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骏马》:个体生命特殊的孤独与亲缘

2018-01-17冯文慧

青年时代 2018年29期
关键词:黑骏马寻找张承志

冯文慧

摘 要:作为草原知青作家的张承志和他在小说《黑骏马》中的主人公事实上有着共通之处,作为一个有着汉文化基底却在草原生活并深受民族文化震撼的知识青年,作品中时时流泻着起初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历经 “孤独——寻找——亲缘” 的个体体验,以及面临周遭变化着的人和环境之时,所生发出的期待、质疑、矛盾、无奈和最终释然以及怀恋之感。可以说,对城市和草原大地的深切体味,经由写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已然与作品主人公成为了相缠相绕、难以分离的共同记忆,并一同融入到个体的生命之中。

关键词:知青;张承志;黑骏马;孤独;寻找;亲缘

张承志的《黑骏马》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且因其带有的浪漫主义色彩、时代以及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致使小说一经出版,就感染了大批读者,并获得了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略带忧郁的情调,不仅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同时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在另一侧面也展现出曾经作为草原知青的作者张承志对于草原大地、蒙古民族的独特情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有知识的青年人们秉承当时的“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①号召,满怀时代的革命激情,以及传统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离开城市投身农村、牧区等辽阔大地。出发时的知青们,或許内心怀着“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②一般强大的理想和信念;或许有着“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③一般对未来的茫然迷惑和惊惧未知。 然而当他们站到广阔大地之上,双脚踏踏实实的踏在土地上,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在广阔而恶劣的自然之下,人是如此的渺小,所谓的一腔热血仿佛只能凭空涌上心头却无处可泼洒。

正如在老鬼的《血色黄昏》中写到的,林胡们怀着“革命”理想来到草原,把在全国如火如荼上演的那一套搬到了大草原。可是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正经的贫下中农却给了我一镐把”,这让林胡们感到不可思议。热血无用,惊惶更甚,面对这人世间的残忍,张承志的独特处理就是孤独与寻找。表现在《黑骏马》文本中,就是这样一幅不断出现的画面:一人、一马,在辽阔的草原孤独的行走。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那个在茫茫草海中歪骑着马踽踽独行的骑手那样:

辽阔的大草原上,茫茫革海中有一骑在踽踽独行。炎炎的烈日烘烤着他,他一连几天在静默中颠簸。大自然蒸腾着浓烈呛人的草味儿,但他已习以为常。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想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④

理想中的牧歌仅仅是牧歌而已,行走在辽阔的草原上,小说开篇的游子何尝不是张承志自己——回忆往事、思念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和创痛。小说中的白音宝力格和《黑骏马》这首蒙古族的古老牧歌一样,讲的同样都是一个寻找的故事——故事中的青年骑着黑骏马寻找已经嫁人了的姑娘,他每到一个地方,人们总是说他的姑娘刚好出去,不在家。歌的末尾,青年终于找到了那姑娘,可是: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呦,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黑骏马昂首飞奔呦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的爱情,其实只是重复了这首古老歌谣所唱的悲剧。白音宝力格历尽艰难,走遍草原,似乎最后如愿地找到了索米娅,可是“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所谓的“她”与“她”,是一个存在于时间以及理想与现实中的悖论:是她又不是她,青年找到的索米娅,已经不是他本来奢望找到的那个索米娅了——时间和现实的线性推移,使人永不可能真正回到过去,完成理想,挽回因为年轻而犯下的过失。白音宝力格痛切地感到,蒙古古歌用“不是”这个平淡无奇的单词,以千钧之力结束了循回不歇的悬念,铸成了无穷无尽的感伤意境和古朴悲剧的美。

而草原上的牧民面对这样的宿命,自有他们的方式,就像张承志在《黑骏马》开头所描写的那个在茫茫草海中歪骑着马踽踽独行的骑手那样:天地之间,古来只有这片被严寒酷暑轮番改造了无数个世纪的一派青草。于是,人们变得粗犷强悍。心底的一切都被那冷冷的、男性的面容挡住,如果没有烈性酒或是什么特殊的东西来摧毁这道防线,并释放出人们柔软的那部分天性的话——你永远休想突破彼此的隔膜而去深入一个歪骑着马的男人的心。⑤骑马的游子淡漠地忍受着缺憾、歉疚和内心的创痛,迎着舒缓起伏的草原,一言不发地、默默地走着。而张承志笔下的白音宝力格,在蒙古古歌的长调久久不散的余音悄然而逝的一霎那,内心的防线终于打破,他滚下马鞍,把身体扑进青草,流着泪亲吻这一片留下了他和索米娅斑斑足迹和炽热爱情的草地。无论是蒙古族牧民在沉默中的思念,还是白音宝力格激情的告别,这精神其实是相通的,表示的都是人在成长后对自己历史的一个总结,他们要把自己融入历史,以这种方式连接过去,面向未来。

