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客背景下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评析

2018-01-18李作美

农产品加工 2018年22期
关键词:食品类应用型考核

李作美,满 云

(蚌埠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近年来创客教育在世界高校蓬勃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在学校里设置了创客教育课程和创客教育空间[1]。大多数人认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知识与技能,本着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2-4],以实践创造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特别是食品类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就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课程如何让学生做到创新创意这一点,首先要从实验课程的考核上抓起。

因为实验课程考核不仅是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评定,同时也具有评价、激励、反馈与导向功能,它的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从根本上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实验课程考核研究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理论课程的考核是通过考试分数来考核的,而实践课程的考核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说明在创客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成果寥寥无几,亟待加强。为此,就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的措施,旨在探索出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课程教学考核方案,以供兄弟院校借鉴。

1 实验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食品类专业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因而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食品类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不少学者围绕食品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就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特别是食品类专业的实验课程考核,方法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在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食品类专业课程的实验也一直是验证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的这三大类型。这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且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创客背景下这些实验课程的考核理念、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价方法及标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协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难以满足当下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

1.1 考核方式不够多元

一直以来,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的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或综合实训报告这几项。结课后由任课教师个人给予成绩评价。成绩采用五分制,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这种考试方式,尽管从表面上看,不同的课程都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似乎有的放矢,其实弊端很明显。譬如,“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大都只是在实验课上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学生对照实验指导书上的配方和工艺流程进行产品的制作,最后对成品进行感官评定,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也就结束了实验。根本没有什么激励机制去引导学生去创新、去制作新的产品。这是目前实验课程考核的一大弊端。考核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记忆、复述、理解,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及创新因素的评估与检测[5-7]。通过对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实验课程的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教师仅按最后作业作为考核依据,形成考核基本变成实验报告或是综合实训报告作为考核的内容,平时表现和考勤等考核要素也被表面化和简单化,已经完全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全面、客观、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有悖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1.2 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考核的内容是考核工作的核心,考什么、怎么考、评判的标准是什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影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食品类专业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实践技能,意在考核学生所具有的创意构思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食品类专业的实验方案设计在于创新创造,更在于能满足人们高质量生活不断变化的真实需求,不仅要讲究营养,而且要色、香、味、形俱全。忽视这个基点,食品类专业的创新实验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固然是重要的,但是食品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市场、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从构思立意、设计表达、加工生产、推广营销这一物化过程的实现,需要设计者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跨学科的思维和实践技法技能作支撑[8]。从现实看,实验课程考核内容长期以来存在片面、不合理现象,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核,已经影响到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种现象与当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集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相背离,显示出了实验课程片面化考核内容与现实综合人才培养之间要求的矛盾。

1.3 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的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主要由任课教师个人根据自己对这门课教学大纲的认知和要求,依据课程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实验课程的评价方式不同于理论课程的试卷考试,有标准或参考答案,是非对错清晰可辨。虽然不能说实验课程的评价没有标准,但标准却是相对模糊、难以量化的。就像一件艺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评价,也会受到当时环境、身体状况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可见,仅凭任课教师个人把握给分的标准、取分的依据、操作的程序,而无相关教师参与的实验课程评价,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主观性、非规范性甚至片面性。同时缺少学生参与的互动式评价,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个性观点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和解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进一步挖掘。高校培养的创新性人才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人才的质量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很少有企业的参与,即使是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企业的参与度也很低,致使学生缺乏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设计不接地气,其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无法得到市场的验证。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形成性考核方式,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相对于终结性考核方式来说,形成性考核仍在探索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1.4 思想认识不统一

