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桔小实蝇在果蔬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2018-01-17蒋巧根朱江涛翟秋红江苏省无锡市农业委员会2140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实蝇果蔬成虫

李 燕 蒋巧根 朱江涛 翟秋红 (江苏省无锡市农业委员会 214000)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属双翅目、实蝇科,又称果蛆、金苍蝇、东方果实蝇等,是亚太地区蔬菜瓜果上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桔小实蝇最早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现,在我国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据有关记载,桔小实蝇1911年在我国台湾地区首次被发现,1937年我国大陆地区开始对该虫有所记载[1]。目前,该虫已成为我国危害性极强的果蔬害虫,陆续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发生,且其种群有不断向北扩散和扩增的趋势。2005年该虫传入江苏省,并迅速扩散,对苏南地区的果蔬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2]。桔小实蝇食性杂,寄主范围广,能危害柑橘、石榴、芒果、桃、黄瓜、番茄、南瓜、茄子、丝瓜、辣椒等46科250多种蔬菜瓜果[3],且转主危害强,故防治困难大。为提高桔小实蝇防治水平,笔者在介绍桔小实蝇虫态特征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对当前桔小实蝇的主要防治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

1 桔小实蝇的虫态特征

研究表明[3-6],桔小实蝇属全变态昆虫,虫态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1.1 卵

卵呈梭形,长约1mm,宽0.1~0.3mm,初产时为乳白色,后为浅黄色。

1.2 幼 虫

幼虫呈蛆形,头部细,尾部粗,由大小不等的11个体节组成。幼虫期一般分为3龄,1龄幼虫体长1.3~3.8mm,2龄幼虫体长2.5~4.5mm,1~2龄幼虫不会弹跳,3龄幼虫体长7.8~11.2mm。3龄老熟幼虫会从寄主果实中弹跳到表土化蛹。

1.3 蛹

蛹属围蛹,椭圆形,长约5mm,宽约2.5mm,初化蛹时为淡黄色,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老熟幼虫弹跳到土层2~5cm中化蛹,土层湿度与成虫化蛹的深度和成活率有密切关系。

1.4 成 虫

成虫体长6~8mm,雌虫一般比雄虫稍长,体色呈暗褐色;额上有3 对褐色侧纹和1个位于中央的褐色圆斑,触角细长,翅透明,前缘及臀室有褐色带纹;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但黄色的“U”字形斑纹十分明显;腹部呈黄色,第1、2节背面各有1条黑色横带,从第3节开始中央有1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一个明显的“T”字形斑纹。

2 桔小实蝇在果蔬上的发生规律

桔小实蝇一年发生多代,不同地区世代不一,且因地区不同,每年发生的代数差异较大,世代重叠,虫龄分化严重。根据张彬等[3]研究发现,桔小实蝇在最适宜地区每年发生3~5 代,几乎无越冬现象;在较适宜地区每年发生2~3 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次适宜地区每年发生1代,但不能越冬;在可能适宜的地区,桔小实蝇可完成世代发育,但不能越冬;在非适宜地区,桔小实蝇不能完成世代发育。胡婕等[2]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江苏省每年可发生4~5代,并以蛹在土层下4~5cm处安全越冬。

桔小实蝇是一种典型的蛀食害虫,以成虫产卵至寄主果实的果皮与果肉之间进行为害。一般情况下,桔小实蝇雌虫每孔可产卵5~7粒[1],夏季卵经过1~2 d即进入幼虫阶段,幼虫从卵中孵化后即钻入寄主果实的果肉中吸取果肉养分,且其通常具有群集蛀食的特性,直接导致寄主瓜果腐烂、脱落,失去食用价值,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幼虫老熟后钻出果实,在表土化蛹,羽化后钻出地面。同时,桔小实蝇幼虫潜居在果实中,难以被察觉,易随寄主果实进行远距离传播。此外,桔小实蝇雌虫产卵还会引发其他病害,间接造成果蔬更大的经济损失。

3 桔小实蝇的防治方法分析

桔小实蝇每年发生代数不同,世代重叠,寄主众多,具有转主危害特点,且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能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同果(菜)园中任意迁飞,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生产中对其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3.1 农业防治

主要包括合理安排果蔬的品种结构、合理种植布局、清洁果(菜)园、捡拾(摘除)虫果、翻耕暴晒土壤等措施。由于桔小实蝇对不同成熟期的果实具有明显的寄主特性,要避免把成熟期不同的果蔬种植在一个果(菜)园内[1]。同时,及时将捡拾(摘除)的虫果,通过集中深埋、水煮或杀虫药液浸泡等方式进行处理,尽量减少虫源。但农业防治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作为辅助措施。

3.2 物理防治

主要包括用药熏蒸、热处理、冷处理、诱剂诱杀、果实套袋、辐射不育等措施。其中果实套袋能有效减少桔小实蝇对果实的危害,但需要一定的果袋和人工费用,且经过套袋的果实,产量会下降10%以上;辐射不育对防治野生桔小实蝇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措施,且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辐射不育桔小实蝇这一方法并不可行[7]。

