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引锻炼颈托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18-01-18肖亮星李友余江泽平关宏刚

关键词:颈型肌群颈椎病

肖亮星,李友余,江泽平,关宏刚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屈颈活动增多,颈椎局部活动减少,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1]。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借助便携式器械进行颈肌训练,疗程可持续,方法简便科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针对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科学颈部肌肉锻炼医疗器械的状况,我们自行研发一种可同时实现固定、牵引和主动颈部肌肉锻炼的新型颈托——牵引锻炼颈托,以实现颈型颈椎病主动与被动治疗的有机结合。本研究比较牵引锻炼颈托与常规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②头颈肩部疼痛并伴有压痛点;③20~50岁;④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或椎间关节不稳。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骨结核、颈椎间盘突出症,或处于颈椎外伤急性期;②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④其他颈部疾病,如落枕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病变者。

将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牵引锻炼颈托在牵引状态下行颈部肌群等长收缩锻炼,对照组行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牵引锻炼颈托的设计原理与结构

该款新型颈托由佛山市乙太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包括固定装置、牵引装置、锻炼装置3部分。

1.2.1 固定装置 固定旋钮三点成面设计见图1。上下托采用前后一体式设计,枕部固定件模拟项背肌群的分布形态,固定更加稳定可靠,在坚强固定颈部的同时能够实现对颈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具有上下可调的特点,与颈部接触更加紧密,一个型号可适配不同人群。

1.2.2 牵引装置 牵引行程改变幅度为0~35 mm(图2),可调节牵引力线,能够顺应颈椎机械轴线(颈椎曲度)和软组织运行轨迹,实现颈椎顺势牵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变节段及不同颈椎曲度改变患者采取不同牵引轴线角度的需要,在符合机体生理特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颈椎。

1.2.3 锻炼装置 在保护颈椎的基础上,颈椎在阻抗力作用下进行前屈、后伸自主运动(图3),实现肌肉收缩锻炼。

图1 固定旋钮三点成面设计

图2 牵引行程改变幅度 图3锻炼装置牵引下颈椎前屈、后伸范围 3A颈部后伸最大角度45°3B颈部前屈最大角度20°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首先佩戴好牵引锻炼颈托,选择合适的颈部角度(以患者舒适为主)进行固定,牵引力度以患者主诉上斜方肌有牵拉紧张感为宜。两边牵引10 min后拧紧所有固定旋钮进行等长收缩锻炼:从颈椎中立位开始,作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动作,与牵引锻炼颈托相互对抗各5 s,循环往复,共锻炼5 min。2次/d,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颈后肌群肌力训练带进行锻炼,2次/d,疗程2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即刻及3个月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Vernon颈椎废用指数(Vernon cervical disability index,VCDI)评估患者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3-4],观察骨折、昏厥、疼痛、皮肤受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期间记录病情(如头颈肩部疼痛、胀痛等)发作次数。对未能完成本研究内容或因病情持续加重而中途退出的患者,记录详细原因。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未有患者中途退出。治疗结束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其中治疗组随访(3.9±1.0)个月,对照组为(4.1±1.0)个月(t=0.744,P=0.460)。治疗组无病情进展病例,对照组进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各1例。治疗组6例患者首次治疗结束后下颌部出现紫红色痕迹,次日逐渐消退,调整拉伸姿势、力量及频次后皮肤瘀痕未再出现;两组均未出现骨折、昏厥、疼痛、皮肤受损症状。

如表2所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VCDI均显著降低,但治疗组降幅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月内颈椎病发作次数为(1.8±0.8)次,对照组(4.9±1.1)次,治疗组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12.100,P=0.000)。

3 讨论

3.1 颈型颈椎病的病因

颈椎周围肌肉主要分为颈前部肌群和颈后部肌群,共同构成颈椎的动力平衡系统,前者主要负责屈曲颈椎,后者则起到后伸颈椎的作用。郝永强等[5]通过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揭示颈部肌肉组织受损引起的动力性平衡缺失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机理之一。颈椎周围肌肉韧带长期失衡,导致肌纤维排列紊乱及滑动受阻,引起椎间盘压力分布不均,张力下降,椎体松动[6]。

3.2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颈部制动、颈椎牵引、推拿按摩、针灸、颈部肌肉锻炼以及外科手术等[7-10]。其中颈托长期制动易导致颈部肌肉废用性萎缩,同时需在医院操作,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疗效难以巩固;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手段虽可缓解症状,但长期疗效欠佳;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存在预后不良的风险。可以说,对于早期颈型颈椎病,目前尚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11]。

3.3 牵引锻炼颈托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3.3.1 牵引锻炼颈托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本研究设计的牵引锻炼颈托由固定装置、牵引装置、锻炼装置3部分组成,可实现坚强固定、等长收缩锻炼、颈椎顺势牵引、抗阻锻炼等多种功能,利于提高颈部肌肉的肌力、改善颈椎活动度、恢复颈椎动态功能稳定并维持颈椎良好的生理曲度,达到颈椎病预防与康复一体化的目的[12-15]。

