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隆安县壮族那文化遗产的内涵研究

2018-01-19黄频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稻作农具壮族

聂 瑞,何 裕,黄频英,赵 飞*

(1.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广东广州 510642)

隆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北角,自古便是壮族聚居区,人口超过96%为壮族。在壮语中,“那”即是水田的意思,“那文化”即指壮族的稻作文化。隆安县那文化底蕴深厚,被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赞誉为“壮族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地”[1]。2015年广西隆安县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该遗产核心内容是丰厚且极具壮族特色的稻作文化。因《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丛书隆安那文化篇撰写工作的需要,笔者就隆安的那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实地调研,并系统搜集了相关文献资料,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隆安县那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综合评估。

1 那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稻作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稻并驯化为人工栽培稻的国家,有着上万年的悠久历史。梁庭望[2]、覃乃昌[3]等学者均认为壮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那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2012年10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斌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第490卷发表论文《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该研究根据栽培稻和各地野生稻的基因比较,大致推断出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南北逐渐扩散[4]。这一结论为稻作起源的“那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就隆安而言,那文化历史悠久,在壮族乃至中国稻作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具体体现在:①人工栽培水稻的必备前提是该地有野生稻,而隆安县具有品优类全的野生稻资源。已有研究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有2个,其中一个便是隆安、扶绥和邕宁三县[5]。②大石铲的出现被看成是广西稻作农业发展的标志,而隆安县正是桂南大石铲分布的中心区域,仅大龙潭遗址的2次考古发掘就出土石铲500余件,迄今所见国内最大的石铲也发现于隆安。③娅怀洞遗址考古发掘有了阶段性重要发现。已出土半颗稻粒(尚未测年),并发现了迄今约2.8万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上述考古成果将为探索古代人类对野生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信息,为寻找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水稻(野生稻)遗存带来希望[6]。④以“那”命名的地名在隆安数量众多。全县自然屯中就有133个以“那”命名,甚至是村民耕作的地名也会根据地形地貌大多冠以“那”名。⑤有古老和系统性的稻作起源传说流传。隆安县有稻谷自动上门的传说,有稻神为照顾妇女种田辛苦下令再生稻不能再生,种一次稻只能成熟一次的传说,更有麻雀到母慈山衔来稻种放到烂泥使稻谷重生等传说[7]。

2 那文化的民俗节庆众多且富有壮族特色

隆安壮族人民不同时节对农田的劳作衍生出许多流行于当地的、以稻作农耕文化为母体的节日。在当地,从选秧、育秧、栽秧、祈雨、耘田、除虫到收割、归仓、过年,每一阶段都形成了一定仪式,并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节庆体系,其中以二月社日、三月初三歌圩节、四月初八农具节、六月初六芒那节、七月娅王节等节日最为盛大,而农具节和芒那节则最具地方特色(表1)。

2.1那桐壮族农具节现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前身为冯圣诞(亦有浴佛节一说),此外也与隆安壮族古老的敬牛习俗有关。民国《隆安县志》记载了清代冯圣诞的盛况,“那桐、下颜之四月初八冯圣诞为最盛,有自四五十里之外观热闹者。”[8]壮族普遍崇拜三界神(三界神即冯克利,明代弘治年间的广西贵县人),那桐定农屯东侧、右江岸边建有三界庙,当前四月初八仍保留有三界神巡游、“放花灯”、“踩花灯”等祭祀活动。冯圣诞祭祀活动相传形成于明天启、万历年间。随着祭祀活动影响的扩大,逐渐形成了庙会,就有人拿自家的农产品和自制农具来卖,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农具市场,各种与农事相关的农具应有尽有。1965年当时的乡政府根据节日期间集市商贸活跃、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农具交易的特点,将其改名为农具节。每年农具节期间,人们除了交易买卖农具和日用百货外,还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隆安县最盛大的集市日[9]。2012年起隆安县每年都会举办“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有效提升了隆安县那文化的影响力。

