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十二五”果树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
——以吴中区为例

2018-01-19范晨昕王化坤娄晓鸣吴燕红孙花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增加率吴中区青梅

范晨昕,王化坤,娄晓鸣,吴燕红 ,孙花英

(1.苏州市吴江区林业站,江苏苏州 215200; 2.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江苏苏州 215107;3.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江苏苏州 215107;4.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 5.苏州市吴中区果蔬园艺站,江苏苏州 215128;6.苏州市硕丰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江苏苏州 215144)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合多种果树生长[1]。果树也是苏州农业的特色产业之一,其中白沙枇杷、杨梅更是苏州著名的优质农产品名片之一[2]。吴中区是苏州市最重要的农业区,也是苏州果树最集中的栽培区,以太湖山水优美、果树资源丰富、效益较高而闻名[3]。笔者在分析苏州市吴中区“十二五”果树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提出苏州市果树产业发展建议,为果树产业生产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果树产业数据来源于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局。

1.2研究方法在苏州市吴中区选取枇杷、杨梅、柑橘、桃和青梅等主要树种,对产业面积、产量、产值等数据进行了分类、汇总和排序,并根据需要做了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种植面积变化“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果树面积由“十一五”末的4 557 hm2增加到5 014 hm2,增加了457 hm2(表1)。其中增加面积最多的是枇杷,增加面积771 hm2,增加率为120.7%,在果树中的比例由占14.0%增加到28.1%。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山(增加面积517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67.0%,增加率为160.7%)、金庭(增加面积197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25.5%,增加率为69.1%)。其次是杨梅,增加了114 hm2,增加率为15.1%,在果树中的比例由占16.6%增加到17.4%。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金庭(增加面积61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53.1%,增加率为14.8%)、东山(增加面积53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46.7%,增加率为19.8%)。白沙枇杷、杨梅是苏州地方特色果树,深受苏州及华东地区市民的喜爱,市场缺口大,发展前景广,果农增收效果明显,因此“十二五”期间发展较快。

增加第3位的是桃,增加了109 hm2,增加率为46.4%,在果树中的比例由5.1%增加到6.8%。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金庭(增加面积38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35.1%,增加率为51.7%)、临湖(增加面积37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34.5%,增加率为428.2%)。增加面积排第4位是梨,增加了101 hm2,增加率为131.5%,在果树中的比例由1.7%增加到3.6%。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金庭(增加面积39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38.2%,增加率为106.0%)、胥口(增加面积18 hm2,占总增加面积的18.1%,增加率为272.3%)。桃和梨是苏州主要的应时鲜果,以发展早熟品种为主,既能满足市民果品需求,也能满足其农业旅游、观赏采摘的需要,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面积减少的果树不多,其中减少最多的是柑橘,减少了632 hm2,减少率为39.7%,在果树中的比例由34.9%减少到19.1%。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东山(减少面积467 hm2,占总减少面积的74.0%,减少率为53.7%)、金庭(减少134 hm2,减少率为20.7%,减少面积占总减少面积的21.2%)。青梅减少了93 hm2,减少率为25.6%,在果树中的比例由8.0%减少到5.4%。柿子、美国山核桃和苹果的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表1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果树栽培面积变化

2.2产量变化“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果树产量由25 899 t减少到21 072 t,减少了4 827 t,减少率为18.6%(表2),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产量较高的柑橘面积萎缩了。柑橘产量减少了8 976.8 t,减少率为55.9%,占果树产量比例由62.0%减少到33.6%。产量减少地区主要集中在金庭(减少了1 070 t,减少率为25.4%,减少面积占总减少面积的76.6%)、东山(减少了300 t,减少率为88.2%,减少面积占总减少面积的21.5%)。产量减少第2位的是青梅,减少了353 t,减少率为29.3%,占果树产量比例由4.7%减少到4.0%。

