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煮泉小品》论煮茶选水的道家哲学

2018-01-19张力波

福建茶叶 2018年9期
关键词:井水道家

张力波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与哲学研究院,北京 100000)

《煮泉小品》是明人田艺蘅讲煮茶选水的著作,该书写于明代嘉靖三十三年,田氏在序中论及《煮泉小品》的初衷,自谓“少患泉石膏肓之病,然遍检书方,苦无对病之药。”此或谓对泉石研究品味之入迷。后述遇道人,教以清泉白石煮茶,此病渐愈,实质是指对清泉白石的爱好有了对境,从此后,以研究适茶之水为嗜好。其所著《煮泉小品》,围绕茶而论水,却论出了古典文化中对水的看法,其对水不同于今人科学的一般的态度,而是以阴阳、清浊、秉性、气质、地理之差异论之,其背后是古代一以贯之的道家哲学思想。全书正文共分《源泉》、《石流》、《清寒》、《灵水》、《江水》、《井水》等十部分,前有引,后有跋。以下择其要者分别论之。其《源泉》、《石流》两节讲泉水,《清寒》一节讲水性,《灵水》讲天降之水,《井水》、《江水》讲平常之水。试分而论之。

1 泉水

《源泉》一节涉及泉的本质兼论及山上水,盖泉即山上水也:“积阴之气为水。水本曰源,源曰泉……像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省作水,源本作原,亦作厵。从泉出厂下,厂,山岩之可居者,省作原,今作源,(泉)本像水流出成川形也,知三字之义,而泉之品思过半矣。”

田氏以为水是阴气汇聚而成,以其流动,便有微阳之气,而原从泉出厂下,乃指明泉与山的关系,泉形类似众水流出成川,取其绕于山间,支分众多,细水微流,汩汩不绝之义。盖此三字,便可知泉之品性,即山间流动之水,有阳气聚于中。而田氏又以为泉可以称为“蒙”,“山下出泉曰蒙,蒙,稚也,物稚则天全,水稚则味全。”取其幼而不失生机之义,道家老子有强梁者居于下,柔弱者居于上的观念,可以与田氏的观点相互映证。

论山间之泉,田氏则依山之不同,而定其品类差别,如“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则水之特征乃依于其所处之山,此说同于周易的云龙风虎,万物各从其类,借此,水之不同便可以显现了,今人只有自来水的概念,离田氏对水的观念相差极远。

《石流》一节,田氏论及山、石、水的关系颇多妙论,“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气以产万物,气宣则脉长,故曰山水上,《博物志》:‘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又曰:‘水泉者,引地气也。’”山石不是科学思维下矿物质的聚合,而是五行之金,而泉出于石就如五行之金生水,我们一般对五行的理解往往有误,以五行为五种自然物质,实际五行是自然气质之运化,石流精以生水,就本意而言,金为清白之相,故贞静,贞静故生幽暗,幽暗故生水,与其说相生,不如说是对万物动静、相从、傍生关系的观察,田氏书中多用易经的道理,以道学的观念观察水,其微细非一般人可比。又如,论及泉石相傍之关系,引用易经之咸卦,“咸,感也,山无泽,则必崩,泽感而山不应,则将怒而为洪。”所谓咸即是感应之义,表示一物之显现必有与其对应的相,山与泽就是相互感应的,若山无泽,则必崩,若水泽流动,而山间未有相应之泉流,即地气沉滞,那么必然会有水患灾害。

田氏亦以泉之流动方式判定品质,分其为流远,不流,涌出,涌而忽涸者,其判定亦以道家哲学为依,试论:“流远则味淡,需深潭停蓄,以复其味……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志》:‘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由于饮泉之不流者……泉涌出曰濆,在在所称珍珠泉者,皆气盛而脉涌而,切不可食……泉有或涌而忽涸者,气之鬼神也……不可食。”田氏以流远之水则力弱,而味淡,以为需深停复味,以不流之水以为僵治,故言患肿疾,肿,气滞不动之病。以涌泉为气盛,气盛则不依地脉,未得取地之精华,故不可食,涌而涸者,地气变化难测,谓之气之鬼神,故亦不可食。田氏论水之流动亦依于道家思想,水远则需复味,同于老子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流之理类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涌泉之理类似飘风不终朝,涌而忽涸类似强行者有志的反面,盖志长则流长,反复则无恒而不可测,故不可食。