学生党员对公寓的三访:对学生公寓里安全卫士进行检查走访 ;二是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探访;对公寓里不文明现象进行暗访。公寓党员工作站学生党员通过开展“爱心敲门”活动,主动上门,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走访并及时记录,收集反馈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在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表1 隆安县全年稻作文化节庆体系

注:资料来源于隆安县那文化展示厅

Note:The information comes from the rice 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in Longan County

2.2芒那节又称作稻神节、祭禾节、赶田鬼节,时间为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或六月初六。在中国南方的稻作地区,自古就有祭祀田神(亦有称祭田婆、六六福、祭田公田母、田魂祭、礼田、祭禾等)的习俗。壮族先民认为,生长于田地里的作物的丰歉依赖于田地中的神灵,早在汉代便已经将祭祀田神、祈求丰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0]。隆安县有关稻神的信仰历史悠久且深入民间。师公教是流行于广西诸多壮族聚居区的民间宗教,隆安县文体局征集到了一本清代师公教经书《百拜朝天科仪弟子赵忠□记□》,多涉及农业生产,其中既有“稻谷进仓,禾苗秀寔满。漡蝗螟虫,外方之远界”等祈求水稻丰收的内容,又包含“招稻魂”的内容,“五方五色帝收禾童子。……东方青色禾魂童子,南方赤色禾魂童子,西方白色禾魂童子,北方黑色禾魂童子,中央黄色禾魂童子,召请有名无位等神。”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再生稻谷》《会走的谷子》《母谷节的传说》等若干有关稻神的传说。1993年《隆安县志》也有载:“此节在各地颇盛行。每到此节,农家插完了中稻秧,即具酒肉到田头奉神,以驱‘田鬼’,祈求丰收。”[9]近年,芒那节已经成为隆安那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也已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3 传统水稻栽培技术是那文化的重要体现

隆安县有右江、渌水江、罗兴江、丁当河等22条地表河和18条地下河,水资源非常丰富,勤劳智慧的隆安人民自古便已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兴建了大批水利设施,包括水坝、自流渠、筒车、碾坊碓房、鱼床等。明嘉靖四十三年(1555年)的《南宁府志》就已经有记载,隆安县罗兴江边的村子“水车溉田,极称便焉”,而渌水江沿岸,“以塞水陂作水车灌田”[11]。民国《隆安县志》也有记载:“(罗兴江)能灌那鳌、罗兴、鹭鸶、都榄、儒豪、慕恭、博浪等村二十余里田亩,田可两熟或三熟。”渌水江等溪流及数量众多的涌泉、水塘均可以灌田[8]。在隆安,“十二个太阳都不怕”的谚语自古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意指隆安水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备,即便有12个太阳,也不会耽搁稻作生产。

从隆安的民间俗语可以窥见其传统水稻技术,如“清明播种,谷雨播秧”“节气到秋分,禾小也抽穗”“夏至未播秧,等着饿肚肠”“种田卡在立秋,得种不得收”“立秋日下雨,收水车归仓”“大暑不炎热,晚稻虫难灭”“四月做辘(筒车),田水不枯”等[12]。其中,还有一些隆安地方特色的谚语,即“母王死日(农历七月十八)无雨下,田里谷发芽”,意指娅王死日那天如果不下雨,秋收时就会阴雨连绵,稻谷就会烂在田里发芽。这类俗语是自古隆安人积累的稻作生产经验,至今仍有指导生产的意义。

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实践,必然需要突破旧理念和旧习惯的藩篱和禁锢。当前,基层监狱在践行“五大改造”新格局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 大米食品多样是鲜活的那文化素材

