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延萍主任中医师临证经验举隅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嗳气枳壳干姜

*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2.重庆市中医院风湿病科,重庆 400021

李延萍主任中医师系重庆市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上擅于运用经方,对治疗脾胃病、各科杂病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治疗脾胃病、水肿的临证经验略述如下,以飨同道。

1 分段式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炎[1],目前临床上多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症状行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该病的病程长,日久不愈,治疗较为复杂。根据其胃脘部胀满等症状,将其归为中医“痞满”、“胃痛”等范畴。中焦脾胃作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清与胃通降的功能配合紧密,出现病变时可相互累及。胃的通降功能失常,以致中焦不和,则可出现胃失和降的症状,如胃脘胀满、胃脘疼痛不适、纳呆脘闷不舒等;或有嗳气、恶心欲呕等胃气上逆之症。《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记载:“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若肝疏泄功能失职,致气机升降失调,横逆上犯于胃,则可出现肝胃不和之症,如脘腹胀满、嗳气、呕恶等。故李延萍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患者多见素体脾胃亏虚,复有情志失调等因素,肝疏泄功能失常,以致气机升降功能异常,上犯于胃而发病;肝郁日久而易化火,肝火上炎横逆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易导致瘀滞。李延萍主任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注重分阶段治疗,其认为该病发病时多以胃脘胀满或疼痛不适的症状为主,同时伴嗳气、恶心欲呕等症,此时多为寒热错杂之证,以偏实、热象多见,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达辛开苦降之效。常用药物:法半夏12 g,黄芩12 g,黄连6 g,太子参20 g,干姜3 g,旋覆花10 g,吴茱萸3 g,玉竹15 g,白芍12 g等。方中法半夏降逆和胃;黄芩、黄连苦寒泻火;干姜温中散寒;太子参补中益气;旋覆花、吴茱萸降气止噫;玉竹养阴益胃;白芍养阴柔肝。久病多致虚证,稳定期多见患者胃脘隐痛、胀满不明显,偶伴嗳气,该阶段易出现进食生冷食物后症状加重、大便不成形、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之证,治疗时应注意固护中焦脾胃、兼温运脾阳,常以益胃消瘀汤[2]加减,临床疗效确切。方药:红参30 g,三七6 g,白术15 g,薏苡仁30 g,当归15 g,娑罗子10 g,石斛15 g,方中以红参、三七为主药,红参补气健脾、增强免疫力;三七、当归活血祛瘀止痛;薏苡仁、白术利湿健脾;娑罗子理气止痛;石斛生津益胃。脾阳虚者,加肉豆蔻、干姜、砂仁之类;痰湿盛者,可用京半夏与法半夏,加陈皮、化橘红之类;嗳气频作者,加丁香、柿蒂、沉香;胃脘痛剧者,加川楝子、木香、延胡索;兼夹食积重者,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鸡内金之类;肝郁甚者,加郁金、玫瑰花、紫苏叶之类;胀满甚者,加枳壳、香橼、佛手、大腹皮之类;反酸剧者,加海螵蛸、煅牡蛎、海蛤壳之类;瘀滞重者,加三棱、浙贝母、莪术、丹参之类;脾虚甚者,加炒白术、淮山、炒扁豆、莲肉之类。

患者男,60岁患者因反复胃脘部胀痛2年余,2017年8月12日至门诊求治,曾于某医院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刻诊:胃脘部胀痛,嗳气,进食后明显,时有反酸,夜间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形,小便色黄,舌淡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9 g,黄连6 g,黄芩12 g,干姜3 g,太子参15 g,柴胡9 g,白芍12 g,牡蛎(先煎)25 g,玉竹15 g,茯苓15 g,旋覆花(包煎)10 g,枳壳10 g,莪术15 g,鸡内金15 g,川楝子15 g,山药15 g,白扁豆15 g,甘草3 g。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7年8月16日二诊:胃脘部胀痛好转,仍嗳气,胃胀时反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以原方去柴胡、玉竹,加柿蒂10 g,徐长卿20 g,继服5剂,煎服法同前。