3.3 生物防治

主要包括天敌、寄生性真菌和病原线虫等措施[1]。这些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目前实际生产中还不成熟,应用方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防治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3.4 化学防治

主要包括针对桔小实蝇幼虫(果实中幼虫和落地幼虫)、成虫和蛹的化学药剂防治。蒋巧根[8]和陈景辉[7]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化学防治效率高、操作简单易行,是实际生产中控制虫源、减少虫量的重要措施。

3.4.1 针对幼虫的防治

(1)对果实内幼虫的防治。用内吸(内渗)性农药喷施后,受害果实中幼虫活体有所减少,但仍有相当数量幼虫成活。这是因为在正常用药条件下,果实受药后,因生物稀释作用,使得农药浓度不能达到杀灭全部幼虫的标准。且由于果实内一旦有幼虫,就失去了经济价值,故杀灭果实内幼虫不宜作为防治桔小实蝇的方法。(2)对落地幼虫的防治。桔小实蝇寄生到果实后,在自然情况下,一部分幼虫在寄主果实落地前就已老熟,弹跳至表土化蛹,一部分幼虫在寄主果实落地后才老熟,从虫果中钻出入土化蛹,且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果(菜)园内外一直有桔小实蝇入土化蛹,一次施药只能杀灭部分桔小实蝇幼虫,要杀灭大部分的桔小实蝇幼虫,必须反复进行多次施药,这在生产上操作困难,故对落地幼虫的防治同样不宜作为防治桔小实蝇的有效方法。

3.4.2 针对蛹的防治

桔小实蝇的蛹是围蛹,耐药性很强,正常用药量无法杀灭土壤中的蛹,土壤中的蛹仍可正常羽化出飞,且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内,果(菜)园内外一直有桔小实蝇入土化蛹,既没有合适的施药量,也没有适宜的用药时间,故也不能通过土壤施药灭蛹来达到防治桔小实蝇的目的。

3.4.3 针对成虫的防治

通常情况下,桔小实蝇自羽化起需要13 d左右来补充营养(蛋白质和糖),以完成交配产卵。产卵前的成虫并不会对果实造成危害,只有当其获得必要的营养补充后才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时以产卵管刺穿果皮,卵产于寄主果实的果皮与果肉之间,卵孵化成幼虫后,以幼虫取食果实为害。同时,桔小实蝇口器为刮吸式口器,足上有刚毛和吸盘,如对植株喷药,桔小实蝇口器和足上会直接受药;喷药后迁入果(菜)园的桔小实蝇在补充营养以待交配产卵和停息时也都会接触到具有诱杀作用的化学药剂,且桔小实蝇习性活泼,在喷药后的果(菜)园中会反复受药。因此,从桔小实蝇的生活规律和习性出发,针对桔小实蝇生活发育史中具有补充营养以待交配产卵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口足特殊的生理构造,可进行食物引诱剂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且不断成熟的果实本身即具有引诱作用,只需化学药剂防治即可达到毒杀桔小实蝇成虫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在果蔬上防治桔小实蝇的化学药剂必须是低毒高效的,且采摘前10 d不能喷药,以确保果蔬上的农药残留低于国家绿色食品规定的标准;同时,要找准施药关键点,把控好果实变色的时机,确保从果实开始变色至成熟期果(菜)园内没有具有繁殖能力的桔小实蝇成虫,以避免桔小实蝇的危害。

4 小结与讨论

目前,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桔小实蝇的危害,但效果不稳定、不彻底,甚至有些措施在生产实际中无法实行(比如辐射不育等),故在实际生产中作用并不显著,只能作为辅助防治措施选用。而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化学防治措施,其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桔小实蝇幼虫和蛹的防治措施,且长年采用食物引诱剂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可实现果(菜)园在果实成熟期没有产卵能力的桔小实蝇成虫,从而实现保护果实的目的。

[1]潘雅.桔小实蝇对食物糖含量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2]胡婕农龚伟荣农褚姝频农等.江苏地区桔小实蝇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检疫,2011,25(1):47-49.

[3]张彬,刘映红,赵岚岚,等.桔小实蝇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91-397.

[4]王玉玲.桔小实蝇的发生与诱杀防治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3,35(2):253-259.

[5]林进添,曾玲,陆永跃,等.桔小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1):60-67.

[6]刘雪芳,黄红宇,徐彩虹.桔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4):120,126.

[7]陈景辉.桔小实蝇综合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4,13(1):107-110.

[8]蒋巧根,朱江涛.桔小实蝇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2(1):112-114.

猜你喜欢

实蝇果蔬成虫
潮汕地区实蝇发生现状及种群结构分析
储存条件对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
中国重要检疫性实蝇的全球分布和入侵情况
果蔬PARTY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奇思妙想的果蔬们
性诱剂诱集实蝇类害虫监测种群动态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果蔬的畅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