隆安悠久的那文化历史和以大米为主食的食品结构,决定了隆安人的生活习俗与大米饮食关系密切。以民间谚语为例,与大米饮食相关的就有:“借白米还稻谷——不像话”;“鸡跌进米仓——命好”;“做师公荒了田”;“再饿也不能吃谷种”;“乞丐嫌弃锅巴——挑三拣四”;“咱们的糯米饭黑,别人的更黑——得谦虚”;“糍粑掉进灰烬——难拍得干净”;“种田不好荒一造,教子不好害一生”;“过了桥扔拐棍,吃了米饭把叶扔(过去壮族农民外出习惯带一包米饭,吃完后就把包饭的叶子扔掉)——忘恩负义”;“放牛进秧田——荒唐”;“抬着石臼就木杵(石臼比木杵重得多,也可以说“抬着柱子就凿子”)——办蠢事”;“干饭不顾却顾稀饭——主次不分”;“人家戽河水,他捉鱼”;“露水煮饭——难”;“稻谷饱满穗低头,稗谷饱满穗顶天(稗谷为田间的杂草,远高于水稻)”;“共塘养不好鱼,共田种不好谷”;“接吃榨粉器下的粉条——太心急”[12]。这类俗语充满了生活智慧,虽然有一些与汉语的表达类似,但却具有鲜明的那乡特色。

隆安境内有平原和山区之分,制作大米食品是平原稻作区隆安壮族的特长,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十余个系列、一百多种精美的大米食品。粽子、糍粑、榨粉一直是稻作区民众节事活动款待亲朋的必备美味。在隆安县,“三月三”期间,民众普遍制作5色饭,用来赶歌圩食用,或祭祖之用。五色饭因糯米饭呈黑、红(或蓝色)、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当地民众也把它看成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制作五色饭的染料取材于紫蕃藤、密蒙花、枫叶、红蓝草等植物,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雁江米粉、雁江粉利是隆安县的传统美食,其中后者的制作工艺现已经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那文化的多元体现

隆安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其中包括自治区级10项、市级5项,详见表2。其中,众多非遗项目都与那文化息息相关,体现了隆安稻作长久以来所积累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大致分类如下:①那文化节庆。包括农具节、芒那节、母王节、母谷节、东安鱼生节等。②稻作生产。红良村壮族打铁技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以生产农具为主。南圩亥日是隆安县及周边地区以牲畜交易为主的传统圩场,除了牲畜外,还涉及水果、日用品、生产资料以及铁具、竹具、木具等农具产品的交易。③大米美食。包括雁江粉利、雁江卷筒粉、东安鱼生节等。④民间习俗。自古隆安人就有用手工编制的稻草龙,在农历五月十三“祭稻神”时舞动祈福的习俗。

原句:Suddenly,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she went berserk and hell broke out.

表2 隆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 结语

近年来,隆安县着力推进那文化品牌建设,做了大量关于那文化发掘、整理与研究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完成了许多扎实的、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成功申报“中国那文化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推动娅怀洞、更也遗址、大龙潭遗址等处的考古发掘,并有诸多重要发现;成功申报多项南宁市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着力加大芒那节、稻草龙等项目的宣传力度;花大力气征集相关文物,建成并开放那文化展示厅;建设野生稻保护基地,助力那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动那文化相关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由此可以预见,隆安那文化遗产的内涵将日趋丰富,其社会文化及经济价值将日益凸显,进而能够有力地推动隆安县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1] 梁庭望.略论隆安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的地位[J].创新,2012,6(3):5-8.

[2] 梁庭望.水稻栽培:壮族祖先智慧的结晶[J].广西民族研究,1992(1):65-71.

[3] 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4] HUANG X H,KURATA N,WEI X H,et al.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rice[J].Nature,2012,490(7421):497-501.

[5] 余萍,李自超,张洪亮,等.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表型性状和SSR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2004,31(9):934-940.

[6] 杨波.出土1.6万多年前完整人类头骨化石[N].广西日报,2017-10-02(002).

[7] 雷英章.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探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2(1):42-46.

[8] 刘振西.隆安县志[M].南宁:广西印刷厂,1934.

[9] 隆安县志编纂委员会.隆安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657.

[10] 李富强,白耀天.壮族社会生活史(上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345-347.

[11] 方瑜.南宁府志·卷一[M].刻本.[出版地不祥]:[出版者不详],1564(明嘉靖四十三年).

[12] 赵祖明,廖波,覃德民.壮族俗语集成·隆安篇[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稻作农具壮族
古代农具“奇妙夜”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农具印象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