2017年8月21日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去徐长卿、龙骨、牡蛎,加石斛15 g,玫瑰花15 g,继续服用7剂,患者诸症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病久致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失调,致肝气上犯于胃,出现胃脘部胀痛,嗳气,时有反酸,口苦等症。辨证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痞。药用法半夏降逆和胃;旋覆花降气止噫;黄芩、黄连苦寒泻火;干姜温中散寒;太子参补中益气;玉竹养阴益胃;白芍养阴柔肝;柴胡、川楝子疏肝泄热;枳壳、莪术理气行滞;茯苓、山药、白扁豆健脾益胃;牡蛎制酸止痛;鸡内金健脾消食导滞;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胃脘部胀痛好转,仍嗳气,胃胀时反酸,继用前方去柴胡、玉竹,加徐长卿益气和胃,柿蒂增强降逆下气之功。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继用前方加减巩固疗效。

2 健脾止泻重温脾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3],现临床上无针对性治疗该病症状的特效方法,只能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对症用药以改善症状。其可归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物质的生理功能。如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异常,水谷运化失调,则可有腹部胀满不适、大便稀溏等症状。《知医必辨·论肝气》记载:“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肝主疏泄,有助脾散精的功能,如肝疏泄失调,使脾升降功能失常,可出现泄泻、腹胀便溏等肝脾失调的症状。李延萍主任认为本病患者多见素体脾虚,再因情志不遂以致肝疏泄失常,则肝脾不调,气机逆乱,运化失常而发病,再则久泄不愈,耗伤脾阳,则出现腹痛喜按、进食生冷食物后加重、大便清稀、大便次数增多等脾阳虚的症状。在治疗时不能过于清热祛湿,应注重脾阳虚损这一病理变化,方用陈夏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方中需加入干姜、炮姜、豆蔻等一类温脾阳的中药,以达健脾止泻、温脾疏肝之效。常用处方:炒白术15 g,法半夏10 g,肉豆蔻9 g,干姜10 g,党参30 g,炒白芍25 g,防风15 g,陈皮10 g,枳壳10 g,茯苓20 g。方中炒白术、法半夏、肉豆蔻、干姜温脾阳;党参健脾补气;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止泻;陈皮、枳壳理气醒脾;茯苓健脾祛湿。腹痛剧烈者,加高良姜、川楝子、延胡索;脾虚久泄甚者,加砂仁、苍术、草果、淮山、薏苡仁、莲肉、炒扁豆;肝郁气滞重者,加香附、柴胡、郁金、娑罗子、紫苏梗;兼夹食滞者,加焦山楂、莱菔子、枳壳、炒谷芽。

患者男,42岁,2016年11月18日因大便时干时稀2年余至门诊求治,于院外查胃肠镜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刻诊:便前腹痛、肠鸣,便后缓解,嗳气,口干欲饮,大便时干时稀,2~3次/日,小便正常,平素性格急躁,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腹痛;辨证属脾虚肝郁;治以健脾疏肝;方予陈夏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陈皮10 g,法半夏10 g,党参30 g,茯苓20 g,防风15 g,肉豆蔻9 g,干姜10 g,炒白术15 g,炒白芍25 g,柴胡10 g,枳壳10 g,莲子15 g,玫瑰花15 g,山药30 g,大枣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2016年12月25日二诊:患者诉腹痛、肠鸣消失,嗳气减轻,大便正常,现进食辛辣、生冷食物后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干,小便调,舌淡胖,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效不更方,继以原方去柴胡、玫瑰花,加川楝子10 g,蒲公英10 g。共7剂。

