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的分析

2018-01-21张仟豪

祖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校园

摘要: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校园环境中,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问题更加严重。本文以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为研究内容,在简述当前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校园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校园 未成年 学生 犯罪 分析

未成年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个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且无法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现象就時有发生。因此,针对校园未成年学生的犯罪问题,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未成年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进而减少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

一、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现状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重要阶段,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类型的犯罪案件层出不穷。作为我国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使得校园安全形势更加严峻。据统计,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总数虽然持续走低,但2016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仍占全国犯罪人数的2.93%,其中大多数为校园未成年人犯罪,且犯罪手法更加残忍,犯罪群体的平均年龄朝着低龄化趋势发展。

二、致使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的问题分析

对于校园未成年学生来说,致使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法律意识的缺失、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等。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数量也越来越多。

(一)个人法律意识缺失

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受传统学习理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学生所关注的重点均在成绩上,却忽略了对未成年学生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进而造成了未成年学生法律意识缺失。

例如,校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法律层面来讲,施暴者的行为是一种严重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然而,由于施暴者多为未成年人,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本着“教育为主、惩治为辅”的思想,司法机关多通过教育、批评、罚款的方式对施暴者进行惩罚,导致未成年学生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了误判。

(二)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校园未成年人并未接受专业的法律知识学习,在遇到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时,也就无法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此一来,则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使其违法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地制止。尤其是在个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的情况下,未成年学生缺乏对正当防卫的认识,以至于担心其反抗行为构成犯罪,最终导致自身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未成年学生除了接触校园生活以外,还会接触到社会生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会对未成年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团主义等。由于未成年学生的自主辨识能力较差,且模仿、学习能力较强,从而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校园内拉帮结派、聚众斗殴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的建设。

三、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频发的现象,结合导致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为降低未成年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率,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强化多元法制教育

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以至于无法判断其个人行为是否属于违法犯罪的范畴。为此,学校方面就需要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法制意识。

首先,将法制教育融入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之中,使未成年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从理论层面上接触到专业的法律知识,从而形成基础的法律意识。

其次,通过开设法制宣传栏的方式,在学校范围内宣传法律知识,并定期更新宣传栏中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辩论会、小品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从而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促进未成年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

最后,为起到强化宣传的作用,可以邀请司法机关对学生进行一些典型案件的介绍,并由相应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作为反面教材,从而使广大未成年学生意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而在法律意识养成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个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约束。

(二)提升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未成年学生不仅是违法犯罪案件的主要责任人,同时,在某些案件中,未成年人也是主要的受伤害者,因此,在加强校园未成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教会未成年学生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例如,在遭受校园欺凌时,未成年学生应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在保证个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避免因个人抵抗或言语刺激而遭到施暴者的进一步侵害。在施暴者停止其侵害行为后,受害者需要及时向公安机关、老师、家长反馈相关信息,以确保自己不会再次遭到他人侵害。

然而,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当对方侵害行为已经威胁到个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则需要采取极端手段保护自己,此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正当防卫,使施暴者能够暂时失去行为能力,给自己留足的逃离的时间。对于未成年学生此时采取的防卫措施,都可以算作正当防卫,并不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加快社会法制建设

社会不良风气是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又一重要诱因,为此,政府部门需要严厉打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法制建设的内容并不仅仅包括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其涉及内容较为广泛,需要通过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与长期的理论实践才能够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未成年学生在良好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虚拟空间管理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未成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互联网,并且,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未成年学生使用互联网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的开放性在丰富其内容的同时,也包含了大量不利于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如黄色视频、黄色图片、网络赌博等,在网络文化垃圾的侵蚀下,未成年学生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针对这一情况,公安机关网络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网络信息监察,及时封停相关网站、违法社交群等,从而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使互联网环境更加安全,从而降低来自于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四、结语

校园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未成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培养,因此,无论是从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基于校园安全建设的考虑,对于校园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洁.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防范[J].法制博览,2015,(28).

[2]邓增萍.浅谈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03).

[3]王玉成.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诱因[J].现代交际,2016,(05).

[4]刘芮岐.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03).

(作者简介:张仟豪,温州市龙湾中学,高中学历。)

猜你喜欢

未成年犯罪校园
Televisions
从高中生的视角谈未成年人校内暴力
英国接收“未成年”难民或2/3谎报年龄
“未成年” 是免罪符吗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