草原以它美丽而浪漫的人情和景色对张承志一样的知识青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草原仿佛是属于青春的,即使是草原的隆冬季节,漫天大雪,白毛风吹得人都无法站立,也是能够引发青年人浪漫想象的一种体验。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许多知青来到了内蒙古草原,这固然是运动使然,但开始时也不能说没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在牵引着,让他们主动地投进了草原的怀抱。而当时来到草原的各地知青,大多都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他们在草原上放牧、生活,参加一次次围猎,享受草原的美食,浸润古朴的民风,蒙古族的民俗习惯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并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行动、思维和信仰。草原的自然环境如此严酷,在苍茫的天底下,人是那么的渺小,何况还要经受风雪天灾的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会面临其它地方的人们都难以想象的艰难,这就使草原上的人对亲缘和生命有一种独特的理解,甚至是崇拜。

赵园老师在《地之子》中曾提到张承志小说的“母——子”的诗式表达,也就是“草原母亲”和“草原义子”的亲缘关系叙述。在张承志的笔下,草原上的蒙古族额吉最为宽厚仁慈,她们对远方来的孩子们视如己出,而这样的宽和似乎与草原大地的辽阔和仁慈是不无关系的。正如《黑骏马》中离开草原九年又再度回去寻找儿时记忆的孤独骑手一样,曾几何时的张承志何尝不是带着稚嫩的脸庞孤身一人踏上了陌生的草原,直到遇到宽和的蒙古额吉:白头发的奶奶高兴得笑眯了眼。她扔给父亲一个牛皮酒壶,然后亲热地把我揽进怀里,滋地一声在我额上亲了一下。亲得头皮那儿水滑滑的。就这样,白音宝力格或者姑且看作是作者张承志自己,就慢慢成为了一个蒙古额吉包里的男子汉,学会了拾粪,捉牛犊、哄赶春季里的带羔羊,学会了套上健牛去芨芨草丛里的井台上拖水;学会了用自己粗制滥造的小马杆套用羊和当年的马驹子。⑥亲子和义子一同成长,逐渐没有亲疏之别。额吉的爱滋润了离家在外,茫然无措的知青们,也逐渐成就了张承志割舍不下的“母——子”特殊亲缘关系。这可能也是张承志在《金牧场》中谈到:“当时我们总觉得委屈,后来我们总觉得留恋。”的情感渊源。

同時,《黑骏马》里也包含着关乎生命颂歌的观念: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成了最高的价值准则。白发的额吉,就是凭着草原人民对生命的敬重,摆脱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种种道德束缚,接受了小琪琪格的降生。可以说,对生命的守护,需要一种如草原一般崇高开阔的胸怀。不能总是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要为他人着想,要随时准备着付出,就像白发老额吉所做的那样。白音宝力格开始没能理解这一点,所以他在知道索米娅受辱的真相后选择了离开。这样的离开,其实也暴露出他与草原之间的隔膜,就像他自己痛苦地想到的:

也许是因为几年来读书的习惯渐渐陶冶了我的另一种素质吧,也许就因为我从根子上讲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我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是那样一往情深。⑦

可是白音宝力格没有料到的是,过去的一切根本难以从记忆中抹去,他的生命、亲缘其实早已与这一片土地血脉相连。由此,《黑骏马》写得最为动人的地方,就是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理解生活意义时那种虽有理由却过于轻易的放弃,而当他懂得了珍惜的时候,一切都已无可挽回。正如赵园老师在《地之子》中说到的:“我在乡居中证实了自己对城市的依赖。但此后更能引动我所谓‘闲愁的,仍然是乡村的灯火”。可以说,对城市和乡土大地的深切体味,经由体验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已然成为了相缠相绕、难以分离的共同记忆,融入到了个体的生命体验之中。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4页.

②食指.《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③食指.《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④张承志.《黑骏马》[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⑤张承志.《黑骏马》[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⑥张承志.《黑骏马》[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⑦张承志.《黑骏马》[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参考文献:

[1]赵园.《地之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承志.《黑骏马》[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3]郭小东.《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知青文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谢维强.《斑驳陆离的青春——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张承志.《金牧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陈国恩.《知青作家的草原小说与内蒙地域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

[7]胡良骥.《情系草原:锡林郭勒盟北京知青的文艺创作》[J].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黑骏马寻找张承志
黑骏马(十一)
我的第一个家
黑骏马
听,那匹黑骏马
贴近生活,乐学数学
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
关于《张承志文学年谱》的订正启事
精神的长旅
——从《黑骏马》到《心灵史》看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
论张承志多重身份下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