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商帮文化之都———窑湾古镇

2018-01-18

华人时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镇

这是一个不是江南胜江南的梦里水乡,这是一座在桨声灯影里低吟高歌的小镇,这是一颗镶嵌在千里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历经1300多年的时光打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晕。这,就是古镇窑湾。

踯躅于窑湾青石铺就的小巷,穿越重门叠户的明清建筑群,拂去历史的尘烟,细赏古镇千古兴衰的画卷。窑湾的美,让人震撼。这种震撼不仅在于古镇之形,更在于浸润在古镇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扇窗、一个门槛中的文化气息,这种浸透了岁月饱含着沧桑显示着千古兴替的文化气息,如一觞佳酿,让人醉得痛快,醉得情不自禁。

窑湾镇位于徐州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镇而过),与宿迁、睢宁、邳州一水相连,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的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小上海”之称,也是苏北地区迄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古镇。

窑湾在东周时期为钟吾国辖地。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经过窑湾,使窑湾成镇,唐朝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公元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窑湾原来只是一处行船歇息的地方,后来的繁荣昌盛与运河的漕运和政权的推动相关。公元1668年,郯城一带发生了8.3级大地震,震后灾区急需人丁援助,为此清王朝在农历四月初八发布诏令“凡到地震灾区开荒立业者,罪可赦免”。于是全国各地,福建、山西、安徽、江西、山东等地一批曾犯有死罪的前朝之臣和达官显贵纷纷携家带财来到窑湾。定居窑湾的人群中,文化水平高的,多来自江南;武艺高强的,多来自各地领导反清的将领;来自福建、山西地区的移民,多数是大富豪、大地主之家,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地震后一片废墟的窑湾建设成人间乐土、世外桃源。“北贯山左,南驰江淮”,窑湾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到民国初期,成为南来北往商旅的重要水上驿站,正是这种独有的优势,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窑湾,既有南方的细腻秀美,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

明清时期,窑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苏北、鲁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船队南来北往,各地商贾云集,他们在这里经商、投资,窑湾的经济日益繁荣,城市更加繁华。江南沿江一带的镇江、南京、扬州、常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商人利用运河水路来窑湾经商,并在窑湾南大街设“苏镇扬会馆”。福建沿海各地的商人在窑湾前河码头设“福建会馆”。江西商人在南大街设“江西会馆”。安徽商人利用淮河、古黄河来窑湾经商最早,在窑湾运河南埝设“安徽会馆”。

“陆路四方辐辏,水路舟楫连绵,市井喧嚣声迅达于数里之外”。资料表明,明清鼎盛时期,全国有18省商人在窑湾设立会馆和办事处,镇上有当铺、钱庄、银行、布庄等大小店铺作坊360余家。还有美、英、法、日等10国商人和传教士在此经商传教,建有教堂、寺庙10多所。一时窑湾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古运河上更是“日过桅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到清末时,已有“小上海”之称。

在窑湾繁盛的商业文化中,还有一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夜猫子集”。窑湾自开大运河建码头,来往的船只很多,主要从事粮盐油料等运输。商家货船早晨开船前,要把几日内船上的生活用品购齐,因此,地方上规定三更后开城门落下吊桥,农民的粮食、青菜、鸡鱼肉蛋上市,街上店铺、钱庄、布庄、油盐酱醋茶等生活日用品店同样开门,灯下营业。天亮后,商船开始出航,赶集的农民回到乡下家中吃早饭,街上开始罢集。这种每天下半夜繁华热闹、天亮人烟消失无踪的集,流传了几百年,人们称它为“夜猫子集”。据记载,窑湾的“夜猫子集”历史悠久,兴于明末清初。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描绘了“夜猫子集”盛况:“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在窑湾民俗史话馆中,游客能欣赏到用现代科技声光电模拟出的人们赶“夜猫子集”的热闹场景。

窑湾古镇现存清代和民国初期建筑813间,在苏、鲁、豫、皖结合部一带极为罕见,以有深巷、深宅、大院而为世人所青睐。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的独特文化。窑湾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区、两条放射状古街道。古镇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稳实厚重,也有南方建筑的秀雅灵巧,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等特色。

窑湾古民居是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全镇建筑总布局根据历代军事家军屯营盘阵图而建。全镇依沂河湾构建成6华里环形护城河,从城西北角至东南角,掘一条30米宽S形中心河,古镇称为八卦太极线。沿中心河湾南岸建一条6里长、4.5米宽的青石街道。全街仿江南水乡街道模式,街旁两厢楼房伸出1米廊檐,相互交错,举目一线天。人在廊下走,下雨天不被雨淋,夏季不受日晒。窑湾街巷的最大特点就是房高、街狭、巷深、地形斜,无法利用地形、天空等测判自己所在方位,所以即使是白天,游客也往往会迷路。

窑湾街道独特,民居宅院也各有特色。移民因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建房风格自然不同。古镇西大街和中大街多居住山西移民,房屋布局结构严谨,宅面狭而长,窗小、门小、庭院小,这是山西人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人宅院门窗宽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墙,院道多为青砖、石板,建房多为木结构框架。苏镇扬会馆及住宅,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门市楼连接在一起,四进院落,室内多置木雕屏风,上面雕琢精致花纹,用工用料考究。

古镇最大的宅院当属吴家大院,前门在回民街口,后门在中大街,前后四进院落,全宅子午线80米,酉卯线20米,面南大门是座如意门楼,为紫红漆大门,1.5尺高门档,三级青石台阶。门两边青石鼓户对,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头到院中央是座影壁墙,2米高、2米宽。吴家大院是明式砖木结构楼房,带有福建沿海建筑风格,有防台风、暴雨功能,有防海盗门窗,院房布局前屋不能高于主屋,西屋房间不能多于东屋房间数。吴家大院院落宽大,是窑湾其他房屋不可相比的。

在清代,窑湾是苏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因其经济发达繁荣,饮食服务行业也很发达,酒楼餐馆布满大街小巷和船上。其中窑湾船菜独具特色,夜晚的古镇碼头商人云集,10多家歌伎活动在船上,她们多来自南京和扬州,用秦淮船菜和淮扬菜招待客人。做菜的原料出自运河、沂河内的活鱼、活虾、活蟹、鲜河蚌、鲜荷藕等,选用上好调料,精心烹调,色香味俱全,深受客商喜爱,自此窑湾船菜成苏北厨艺一绝。此外,窑湾绿豆烧原名绿酒,为明朝宫廷御酒,明末由江西籍宫廷御医赵学敏等传入窑湾。窑湾甜油是清康熙年间,由江西籍名医宗柏云和赵学敏,在酱油的基础上融入养生理念研制而成。南明弘光帝御厨镇江人马洪移居窑湾后,将糕点制作绝技传入,云片桂花糕、寸金糖、糯米金果、绿豆糕、中秋月饼等至今仍为窑湾特色精品糕点。

如今的窑湾,带着氤氲千年的馥郁,伴着大风歌的豪迈,正在谱写着新篇章。

猜你喜欢

古镇
下司古镇
镇远古镇
古镇的月亮
古镇黄姚
镇远古镇
鸣鹤古镇游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