除产量减少的果树外,也有产量增加的果树,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枇杷,增加了1 743 t,增加率为126.2%,占果树产量比例由5.3%增加到14.8%。产量增加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山镇(增加率为768.7%)、金庭镇(增加率为250.3%)、光福镇(增加率为110.8%)。产量增加第2位的是桃,增加了887.9 t,增加率为46.4%,占果树产量比例由6.2%增加到11.9%。产量增加第3位的是葡萄,增加了829.9 t,增加率为85.1%,占果树产量比例由3.8%增加到8.6%。第4位的是梨,增加了792.6 t,增加率为415.5%,占果树产量比例由0.7%增加到4.7%。第5位的是杨梅,增加了215.8 t,增加率为7.4%,占果树产量比例由11.3%增加到14.9%。

表2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果树产量变化

2.3产值变化“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果树产值由15 452.2万元增加到29 658.7万元,增加了14 206.5万元,增加率为91.9%(表3)。其中增加较多的是枇杷(增加了10 986万元,增加率为240.3%)、杨梅(增加了2 025万元,增加率为43.9%)、葡萄(增加了1 342万元,增加率为98.3%)、梨(增加了900万元,增加率为589.5%);减少最多的是柑橘(减少了1 077万元,减少率为50.0%)、银杏(减少了420万元,减少率为74.2%)。

2.4“十二五”期间主要果树的年度变化苏州栽培的果树种类有20多种,列入吴中区统计的果树为19种,其中枇杷、杨梅、柑橘、桃和青梅是吴中区最主要的果树种类,从表1也可以看出枇杷是“十二五”期间面积变化较大的果树。将这5个树种的面积、产量、产值、单价、单位效益等数值的年度变化单独制图,分别见图1~5。

表3 “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果树产值变化

图1显示,桃的栽培面积增加缓慢,青梅缓慢下降,这2个树种在吴中区栽培不多,面积在5 000 hm2左右。青梅曾是20世纪80—90年代苏州主要的外贸农产品,1995年达到776 hm2[4],由于90年代末出口东南亚受阻,种植规模一直缓慢下降。杨梅有菌根共生,是典型的肥料木,能适应酸性、瘠薄的红、黄壤[5],生产成本较低,一般在东山、西山的垂直分布较多,与其他果树不冲突,所以发展一直比较稳定。1995年吴中区杨梅面积就为636 hm2,“十二五”期间生产面积一直稳定在800 hm2左右。但苏州杨梅受到梅雨影响较为显著,果农损失较为严重[6]。从图1可以看出,枇杷发展迅猛,而柑橘下降较快,呈明显交叉状。苏州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通过高位嫁接大力发展抗寒、优质、无核温州蜜柑,1995年吴中区柑橘面积2 000 hm2,而枇杷仅为202 hm2,当时省内不少果树专家发出“救救枇杷”的呼声。之后柑橘受南方柑橘的冲击优势不再,面积逐渐下降[7],而白沙枇杷因品质优异而世界闻名,生产面积越来越大[8],很多柑橘园被更新为枇杷园,并且在在湖边、鱼池埂等地都新种了枇杷。特别在“十二五”期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图1 2010—2015年吴中区5种果树面积变化Fig.1 Changes of the area of five fruit trees in Wuzhong District during 2010-2015

图2显示,柑橘产量仍然是这几个果树中最高的,但在“十二五”期间其产量由于生产面积萎缩而快速下降。杨梅、桃的产量基本稳定,青梅呈小幅下降趋势。而枇杷上下波动较大,特别是2014年枇杷大年的产量是2015枇杷小年的2.3倍,2016年由于受到世纪大寒潮的影响,产量较2015年更低。因此苏州市枇杷产区,如何加强栽培管理,减轻枇杷冻害,减少大小年是枇杷栽培最主要的任务。

图2 2010—2015年吴中区5种果树产量变化Fig.2 Changes of the production of five fruit trees in Wuzhong District during 2010-2015