3.3.2 牵引锻炼颈托的治疗原理 康复学家普遍认为运动疗法对颈痛有效[16]。牛岩等[17]对颈肩疼痛受试者的上斜方肌进行静力牵伸、等长收缩和静力牵伸联合等长收缩训练,发现静力牵伸加等长收缩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显著优于前两组。我们认为,牵引锻炼颈托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机制可能同样与静力牵引加等长收缩锻炼有关。

颈型颈椎病患者肌肉长期处于低负荷持续收缩状态,肌纤维黏弹性下降,慢性炎症还导致肌纤维间滑动受阻,这些都是颈肌挛缩劳损的主要原因。牵引锻炼颈托可以通过静力顺势牵引的作用,循序渐进,反复拉伸肌纤维,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从而增加肌纤维间的弹性,减小其滑动阻力,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18]。此外,颈型颈椎病患者因久坐或身体姿势长期固定,导致颈部肌肉活动减少,收缩刺激减弱,弹性下降,血流减缓,颈肌紧张[19]。颈肌训练器械可根据患者病情,通过对体位的坚强固定和等长收缩锻炼,以及保持适当的运动和姿势等来调节肌肉刺激和肌张力,增强神经肌肉反应,使肌肉在“阻力刺激-放松-力量增加”的良性循环运动中得到完全的松弛[20-21]。本研究牵引锻炼颈托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VCDI显著降低,且各时相点均优于采用颈后肌群肌力训练带进行锻炼的对照组(P<0.05),说明牵引锻炼颈托的治疗作用是多功能多途径的。

3.3.3 牵引锻炼颈托的安全性评价 本研究结果表明,牵引锻炼颈托顺应性好,除部分患者下颌部出现瘀痕外,未有其他不良反应,提示该颈托安全性能良好。应用时需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牵引过程中要尽量放松颈部肌肉,避免造成肌肉无意识的应激对抗,影响治疗结果;同时要适当有意识地向牵引方向舒展肌肉,加强医患之间的交流,根据患者反馈来调整相应力度,避免拉伸长度过大而造成损伤;患者如感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牵引锻炼颈托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但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是多方面的,今后通过对颈后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变化、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多种指标的测量[22],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对牵引锻炼颈托治疗机理及临床疗效的研究。

[1]张雪.颈型颈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2]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疗与康复指南:2010版[S].北京,2010.

[3]Myles PS,Troedel S,Boquest M,et al.The pain visual analog scale:is it linear or nonlinear?[J].Anesth Analg,1999,89(6):1517-1520.

[4]Vernon H,Mior S.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1991,14(7):409-415.

[5]郝永强,施杞,郑松国,等.大鼠颈椎病实验模型的设计与建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7(4):42-44.

[6]柯尊华,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4,35(1):62-64.

[7]李丽,沈彤,吴泽勇,等.运动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60-862.

[8]郑旭,邱玲,张敏,等.颈部肌群等长抗阻训练配合针刺及牵引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2017,32(1):17-19.

[9]Kuang L,Chen Y,Wang B,et al.Cervical disk arthroplasty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2-level cervical spondyl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Spine Surg,2016,29(9):372-382.

[10]傅惠兰,曲姗姗,陈俊琦,等.腹针配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650-652.

[11]李义凯.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4):340-342.

[12]章莹.一种角度调节装置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中国,201510876126.X[P].2016-02-17.

[13]肖亮星.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顶杆部分的改进结构:中国,201110336388.9[P].2012-02-29.

[14]肖亮星.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下颌托的改进结构:中国,201110336407.8[P].2012-02-29.

[15]肖亮星.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改进结构:中国,201110336432.6[P].2012-02-29.

[16]Rodrigues EV,Gomes AR,Tanhoffer AI,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on pain of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J].Acta Ortop Bras,2014,22(6):334-338.

[17]牛岩,黄力平,曹龙军,等.静力牵伸与等长收缩对颈肩肌肉疼痛患者上斜方肌肌电图特征性变化及疼痛指数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4):411-416.

[18]da Costa BR,Vieira ER.Stretching to reduce 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a systematic review[J].J Rehabil Med,2008,40(5):321-328.

[19]Ranasinghe P,Perera YS,Lamabadusuriya DA,et al.Work related complaints ofneck,shoulderand arm among computeroffice workers:a cross-sectionalevaluation of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Environ Health,2011,10:70.

[20]Salo PK,Häkkinen AH,Kautiainen H,et al.Effect of neck strength training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females with chronic ne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1-year follow-pp stud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0,8:48.

[21]Pedersen MT,Andersen LL,Jørgensen MB,et al.Effect of specific 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uloskeletal pain symptoms: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J].J Strength Cond Res,2013,27(1):229-235.

[22]Goudy N,McLean L.Using myoelectric signal parameter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omputerworkerswith andwithout trapezius myalgia[J].Eur J Appl Physiol,2006,97(2):196-209.

猜你喜欢

颈型肌群颈椎病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牵引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