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2018-01-18杨美琴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外阅读学科

杨美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语文课堂上普遍出现了一个较时髦的环节——拓展。那么,语文课堂需要拓展什么?怎样进行有效拓展呢?

一、向文本拓展

这种拓展又可分为类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补充文本空白三个方面。

1.类文拓展。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它是不自足的,它应该在和其他文本的互相参照、互相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类文拓展,和以前探讨过的主题教学相似。比如,在教学《班羚飞渡》一课时,可以对照法國保尔福尔的作品《生命的跪拜》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电影片段,还有汶川地震的新闻。让学生先探讨个人在灭顶的灾难中作为个体的权利与尊严的问题,再探讨作为集体的人类在面对灾难时是如何选择的,最后归结为“敬畏生命”这一主题。这样的优秀课例还有很多,比如,在教学《夸父逐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精卫填海》或者《愚公移山》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比较对照的同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神话故事的原因,以及这些神话故事所反映的勇于面对困难、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把课内和课外的文章进行参照阅读,这也可以说是课外阅读指导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比阅读,比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有的教师就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把之前学过的《背影》拿出来进行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同是写父亲,写作手法不一样,写作角度也不同,但表达的中心有一致的地方。学生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就会收获许多,估计以后如果写一篇关于父亲或是亲情的作文, 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课外阅读指导。

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阅读这个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指导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相遇和精神交流,是对话应该追求的。教师作为媒介,要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比如,在一次听课中,有好几堂课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的拓展,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中,教师介绍了《城南旧事》的片段,对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教师也运用了作者在《草房子》和《前方》中的原话来阐释文本,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是可以向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和介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比如,有位教师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人印象深刻。课后他在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时说,课堂的很多想法都是源自于学生。他给自己的学生试讲之后推荐他们去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务虚笔记》,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还找来了史铁生所有的作品读了个遍,并写了长长的读书笔记,感触颇深。可见,这样做使学生拓宽了思路,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见解。像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许多。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篇巨著,带领学生在人类思想精华的海洋里遨游。很多事实证明,积极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开阔的生活视野和健全的个性心理。这就是浸染书香的益处,而这些,又怎是那薄薄的语文课本所能给予得了的呢?

3.补充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补充文本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借此来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比如,浙派名师韩军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动笔写于勒没有寄出的《第三封信》和没有公开的《菲利普日记》。这两封信是文本中没有的,是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个性化拓展,在适当的引导后,学生写出了充满理解和包容的文字,流淌着默默的温情和淡淡的悲悯。这样的拓展,是为了架起文本和学生之间深入沟通的桥梁,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即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要有理解和包容心,同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可谓是一箭双雕,堪称有效拓展的典范。

二、向生活拓展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向生活拓展其实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也让社会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阐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文中那段因为“我”晚起了不想上学而被爸爸狠狠打的描写,真切自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就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拓展环节:生活中,爸爸或妈妈是否也这样狠狠地打过你?当时你是怎样想的?现在回想起来,你的想法是否有了改变?请就你的理解对爸爸或妈妈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一出,立马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真情流露,实现了从文本到生活的自然迁移。又比如,学习《看云识天气》后,可以让学生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还有,《那树》一文激起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就此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这都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课堂和生活完美地融合,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此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三、向学科拓展

向学科拓展就是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音乐、绘画等学科融合起来,扩展语文的涉及面。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很多这种学科之间的拓展,如果运用得恰如其分,能更好地丰富语文课堂。比如,有位教师教学《奇妙的克隆》,在讲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请来科学教师作补充,向大家介绍了更全面、更详细的克隆知识,学生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如此一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学科知识,更增添了语文学科的魅力。

所有的课堂拓展,有效才是硬道理,拓展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偏颇或者曲解,也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偏离了语文进行课堂拓展的初衷。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外阅读学科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