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念疗法治疗郁病的临床思路与应用

2018-01-18章鹿野胡捷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1期

章鹿野 胡捷

【摘要】郁病在医学领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正念认知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郁病的技术,为郁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思路与应用。

【关键词】正念疗法;郁病;病案举例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02

1 郁病之心理治疗的理解

郁病是由七情不舒、气机郁结不畅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緒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不寐等为主的复杂病症。主要见于西医学的抑郁症、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抑郁状态;目前国际公认治疗抑郁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经典三环/多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1]。郁病作为中医内科常见病症,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行的“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具体介绍了郁病的诊疗准则,以虚实论治,从病因病机将郁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及肝胆湿热证五大证型[2]。治疗方案以方剂和针灸并行,佐以五行音乐疗法,必要时可用包括穴位刺激调控法、穴位贴敷、耳针、电针、理疗、静坐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

心理因素是诱发郁病的重要因素,来自成长中或外界不可控的突发性应激源会引起郁病患者强烈而持久的负面情感体验,《临证指南医案·郁症》说:“郁病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所以医生除了使用药物治疗郁病外,更需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帮助患者,否则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显。

2 正念疗法治疗郁病的临床思路

正念疗法是指一种通过有意识产生的知觉不加评判的接受每一刻感知体验[3],基于佛教冥想文化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所发展的一种非药物心理疗法,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美国学者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等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其中包括以干预为主的正念减压疗法,以治疗为主的辩证行为疗法、正念认知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4]。这些疗法近几年不仅进入国内外各大医院与心理诊所,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非药物治疗,还应用到人们日常工作场所、学校,普及到正常人(即心理健康和亚健康状态)。正念疗法在实证研究方面被证明可以缓解抑郁、焦虑症状[5],治疗重度抑郁症[6],降低抑郁复发[7],减少疼

痛[8]及改善睡眠[9]等临床治疗方面产生良好的效果,并能改善工作压力与幸福感平衡失调的关系[10],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训练[11]。

正念疗法治疗郁病旨在培养患者的意识,将正念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中,接受当前的自我体验和感觉,采取开放与包容的态度观察自己过去,使个体使用非评判性和非反应性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患者自我平静而改善病情,而是为了实现患者自我心理状态的提升与进步,即提高对当下有意的关注,以一个非评判的方式通过正念的练习让元认知(即察觉意识)后退或脱离最初的想法,增加认知灵活性去反驳重复的消极思维。神经生物学研究也证明正念疗法治疗精神类疾病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的结构,增加海马体中灰质的密度,调整杏仁核的活动来改善情绪反应治疗抑郁症与焦虑症等如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发现正念可强化胰岛功能,改变大脑路线,使情绪调节器向更积极乐观的方向转变[12]。

正念疗法强调关注当下,专著于一件事情,对当下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与任何反应,传达正面判断性的立场中督促郁病患者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并对压力作出更好的反应。《内经》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表明一个人是可以从精神上训练自己调整情绪治疗郁病的。正念疗法正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培养身体意识、自我调节与情绪调节技能,培养个体与思想之间关系达到治疗郁病的效果。因为郁病的症状特点就是不由自主的陷入对过去的冥想沉思中,杞人忧天、担心未来,本应该充实的活在当下,却病态的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紧张烦躁与消极的生活里,最终因缺乏正面的精神状态,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正念疗法临床治疗郁病以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常见。正念减压疗法是一套以正念冥想练习为核心的标准团体训练课程,组织患者参加一个为期8周的团体训练班,每周一次,每次2.5~3小时。训练方法是选定一个可以集中注意的对象并进行简单的腹部呼吸放松练习,不做任何评判的训练10到15分钟后,静息2分钟即可从事正常活动。正念认知疗法则是融合正念疗法和正念减压疗法,培养患者正视潜在的困难而非逃避,主张带着痛苦与紧张的情绪生活,通过打坐、静修或冥想等练习集中注意力,不加评判的察觉自己身体与情绪状态,鼓励患者用心完成能提高幸福感的活动,如洗澡、散步等,改变以往习惯化模糊状态,保持“能意识到”的觉醒模式,达到在郁病治疗中及早发现患者的消极思维模式及时觉察并采取干预。

3 病案举例

以下为运用正念疗法治疗郁病的案例。

患者,女,38岁,以“眠差,情绪低落加重3月”为主诉于2018年4月12日就诊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门诊。

患者3个月前因感情问题出现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与人交往易激惹,心中郁闷无法排解,并伴随入睡困难及多梦的失眠症状,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外院查血常规、心电图正常。门诊查体正常,意识清晰,纳差,便秘,小便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门诊心理测评:90项症状清单(SCL90)200分;抑郁自评量表(SDS)60分;焦虑自评量表(SAS)52分。中医诊断:郁病肝郁气滞型。西医诊断:抑郁症伴焦虑状态。选择正念认知疗法予以治疗,共7周,每周一次。经过7周的正念认知疗法治疗,患者于2018年于6月13日来门诊复查,患者情绪平稳,失眠症状好转,言语轻快,纳可,二便常,舌淡红苔白,脉弦。门诊心理测评:90项症状清单(scl90)178分;抑郁自评量表(SDS)48分;焦虑自评量表(SAS)48分。诊断结果证明患者郁病症状趋于好转,抑郁症伴焦虑状态减轻。正念疗法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郁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94.

[2]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4.

[3] Gu J,Strauss C,Bond R,et al.How do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nd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ediation studies[J].Clin Psychol Rev,2015,37:1-12.

[4] 王云霞,蒋春雷.正念冥想的生物学机制与身心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2):105-108.

[5] 徐曉飞.正念冥想训练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6).

[6] Hanley A W,Nakamura Y,Garland E L.The Nondual Awareness Dimensional Assessment(NADA):New tools to assess nondual traits an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occurring within and beyond the context of meditation[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8.

[7] Ma S H,Teasdale J D.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Re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Differential Relapse Prevention Effects.[J].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2004,72(1):31-40.

[8] Zeidan F,Salomons T,Farris S R,et al.Neural Mechanisms Suppor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Pain[J].Pain,2018:1.

[9] Paulson S,Davidson R,Jha A,et al.Becoming conscious: the science of mindfulness[J].Ann N Y Acad Sci,2013,1303(1):87-104.

[10] Bostock S,Crosswell A D,Prather A A,et al.Mindfulness on-the-go:Effects of a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pp on work stress and well-being.[J].J Occup Health Psychol,2018.

[11] Chiesa A,Serretti A.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stress management in healthy people: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9,15(5):593-600.

[12] Gebauer J E,Nehrlich A D,Stahlberg D,et al.Mind-Body Practices and the Self:Yoga and Meditation Do Not Quiet the Ego but Instead Boost Self-Enhance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8:956797618764621.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