2016年12月2日三诊:服药1周后,患者诸症明显好转,偶有食生冷食物后大便不成形、胃脘冷痛,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以前方加覆盆子12 g,继续服用14剂,患者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久病脾虚,平素性格急躁,肝疏泄失常,肝脾不调,运化失常,故见便前腹痛、肠鸣,便后缓解等症状。治宜健脾疏肝,处方予陈夏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炒白术、法半夏、肉豆蔻、干姜温脾阳;党参、大枣补气健脾;山药、莲子、茯苓健脾止泻;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止泻;陈皮、枳壳理气醒脾;柴胡、玫瑰花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用药后腹痛、肠鸣消失,续用前方去柴胡、玫瑰花,加川楝子疏肝行气,蒲公英解毒散结。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好转,继用前方加覆盆子补肝益肾助阳,巩固疗效。

3 补脾益肾利水法治疗特发性水肿

特发性水肿是指不明病因、以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4],现仍缺少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多予利尿剂、激素等对症治疗,停药后常易反复。该病属中医“水肿”范畴。肾调节着人体的水液代谢,如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功能失职,以致水液的代谢失常,则出现水肿等症状。脾调节着人体水液代谢,如其运化功能出现异常,水湿停留,则见浮肿等证。《诸病源候论·水通身肿候》提出:“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故李延萍主任中医师认为患者多有脾肾亏虚,复有外邪袭肺等因素,致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三焦决渎失职,水湿停滞、泛溢周身而水肿,易郁而化热。故治疗时应以补脾益肾,利水消肿,兼以清热为治则,方以五皮饮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茯苓皮15 g,五加皮15 g,大腹皮15 g,赤小豆30 g,生姜皮5 g,炙麻黄6 g,连翘10 g,杏仁10 g,牛膝15 g,党参15 g。方中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生姜皮、赤小豆利水祛湿;麻黄、杏仁解表祛邪;牛膝补肾、引药下行;连翘清热散结;党参补中益气。湿重者,可加泽泻、萆薢、佩兰、薏苡仁等;脾虚食少倦怠者,可加黄芪、白术、莲子、芡实;血热甚者,加生地黄、石膏、牡丹皮、淡竹叶、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肿甚者,可加猪苓、桑白皮、冬瓜皮、白茅根。

患者女,42岁,2017年2月3日初诊。主诉:反复全身浮肿1年余,加重2月。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浮肿,以双下肢为甚,常因天气变化而加重。1月前于某医院查血尿常规、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相关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刻诊:全身浮肿,颜面及双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胀痛,咽干,少汗,小便不利、色黄,舌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浮。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水肿;辨证属脾肾两虚夹湿热,治以补脾益肾、利水消肿、兼以清热,予五皮饮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茯苓皮15 g,五加皮15 g,大腹皮15 g,生姜皮5 g,炙麻黄6 g,连翘10 g,赤小豆30 g,杏仁10 g,党参15 g,牛膝15 g,泽泻10 g,白花蛇舌草15 g,大枣10 g。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7年2月6日二诊:患者服用3剂后全身浮肿明显消退,双下肢轻度水肿,腰部胀痛,畏寒,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浮。继予原方加木香15 g。共5剂。

2017年2月11日三诊:患者全身浮肿进一步减退,去党参、五加皮、牛膝、木香,加桑白皮15 g,续断15 g,黄芪60 g,继服5剂。后患者浮肿等症相继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脾肾亏虚,运化水液失常,以致水湿停滞周身,出现全身浮肿、腰部胀痛;津液输布失调,故咽干、少汗;水肿日久,水湿郁而化热,故小便黄。治疗上以补脾益肾、利水消肿、兼以清热为法,予五皮饮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生姜皮、赤小豆、泽泻利水祛湿;麻黄、杏仁解表祛邪;牛膝补肾、引药下行;连翘清热散结;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党参、大枣补中益气。二诊患者诸症减轻,继用原方加木香温中健脾。三诊患者症状进一步减轻,继用前方去党参、五加皮、牛膝、木香,加桑白皮利水、续断补肝肾、黄芪补气固表,巩固疗效。

猜你喜欢

嗳气枳壳干姜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钦丹萍辨治嗳气验案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热性作用的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