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

2018-01-18臧旭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2期
关键词:病毒学血样乙肝病毒

臧旭

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是指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以肝脏病变为临床表现的传染病, 患者患病后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压痛、肝部疼痛、浑身乏力等, 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发热、黄疸以及肝功能受损的情况[1]。如患者患病后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 不仅会传染给他人,甚至威胁到生命, 不仅对自身健康及生存有影响, 还会影响到他人身体健康, 甚而威胁到他人生存[2]。该病具有潜伏期长、临床症状多样性等特点, 本文为提高乙肝的确诊率, 对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某院进行乙肝病毒检查的疑似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3例, 女97例;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39.0±8.6)岁;存在食欲不佳、上腹部疼痛的患者82例, 存在肝部疼痛的患者33例, 存在身体乏力、精神不佳的患者67例, 存在蜘蛛痣的患者5例, 其余患者不存在较为明显的不适感, 进行例行乙肝检查。排除存在乙肝病史、患有原发性肝脏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以及H B VD N A检查, 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如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还需对其传染情况、肝功能情况进行检查, 对肝功能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如患者存在广泛肝细胞坏死的情况, 则需对其进行甲胎蛋白(A F P)检查[3]。

1.3 判定标准

1.3.1 患者不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学两对半检测正常值范围):①HBsAg≤0.5 ng/ml;②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10 mIU/ml;③乙型肝炎E抗原(HBeAg)≤0.5 PEIU/ml;④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定量≤0.2 PEIU/ml;⑤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0.9 PEIU/ml。

1.3.2 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①H B s A g阳性;②H B e A g阳性;③乙型肝炎核心抗体1 g M(抗-H B c 1 g M)阳性,则高滴度(≤1∶1000);④H B V-D N A呈阳性, 则可断定为乙肝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0例血样检查中, 判定符合乙肝感染情况的血样为198例, 未感染病毒的122例;被诊断为大三阳的患者80例、小三阳的患者118例;HBV-DNA检测呈阳性的共计201例。通过对已感染乙肝的血样和正常血样对比可以发现, 所有被判断存在乙肝感染的血样HBsAg均呈阳性, 正常血样中HBsAg阳性的仅有31例, 但HBsAg阳性血样中有65例DNA检测正常。在198例感染样本中HBeAg患者80例、HBeAb患者118例, 在所有血样中HBcAb阳性例数为241例,其中正常人群中存在43例。通过普通酶联方法检测显示,HBV-DNA<50 U/ml的患者共计201例, 检验结果与乙肝病毒两对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根据临床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7.18%,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乙肝发病率相对较高[4]。该病是因乙型病毒性感染, 以肝脏病变为表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患者患病后通常会出现恶心、乏力、四肢无力、上腹部压痛、肝部不适等症状, 患者患病后如未能及时接受治疗, 其肝功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乙肝是引起其他肝脏类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并且会传染给他人, 造成病毒流行[5]。乙肝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并且其临床表现较为多样性, 给确诊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因而如何准确对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进行判定是临床一直研究的课题。有研究为提高乙肝的诊断准确率, 对乙肝患者病毒学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果, 现将研究数据整理后进行归纳总结, 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如下。

乙肝病毒学两对半检查以及乙肝DNA检测是乙肝病毒学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判断机体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直观的方式。除了确诊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 还能够通过它对机体肝脏受损程度以及其传染性进行分析[6]。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是临床应用率最高的一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方式, 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准确率高的等特点, 比较适用于基层医院。在本文的研究中,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准即为HBsAg是否为阳性, 如为阳性则说明患者机体已经携带乙肝病毒。如患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则机体内会存在乙肝核心抗体, 单独核心抗体阳性仅能证明感染过乙肝, 需与HBeAg以及HBsAg一起分析才具有临床意义。HBeAg属于乙肝病毒的核心,因而通常临床将HBeAg作为存在传染性的判断依据。如若HBeAg呈阳性, HBsAg与HBcAb均呈阳性, 则为大三阳, 大三阳说明机体病毒较为活跃, 复制性较高, 具有较大的传染性[7-10]。

在本文的研究中大三阳患者HBeAg呈阳性, 并且HBsAg和HBcAb为阳性, 并且HBV-DNA也为阳性;小三阳患者HBeAg、HBsAg以及HBcAb均呈阳性, 但HBV-DNA呈阴性, 因而可以说明HBV-DNA是乙肝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的最直观、最准确的指标, 当HBV-DNA呈阳性, 则说明乙肝病毒感染存在较强的传染性, HBV-DNA越高则表明病毒的复制能力越高, 传染性越强, 危害性越大。疑似患者通过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初筛检测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 进一步做HBV-DNA检测, 就可以使临床医生能够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染性进行定量评估。

综上所述, 疑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经过乙肝病毒学两对半检验能够进行有效初筛, 对患者进一步做HBV-DNA病毒学检验, 不仅能够更为准确的确诊患者是否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还能够对乙肝病毒的传染性以及对肝脏的损伤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两相结合, 对于广大群众预防以及临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继续推广使用。

[1]李春艳, 陈延平, 徐光华,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cccDNA和血清病毒学标志物相关性的研究.肝脏,2017, 22(5):442-444.

[2]龙晖.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在临床检验实施要点初探.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 22(s1):128-130.

[3]应葳, 李万春, 宋涛, 等.HBV DNA一步法定量检测性能验证及评价.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7, 31(3):257-261.

[4]戴小波, 唐文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的临床意义与相关性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5, 28(12):1498-1502.

[5]冯玥玥, 王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 2016, 31(2):147-152.

[6]叶晓玲, 刘妍, 陈容娟, 等.乙型肝炎病毒反转录酶区rtI233V变异的演变及病毒学特点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 40(3):188-193.

[7]王红梅, 刘珊珊.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病毒学特点及肝功能指标的比较.现代预防医学, 2015,42(15):2874-2877.

[8]周晔.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医学信息旬刊, 2012,25(5):386-387.

[9]李治有.80例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中国农村卫生,2013(4Z):104.

[10]杨姣.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检验的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24-4725.

猜你喜欢

病毒学血样乙肝病毒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血常规样本采集时间、分装时间及放置时间对患儿凝血发生率的影响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枫叶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病毒的基本性状一课的教学设计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