2 水性

《清寒》一节论水之性状:“清,朗也,静也,澄水之貌;寒,寒,冽也,冻也,覆冰之貌,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其濑峻流驶而清,岩奥阴积而寒者,亦非佳品。”此处将清寒并提,言寒难于清,而清寒又有严格的标准,急水虽清而不佳,岩穴隐蔽之处虽幽寒亦不佳。“蒙之象曰果行,井之象曰寒泉,不果则气滞而光不澄,不寒则气燥而性吝。”蒙、井乃易之两卦,蒙之象曰果行,应是指果断的行动,引于水应是指自然流行而不滞着,滞着则水性晦暗,

井之象曰寒泉,乃井之九五卦,卦辞为“井冽寒泉,食”。其上九四卦为“井甃,无咎”,意为以砖石垒筑井壁,没有过错,94到95是一个发展,因为只有围住井壁,才有幽暗之相,幽暗才有之后的清凉。田氏所用是来判别井水、泉水的好坏的,泉流动故清,井幽暗故寒,非如此则不佳。

又论及冰,以冰为清寒之极,似有推崇之义,“冰,坚水也,穷谷阴气所聚,不泄则结而为伏阴也,在地因英明者惟水,而冰则精而且冷,是故清寒之极也。谢康乐诗“凿冰煮朝飧,《拾遗记》云:“蓬莱山冰水,饮之千岁。”此处用古代哲学阴阳的原理,以冰为结阴寒之气不泄的产物,水被称之为在地英明者与地之相状有关,地为阴浊之象,而水为清透之象,故为在地英明者,而冰则为水之精华,故而清寒之极。

3 天降之水

《灵水》一节实际是讲天降之水,天降之水有甘露、雪、雨水,“露者,阳气胜而所散也。”露,润泽也,特为古人重视,五经通义:“和气津凝为露。”可见露与阴阳和润的状态有关,田氏又论及露的种类,以为颜色浓者为甘露,凝如脂,美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对于雪,田氏认为是天地之积寒也。并认为尤宜茶饮也。“处士列诸末品何邪,意者以其味之燥乎,若言太冷,则不然矣。”处士以雪煎茶为末品,是因为雪性轻燥或寒冷的缘故,但他本人则不认同。对于雨,田氏以为“雨者,阴阳之和,天地之施,水从云下,辅时生养者也,和风润雨,明云甘雨。”以为雨乃天地相合的产物,并可以辅养当令之物,但又提出恶雨的说法,以“龙所行者,暴而淫者,旱而冻者,腥而墨者,及檐溜者,皆不可食”。所提出之水或出处恶,如龙行者,或失于暴虐,如淫雨,或失其处所,如旱而冻者,或气味不净,腥而墨者,或处所不洁,如檐溜者,这种论雨为文人之习气。

4 平常之水

《江水》一节论及江水的取法,以离人远者为佳,离人远则无杂染。又特论江海水劣的原因,以《洪范》的五行说论水:“水曰润下,润下曰咸。”以为水流越远,则其味越咸,“泉自谷而溪而江而海,力以渐而弱,气以渐而薄,味以渐而咸。”其说或不确,有违常识,比如海水之涌动力当然胜过溪水之缓流,而味以渐而咸,亦缺乏论证,田氏论水时有纸上谈兵,不求甚解的问题。

《井水》是清洁之泉,田氏论井引风俗通、释名等文:“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通也,物所通用者也;法也、节也,法制居人,令节饮食,无穷竭也,其清出于阴,其通入于淆,其法节由于不得已,脉暗而味滞,故曰井水下。其所说”法也、节也“一句引自风俗通,是论井水或井田并不确定,若论井田也可以,因为法制居人,令节饮食乃指田地之大小和方位在井田制中已有安排,故而产量有限,是谓令节饮食,强以论井水,以为不妥,但田氏之义在后半句:“其清出于阴,其通入于淆,其法节由于不得已。”因为来去之处不佳,所以水脉暗而气味滞着。又论井取汲多者,汲多则气通而活也。取老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意。

田氏论水,本意为茶选水,但文章有些失旨,少论水与茶的关系,而多论水的样态,多引易经之言,并用五行之理,具有道家哲学的理路,其过失在于缺乏详细的审辩,希望合于古理,但实际的考证少,因而显得牵强。

猜你喜欢

井水道家
第八章 不速之客(续)
井水的奥秘
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井水和河水真的没有关系吗?
蠢国王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古典を強烈な個性で作品に 書道家 寇克譲 氏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