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ATLAB的多功能护理床起背机构优化设计及仿真

2018-01-18秦帅华赵新华杨玉维

制造业自动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支板运动学角速度

秦帅华,赵新华,杨玉维,刘 凉

(1.天津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2.机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0 引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多功能护理床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医院病人的康复、家庭以及养老院失能老人的日常护理。作为护理床主要的功能之一,起背运动对改变病人身体受力点、缓解局部压迫,从而减少褥疮的发病有重要的意义[1~3]。许多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

文献[4]设计了一种康复床的起身机构,该起身机构包括抬背机构和曲腿机构,使得病人起身后接近坐姿状态;文献[5]从三种抬背机构中选择了一种最佳构型,该构型可简化为一个导杆机构,结构简单,但起背方式缺乏创新;文献[6]设计了一种床椅分离式多功能护理床的抬背机构,该机构同样是导杆机构的变形,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传动。

上述文献都对多功能护理床的起背机构进行了研究,其机构设计大同小异,存在很多重复设计之处,尤其是起背方式上,一直沿用了单块板的旋转抬背方式。这种设计往往存在摩擦皮肤、病人容易滑落、腰部存在支撑盲区等弊端。而长期卧床的病人和失能老年人,局部组织受摩擦导致的剪切力,比正压力更具危害性[7]。

本文旨在通过对起背运动机构的创新设计,实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起背方式。通过对机构的建模、参数优化设计以及运动学仿真,实现了机构运动性能的提升,同时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正确性,为多功能床的研发提供参考。

1 起背机构的设计分析

设计的护理床起背机构如图1所示,该机构为八杆单自由度平面机构。选取滑块1作为原动件,采用一个直线电机匀速驱动,即可实现机构运动的确定性。

该起背机构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单板起背方式的不足。首先由于起背完成后,座板发生了倾斜,座板对病人臀部的正压力Fn分解出一个水平分力F1,可以有效避免病人向床尾部滑落,同时也能减小臀部的摩擦力。其次,座板顺时针转动时,病人臀部、背部会有轻微的下落,可以抵消传统起背方式中背部相对起背板向上的滑移,从而减小了病人背部的摩擦[8]。同时,由于将起背板分成了腰部支板和背部支板,减少了腰部的支撑盲区,病人的腰椎得到了更充分的支撑。

2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对于运动机构而言,出于舒适性考虑,要保证运动过程中各参数变化平稳,避免发生突变[9]。如图2所示,该起背机构中,背部支板EQ、腰部支板FE、座板GT(下文以“各板”代指)的运动与病人身体的运动直接相关,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研究[10],研究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起背机构运动简图

图2 起背机构运动学分析

表1 研究参数表

2.1 背部支板运动参数的运动学模型

记,A点纵坐标为yA,C点纵坐标为yC。由图2知,

当yA≤yC时,有:

用复向量表示为:

经欧拉公式展开,解得:

式(1)两端对时间t求导,解得:

式(1)两端对时间t求二阶导,解得:

当yA>yC时,同理可求得:

ω3,α3表达式保持不变。

由几何关系又有:

2.2 腰部支板运动参数的运动学模型

同理可得腰部支板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分别为:

2.3 座板运动参数的运动学模型

座板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分别为:

同理可求得:

其中:

3 机构参数的MATLAB优选

根据人机工程学,可以初步确定一些与人体尺寸、运动紧密相关的机构参数[11~13],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参数进行设计,故称之为基础参数。

表2 基础参数表

参照图1(b),起背机构可以分解成三个四杆机构,并逐个进行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机构分解表

本次优化设计,主要目的:保障各板角位移精确基础上,限制其运动角速度过大。考虑到,背部支板EQ运动范围最大、长度最长,故其运动参数对病人影响最大,所以应优先对与之相关的第一机构进行设计。而座板GT的运动范围很小,运动参数对病人影响不大,故与之相关的第三机构应最后设计。机构设计顺序与表3所列顺序一致。

3.1 第一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参数优选

图3 第一机构简图(起始位置)

如图3所示,为第一机构处于起始位置(即病人平躺位置)时的机构简图,选取C点为基准点,在C点建立直角坐标系。CD杆的运动状态与背部支板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同,故取CD杆的角速度为优化的目标。机构的优化参数和优化目标如表4所示。

表4 第一机构优化参数和优化目标

在MATLAB2015中编写优化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在流程图中,下标以字母“M”结尾的变量均代表矩阵变量;未注明具体含义的变量为中间变量;关于各变量的阈值范围,姑且依据表2中数据,在整体机构协调、各杆件不干涉的原则下,作初步的合理的设定[14,15]。

优化过程中相关设置以及最终优化结果记录如表5所示。

表5 第一机构优化结果记录表

由表5可以看出,在机构起始位置,AX,AY,θ3,LCB取值分别为586mm、7mm、42.9°、70mm时,CD杆在整个运动过程中(0~85°)最大角速度的值达到最小,为8.80°/s,满足优化目标。另外,得到了在该组参数下原动件1的运动行程为95mm,即A点坐标由(7,586)运动至(7,491)(单位:mm),背部支板恰好转动85°。

3.2 第二机构(导杆机构)参数优选

如图5所示,在C点建立坐标系。由表2可知,FE、EQ的长度已经确定,所以,只需确定F点坐标。又由起背完成时的机构几何关系(如图6所示),可得到F点横坐标FX与F点纵坐标FY之间的关系式为:

在此关系式下,可保证腰部支板转角为65°。第二机构的优化参数以及优化目标如表6所示。

表6 第二机构优化参数和优化目标

编写优化程序。优化流程与第一机构类似。阈值范围设定原则同第一机构。优化过程中相关设置以及最终优化结果记录如表7所示。

图4 第一机构优化程序流程图

图5 第二机构简图(起始位置)

图6 第二机构几何关系图(起背完成时)

表7 第二机构优化结果记录表

3.3 第三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参数优选

图7 第三机构简图(起始位置)

如图7所示,G点建立坐标系。由表2以及第一、二机构的参数优选值,容易计算得到A点起始位置坐标为(1010.6,-93)(单位:mm),故只需对H点起始位置坐标HX,HY进行设计。又座板GT转角很小,角速度必然不大,故转而取优化目标为座板角位移与设定值尽量逼近,如表8所示。

表8 第三机构优化参数和优化目标

编写优化程序。优化流程与第一机构类似。阈值范围设定原则同第一机构。优化过程中相关设置以及最终优化结果记录如表9所示。

表9 第三机构优化结果记录表

至此,以表2中的基础参数为基准,共对机构中的七项参数完成了优化设计,得到了机构的完整参数。

在本次优化设计之前,以满足各板角位移要求为目标,采用手动调节参数的方法同样得到了一组机构的完整参数。优化前与优化后机构参数取值表如表10所示。

表10 优化前后机构参数取值表

4 运动学仿真

在MATLAB2015中编写起背机构的运动学仿真程序,参照表2和表10,分别对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机构进行仿真,得到了表1中各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背部支板和腰部支板的角速度、角加速度曲线如图8、图9所示。

对仿真结果进行处理,分别得到优化前、后的各板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如表11、图12所示。

表11 优化前仿真结果最值表

表12 优化后仿真结果最值表

由表11、表12可以看出,优化前、后的背部支板、腰部支板以及座板的角位移,在误差范围内均达到了表2中的设定要求,但优化后的各板角位移与设定值更接近;由图8(a)、(b)及图9(a)、(b)可知,优化前的背部支板和腰部支板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在曲线末段均出现了骤然上升的现象,而从优化后的曲线可以看出,骤升现象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曲线趋于平缓,峰值变小,达到了优化设计的目的;另外,各运动曲线符合运动学基本规律,以图8(a)、(b)实线为例,6s前,角加速度为负值且随时间逐渐增大至0,对应角速度逐渐减小且减速逐渐放缓,6s后,角加速度为正值且由0逐渐增大,对应角速度逐渐增大且增速逐渐增加,所以,图8(b)实线的零点与图8(a)实线的极值点都出现在6s时刻,证明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

图8 背部支板运动分析

图9 腰部支板运动分析

5 结论

从目前市场多功能护理床起背方式的不足着手,设计了一种八杆起背机构,该机构在起背方式上减小或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通过对机构的建模、拆分以及合理阈值范围内的MATLAB参数优化,实现了机构完整参数的优化设计;对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对比发现优化后机构的运动更加平缓,证明了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并且各运动曲线走势符合运动学基本原理,证明了机构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

[1]李洁,许晓云,赵玉倩.针对个体差异性的护理床人机工程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5,(10):122-125.

[2]胡雨霞,陈琛.浅析医用多功能护理床的功能改进与人性化设计[J].设计,2014,(2):27-28.

[3]冯亚文,李林钊,周锐,等.新型多功能护理床的设计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3):110.

[4]张建国,张渤海,薛强.新型护理床的起身机构设计与运动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9):19-20.

[5]陈磊,朱淑云,张华,等.多功能护理床抬背机构设计与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9):94-96.

[6]张华,寇元金,刘继忠,祝顺风.床椅分离式多功能护理床的抬背机构设计及其仿真[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5,(2):137-141.

[7]耿莉华.褥疮发病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3,17(6):316-317.

[8]周志勇,程建新,欧细凡.基于感性工学的护理床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2):102-105.

[9]刘方圆,吕传毅,贺磊.模块化护理床的下肢机构设计与运动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14,21(6):583-588.

[10]张建国,谭云丽,薛强.基于人机工程的多功能护理床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6):88-90.

[11]GB/T 10000—1988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S].

[12]肖艳荣.座椅舒适度与人体工程学[J].铁道车辆,1997,35(5):32-34.

[13]YY 0003—1990 病床标准[S].

[14]李烨健,孙宇,胡峰峰.多杆高速机械压力机机构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31-36.

[15]周辉,秦宝荣,张冬冬,等.老人椅辅助站立机构参数优化设计[J].机械传动,2016,(2):91-94.

猜你喜欢

支板运动学角速度
基于MATLAB的6R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分析
工业机器人在MATLAB-Robotics中的运动学分析
基于逆向气体喷注的支板热防护研究
高中物理角速度矢量性问题的教学探究
壁面喷射当量比对支板凹腔耦合燃烧的影响
一种可便捷更换外壳的计算机机箱
圆周运动角速度测量方法赏析
半捷联雷达导引头视线角速度提取
基于运动学原理的LBI解模糊算法
履带式推土机行驶系统运动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