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护理效果研究

2018-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3期
关键词:预见性胸痛溶栓

高 琛 王 飒

(1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2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医学部,辽宁 沈阳 110006)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1]。目前临床以溶栓为主,但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则可改善,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笔者选取了我院收治的实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行预见性护理,且将其与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效果对比,现对其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取的采用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性不大,将其按照患者(家属)意愿分为两组—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46例,为保持均衡性剔除研究组10例患者。研究组47例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55±3.5)岁。高血脂19例,高血压13例,高血糖15例。对照组46例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55±3.5)岁。高血脂20例,高血压12例,高血糖1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溶栓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后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预见性护理(胸痛的观察与评估、并发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肢体活动受限情况以及抢救效果

1.3 疗效判定:治疗有效率即为溶栓治疗后再通率。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病例资料以及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47例患者溶栓治疗后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7%(45/47),对照组46例患者常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6.1%(35/46),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χ2=8.93,P<0.05)

2.2 不良反应:研究组4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8.5%);2例出血(4.3%),分别为牙龈出血和皮下出血;1例一过性低血压(2.1%),综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7/47);对照组46例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26.1%);4例出血(8.7%),分别为牙龈出血3例(6.5%)和皮下出血1例(2.2%);3例一过性低血压(6.5%),综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19/4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18.2,P<0.01)。

2.3 肢体活动受限情况以及抢救效果:研究组47例患者中有9例肢体活动受限,受限率为19.1%,抢救无效3例,抢救无效率为6.4%;对照组46例患者中有19例肢体活动受限,受限率为41.3%,抢救无效7例,抢救无效率为15.2%;两组对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2,P<0.01;χ2=6.85,P<0.05)。

3 讨 论

3.1 胸痛的观察与评估:持续胸痛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症状,且胸痛程度的变化是评价溶栓再通主要指标。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胸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变化,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直观的评价[2]。在治疗初期,患者会胸痛剧烈,血栓溶解后,胸痛会在两个小时内得到缓解或者消失,因此,要经常询问患者,对其自诉症状进行记录和评估。

3.2 并发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2.1 出血观察。11%的心肌梗死患者在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会有出血情况,这是溶栓常见的并发症,且各系统都有出血的可能。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观察其皮肤、黏膜的变化,有无咯血、呕血、血尿或黑便,对瞳孔和神志要尤其注意,防止颅内出血。在进行穿刺时要将局部压迫止血时间的时间延长,若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情况,护理人员要终止溶栓治疗,做好抢救工作。

3.2.2 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再通的一个临床指征就是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再灌注时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出现心律失常情况,且溶栓治疗后的2~3 h是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最高概率时间段[3]。临床多表现为室早,也有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若抢救不及时则有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要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情况,从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若患者出现心室停搏,需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若出现室颤则需行电除颤

3.2.3 低血压。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剧烈的胸痛、血容量的减少以及扩冠药的使用都有可能引起低血压,严重者会发生休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开始治疗后,每隔10 min就进行1次血压测量[4]。溶栓结束3 h内要每半个小时进行1次测量,当血压稳和患者病情稳定后则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延长测量间隔时间。当患者有可能出现休克时往往会表现出烦躁、出汗、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情况,当患者出现此种情况就应该考虑发生休克的可能性,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3.2.4 溶栓后再梗死。部分患者在溶栓成功后会因为冠状动脉内仍有残余狭窄而导致再梗死,因此要对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时间、次数、部位、性质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观察心电图是否有改变,若有异常情况发生则需要及时上报医师,配合抢救[5-6]。

本次研究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肢体受限率为19.1%,抢救无效率为6.4%,而对照组分别为76.1%、41.3%、41.3%、15.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有57例患者选择预见性护理,但与对照组数据不平衡,为保持研究的平衡性与同质性,研究组10例患者依然实施预见性护理,但不计入本次研究。总而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后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效果、对溶栓治疗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临床效益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1] 张洁蓉.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34-136.

[2] 潘琳.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患者焦虑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2,2(6):43.

[3] 赵丽敏.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6,22(410):119-120.

[4] 吴春华.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09-110.

[5] 李新霞,罗琼,肖亚红,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46-147.

[6] 孙俊娟,肖凤琴,杨晓霞,等.21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4(3):33-35.

猜你喜欢

预见性胸痛溶栓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