察工作有法可依。

在经济治理实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论断,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客观认识经济新常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科学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6]58。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个短期的三期叠加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个远期的三化叠加之间的复杂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发展信心,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底线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强调保持定向调控、相机决策与危机干预的有机统一,在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侧管理,不搞大投资、强刺激的经济治理模式,摒弃了“增长速度情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治理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卓越的经济治理水平与驾驭复杂经济局面的能力。

在文化治理实践方面。作为人类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形成一个国家和凝聚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5]4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23习近平总书记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与推进文化治理,认真思考并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谁创造、由谁领导、为谁服务、怎样建设等文化治理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足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继承革命文化、秉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始终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前进,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

在社会治理实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标准,强调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6]77能否让贫困群众、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在村、县、市、省和中央工作期间,扶贫工作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重视、花精力最多的事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领导下,全国东中西各地区,中央、省、市、县、乡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了各种“创新版”的扶贫脱贫方案,农村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中国扶贫脱贫工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其他社会工作领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精准服务,注重放管有机结合,既激发了社会活力,又保证了社会稳定。可以说,五年来,“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5]5

在生态治理实践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无论是在国内主持会议、发表讲话、考察调研,还是在出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都反复强调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6]231他还以长远眼光强调生态治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208。经过五年的科学有效工作,“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5]6。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与奋斗目标。

在人民军队治理实践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坚决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习主席指挥。习主席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大气魄推进强军兴军战略,打破了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和大陆军体制,初步构建起“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体制。这次军队改革的推进力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在新中国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人民军队整体面貌、战斗精神、作战能力都焕然一新。为了清除郭伯雄、徐才厚的恶劣影响,在习主席指示下,“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5]6。

三、求真务实的辩证思维

国家治理是一项规模浩大、牵涉多方的秩序建构、利益调整与统筹规划的政治活动,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与秩序重构。要妥善处理好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现实与理想、当前与长远、风险与机遇等方面的关系,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辩证思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5]12。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进行治理,肯定会面对各种矛盾、遭遇各种困难、面临各种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曾提到,“我会见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时,他们感慨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呢?”[1]409

大国治理,道阻且长,这就需要运用科学思维观察、分析、解决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我们国家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就越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辩证思维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他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6]287。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有着丰富的辩证思维。

一是矛盾思维。矛盾思维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分清并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避免绝对矛盾思维、促进矛盾相互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6]287。面对治国理政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矛盾分析法,在政治上以反腐倡廉、正风肃纪为解决矛盾的主要着力点,在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抓手,使国家政治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绩效、整体面貌都发生重大变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境界。

二是底线思维。底线是指界定事物性质与本质的警戒红线、约束范围和限制架构,底线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阈值,一旦达到甚至超过底线,事物的性质与本质就会发生根本性、决定性的改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6]288。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强调保持政治稳定是国家治理的底线。他指出:“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7]。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日益增多与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1]202。对于我们面临的可能的军事威胁,他着重强调要求,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枕戈待旦、随时打仗意识,增强打赢现代化、信息化战争本领[6]252。

三是系统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提出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6]67。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国家治理任务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于能充分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科学方法。“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6]281

四、宽广深邃的战略视野

中国是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1]102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从战略上思考与谋划中国的国家治理,他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6]44。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有着丰富的战略智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的全局视野与战略眼光,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树立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关系事物的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思维过程,体现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从国家治理视角来看,战略思维实质上是政治能力在思维层面的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纲举目张、见微知著、举重若轻、张弛有度等思想方法,善于站在时代前沿以全球视野来谋划、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否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沿把握发展大势,谋划国家未来。他要求领导干部能在立足当前的同时也放眼未来,在立足本国的同时也放眼世界,能透过纷繁芜杂的表象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指在面对错综复杂形势与身处艰难困苦环境时,为实现战略愿景而表现出的忠贞不渝的信念、矢志不移的意志与百折不挠的毅力,体现的是在洞察事物发展态势基础上的沉着心态、宽广视野和战略智慧。是否具有战略定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都至关重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定力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6]283。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战略定力,集中表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战略定力,要着眼大局,谋准大势”[6]286。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取得改革发展新成就、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就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无论国内改革任务多么繁重,无论国际形势多么复杂,只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只要保持“我自岿然不动”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行稳致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梦想成真。

三是把握战略主动。把握战略主动是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准确分析事态本质属性、变化趋势,采取一定应对举措,从而影响事态发展走向,形成有利于己方的战略形势,最终实现预期战略目标。把握战略主动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党一直都善于谋定而后动,善于在不利的形势下创造有利的态势,从而把握战略主动,实现战略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治理还面临历史遗留问题、现实难解问题和未来全新问题同时交织的复杂局面;国际战略形势面临深刻而复杂的调整,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权益与领土完整的任务艰巨繁重,全球治理机制中不平衡不公正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强化趋势。因此,我们“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8]。

四是谋划战略布局。注重从战略层面审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重大问题,必须要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1]8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战略谋划与战略决断相统一,制定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等影响深远的战略规划,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措施,作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十五年”的战略部署。这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历史视野、伟大担当精神、杰出领导才能和卓越战略智慧。

五、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

为什么人服务、以什么人为中心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是考察一个政权本质的测试剂,也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所在。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不变的宗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珍视人民的政党必将兴旺发达,挂念人民的领袖必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发扬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继承以民为本的传统文化精髓,爱民、念民、为民,展现了浓浓的人民情怀。

一是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原则。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二字共有200多次。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5]21人民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在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在西北黄土地的知青岁月,还是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期,无论是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在中央工作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百姓话家常、与工人谈生产,对困难群众非常关爱,对贫困地区格外关心,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切实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与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二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基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站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国家治理必须围绕人民利益来推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各项具体工作的基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50为了实现人民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落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破除实现人民利益道路上的一切陈规陋习、落后观念和体制藩篱,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困难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5]36,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运用法制方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各项权益,“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1]141。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5]8。

三是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发展的不平衡、贫富的不均衡和生活的不丰富现象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期待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有更好的社会养老综合条件,期待生病能接受更便捷、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期待房子是用来安居的,期待有更舒心的工作和更稳定的收入。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全面深化改革,陆续出台多项惠民举措,充分释放民生红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他指出,这个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5]11,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要特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全体人民享有的小康社会,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治理有着悠久历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曾被西方视察家们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中国崩溃论”一直与中国发展形影不离。大国治理并非“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用“铁达尼克号”与小帆船的差异,来说明大国的治理与小国治理的区别。小帆船在海里遇到风浪,“船小好调头”,打几个转,绕几个弯,又转到正确的航线上,但像“铁达尼克号”这样的大船,一旦倾覆,就可能真的沉没了。因此,大国治理必须有理论“灯塔”的指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人类治理活动,需要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真理价值将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也必将为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伟业发挥理论指导与引领作用。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4.

[8]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7.

猜你喜欢

总书记特色国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把国家“租”出去
总书记的告诚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