当前食品类专业课程考核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首要因素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对课程考核的作用与影响存在着不同的思想认识。而思想认识是决定做事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说: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会产生一连串的反应。所以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管理者,深知课程考核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工作中十分注重考试改革理论层面的研究,但以宏观居多,对于具体的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规律,尤其是对切实可行的考核改革办法探索得少,实践更少,没有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就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如果学习不用心去思考,就像航行中没有舵的船,失去了方向。乌申斯基说:“学习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而求学的兴趣本身依赖于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依赖于任何不合乎实际的表面文章”。由此可见思想认识的重要性。由于学校在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上都还比较粗放,至今尚未形成学校层面针对食品类专业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向、进度和专业教师教改的热情。

教师是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是考核改革的真正主体和实践者。处于教学一线的食品类专业教师大多是从事专业研究的,对于食品类课程及特点有着深刻的把握和理解,但就用什么方式来考核学生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不仅涉及食品类专业本身,还需要专业教师掌握先进实验技术、评价理论和合适的教育评价方法,才能确保课程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在现实中能够被广大教师直接参照成熟的考核模式寥寥无几,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依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特性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可很多教师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感性、模糊,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致使对教学研究的参与面和深度上远远不够。

对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考核主体之一,在考核体系中没有发言权,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主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现有评价体系以获得更高的分数,缺乏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考核积极性的制度性设计。可见,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对待课程考核改革时,由于在认识、利益上的分离,导致实验课程考核的改革缺乏足够的动力推进。

1.5 管理机制不完善

考核内容和方式是受相应的教育理念所支配的。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理念和考核模式上存在诸多不足,致使食品类专业课程的考核仍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轨道,存在着与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悖的弊端,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的瓶颈。

2 对食品类实验课程考核进行评析

2.1 理顺考核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内容、要求和成绩评定细则等大都由教务处进行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院部、任课教师并无多少自主权。其实,这种管理规范仅是一种管理形式的约束,并不能在质量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而且往往会导致一些负面因素的出现,如考核质量不高、不公正、不合理的问题。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将考核管理权限重心下移,建立以教研室、院部为主体的考试管理机制[9]。因为不同专业、不同科目考核的侧重点不同,考核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考核的标准也就不能一概而论,每门实验课程采用具体的考核方法,灵活应用,不能将理工科的实验课程考核都采用同一的考核方法来评价。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学生的成绩登记、管理和必要的组织管理工作。这样各司其职、责权明确,才能激发院部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发挥考核的各种积极功能和作用,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2.2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对于食品类教师的考核主要通过教学、科研2个方面来进行的,考核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职称、薪酬乃至升迁。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中,教育教学的权重明显偏小,而且主要以教学工作量来体现,一般只规定了最低工作量,对教学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没有课程考核改革的动力。相对于教学研究,科研考核在体系中占比较大,并且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当前科研考核主要侧重于教师论文、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对食品类专业实践能力却未作相应的硬性要求,导致教师在工作中重科研轻教研、重论文轻实践问题的产生。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政策导向,让教师回归教学,改革考核模式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3 加强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食品类专业教师对现行课程的考核模式早已熟悉,如果改成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其管理难度与教学工作量无形中增加很多,而且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方法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教师必然对付出大而回报小的课程改革缺乏热情。同时,实验课程考核的监督机制也不到位,如平时成绩作为形成性考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简单化和表面化为考勤、课上表现、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撰写,课后分析与总结同样流于形式[10]。在食品类专业的综合实训中就安排有食品研发训练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但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延迟提交实验设计方案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本以为给学生更多时间空间完善设计方案,学生会考虑更周全、方案设计更合理。但结果适得其反,实验设计方案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授课教师也束手无策,因为没有文件规定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对此现象要对学生进行惩处,只能被动地在学生成绩考核的等级方面加以区别。一般实验课程考核,都让学生通过。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学生的一种作弊行为,倒不如说是教学监督的缺位更为准确些。

3 结语

高校要进行创客教育,培养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实验课程考核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其他的教学改革相配套,同时也需要教师、学生及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转变思想认识,针对目前食品类专业实验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紧紧围绕着创客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以期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食品类应用型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内部考核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