图3显示,青梅的产值最低,“十二五”期间平均年产值166.6万元。其次为桃、柑橘,其产值在5年间波动不大,且都在2 400万元以下。杨梅高于桃、柑橘,在2011年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6 638万元。枇杷的产值在5个树种中是最高,“十二五”期间呈明显快速上升趋势,与图2中的产量波动关系不大。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15 557万元,是杨梅的2.3倍、柑橘的14.6倍、青梅的91.5倍。考虑到2015年是枇杷生产的小年,减产不减收,这也解释了最近几年枇杷得到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

图3 2010—2015年吴中区5种果树产值变化Fig.3 Changes of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five fruit trees in Wuzhong District during 2010-2015

图4显示,青梅和柑橘的果品单价垫底,“十二五”期间平均单价仅为1.5和1.4元/kg。桃的单价比较稳定,基本在5元/kg左右。杨梅、枇杷的单价明显高于其他树种,呈相似的变化趋势,并且枇杷的单价始终高于杨梅。2015年枇杷单价是49.8元/kg,是杨梅的2.4倍、桃的8.8倍、柑橘的33.2倍、青梅的24.9倍。

图4 2010—2015年吴中区5种果品单价变化Fig.4 Changes of unit price of five kinds of fruits in Wuzhong District during 2010-2015

图5显示,杨梅、柑橘、桃、青梅的单位效益在“十二五”期间变化不大,其中青梅的单位效益最低,平均仅为0.65万元/hm2,其次为柑橘1.28万元/hm2,桃的单位效益居中,4.13万元/hm2处于中间位置,随后为杨梅6.14万元/hm2。枇杷呈上升趋势,也是5个树种中最高的,达到10.2万元/hm2,是杨梅的1.8倍、桃的2.6倍、柑橘的8.5倍、青梅的19.0倍。

图5 2010—2015年吴中区5种果树单位效益变化Fig.5 Changes of unit benefit of five fruit trees in Wuzhong District during 2010-2015

综上所述,枇杷作为目前吴中区产值最高、单价最高、单位效益最高的果树得到了重点发展,杨梅和桃发展稳定,柑橘、青梅因单价、单位效益较低而处于压缩调整状态。

3 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

3.1产业定位苏州是《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中的特大城市[9],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的大城市[10]。苏州毗邻超大城市上海,经济发达,市场繁荣,虽然农业仅占GDP的1.5%左右,但其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果树列入了苏州“个百万亩”农业布局[11]。果树产业除了为苏州市场提供优质的果品,优美的生态,更是为长三角市民来太湖休闲、度假以及农业旅游提供重要的内容和环境。苏州市“十三五”时期及以后果树产业的定位就是服务长三角地区的现代都市果树业。

3.2产业制约因素但苏州果树产业发展存在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比如苏州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不足0.033 hm2[12],规模化果园较少。特别是东西山果树主产区,经营方式比较零散,土地之间犬牙交错,不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由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13],年轻人大多外流,带来劳动强度下降及新技术普及难度的加大。果树科技创新力度不足,新技术研发成果及推广覆盖率有限。虽然存在这些制约因素,但也应看到苏州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后工业时代,具有比较明显的资金、政策、技术、市场等优势。

3.3产业发展建议在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前提下,苏州农业以稳面积、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果树业供给侧改革,按照去产能、补短板的要求,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水果产量和质量,以实现推动果树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3.1稳定面积,调优结构。苏州全市茶果面积稳定在1.33万hm2左右,吴中区、常熟市、高新区等丘陵山地重点发展枇杷、杨梅等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果树,压缩单价低、效益低、产量过剩的柑橘、青梅等树种。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等市,在发展葡萄、桃、梨等树种的基础上,适度引进综合效益好的新优果品。特别是各地为应对市民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等需要,可重点引进填补市场空档的优新奇特果树,比如油蟠桃、猕猴桃、蓝莓、樱桃、美国山核桃、苹果等,适当建设加温设施,引进火龙果、木瓜、莲雾等热带水果。

3.3.2立足特色,选育新品。加强对地方特色果树白沙枇杷、杨梅、红桔等资源的保护,积极通过多种措施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果优质耐寒少核枇杷、早熟优质大果杨梅、优质化渣商品性好的红桔新品种,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加强新品种宣传推广工作,提高良种覆盖率。

3.3.3药肥双减,省力高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立科技攻关团队,推进“三品”提升工程(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提升),重点加强栽培技术的研发,推广矮化、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生草、免耕、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开发适应山地果园的小型机械设备等一系列省力省工、节水节肥节药的“两省三节”绿色栽培新技术。积极推广清园套袋、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天敌、生物农药等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和安全性。

3.3.4“接二连三”,多种开发。依托地方山水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积淀,挖掘地方果树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果树产业的多种功能,推进苏州果树产业“接二(产)连三(产)”转型升级。在果树主产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在满足生产管理需要的同时,建设若干观景平台、休憩亭台、红桔文化馆、枇杷展示馆、杨梅文化园等一批特色观光点,以满足市民茶果采摘、休闲观光的要求。加大对果树医疗保健价值的开发,开发特色果脯、蜜饯、果醋、果酒、枇杷花蜜、枇杷花茶等旅游产

品。在各果树特色村建设一批五星农家乐,规范农家乐设施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3.3.5适度规模,标准操作。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向农业园区、茶果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3.33 hm2以上果树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各地建立标准园,加强职业农民、农技人员培训,努力推进生产技术标准化,加强市场紧密对接,提高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果品优质化、技术标准化、包装精美化、生态最美化的目标。

3.3.6农电对接,互联共赢。苏州“十三五”规划中将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冷链物流业态,实现果品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通过互联网电销,扩大销售半径,提高果农收入[14]。在农业三产融合的背景下,引入众筹理念,增加技术、资本与信息投入,促进农业和电商的对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果树产业全过程的应用。

[1] 黄颖宏.苏州果树产业发展之我见[J].中国果业信息,2010,27(9):15-16.

[2] 徐春明.苏州果树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5,21(3):7-9.

[3] 余晓.依托科技进步 提升传统农业:吴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之路[J].苏南科技开发,2005(10):45-47.

[4] 沈珉,黄炳元,张海如.江苏苏州吴中区的青梅生产[J].落叶果树,2007,39(1):5.

[5] 张一平,蔡剑华.杨梅对无锡太湖丘陵新生境的适应和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1996(2):28-31.

[6] 黄颖宏,郄红丽.浅议苏州杨梅产业发展[J].现代园艺, 2014(7):17.

[7] 徐春明,王化坤.江苏省柑桔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0,16(2):3-4.

[8] 徐春明,黄颖宏.江苏省白沙枇杷发展现状与对策[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4,20(3):3-4.

[9] 张泉.《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2(9):45-52.

[10]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第16期.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杂志编辑部,2016.

[11] 夏荣凯.苏州“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实践探析[J].现代测绘,2015(2):46-48.

[12] 李兆富,杨桂山.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4):50-55.

[13] 陈晓红.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来自苏州农村的调查[J].古今农业,2007(4):24-29.

[14] 孙学文.基于电子商务视角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8):15953-15955.

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作者

论文署名一般不超过5个。中国人姓名的英文名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姓氏字母与名字的首字母分别大写;外国人姓名、名字缩写可不加缩写点。

猜你喜欢

增加率吴中区青梅
苏州吴中区“四敢”精神激发“四优”举措
苏州吴中区创新七项举措 提升执法质效
不同抗性甘蓝品种对黑腐病的生理响应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吴中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且将蚕豆伴青梅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下
按封育类型进行封山育林试验初报
莴笋超声波辅助渗透脱水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