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众创空间”移入课堂 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2018-01-16梁平李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2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梁平 李春

摘要:从2015年以来,天津市加快实施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海河教育园区各职业院校都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众创空间”是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利用“众创空间”的技术优势,把有创造力的实践教学项目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工匠精神;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2-0001-02

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院校相继开展,通过麦可思研究院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在持续、稳定地增长,自主创业存活率也明显提升。可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教育的受益面有限,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如何让更多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的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是高职院校“双创”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发展“众创”教育模式,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一、众创空间的内涵

“众创”一词最早来自于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提出: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2015年以来,天津市加快实施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战略,海河教育园区各职业院校都在打造先进、开放的“众创空间”,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众创空间”是一种源自孵化器模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主要是“众多”的创业团队在一起办公,满足个人创新创业和新企业成长的各类需求。

二、众创空间的现状

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打造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包括与企业共建“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实现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需求对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改革。但大多数的“众创空间”形式大于内涵,欠缺技术、知识、人才的储备,也没有专业水平技术指导,有很多的“众创空间”都背离了初心,空有其名。

1.没有实现“众创”效果。“众创空间”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制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以及项目协作的场所。当前高职院校较为典型的“众创空间”模式就是项目培训和专业讲座,仅侧重对“部分”有创新热情的学生进行创业辅导,这种模式并没有突出“众”创的效果,甚至大部分学生对“众创空间”并不了解,创新意识和热情没有机会被激发。

2.缺乏专业指导教师。高职学生思维活跃,有创意想法,有创新热情,但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创意的实现,往往是跨学科、综合性强的创新实践,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在专业技能、创意设计、创新分析等多方面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专业及技能强并具有跨学科知识能力的教师非常少,学生的创意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引导和帮助,往往创意项目逐渐搁浅,创新热情随之消减。

3.众创场地受限。创新需要技术支持,也需要時间的积累,在校学生可以免费利用学院提供的“众创空间”及“仿真实训室”进行创意分享、信息交流,一旦毕业离开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就只能进行线上虚拟空间的交流,项目成功率低。

4.缺少工匠精神。努力做一件事,过程会很艰辛,且短期内也看不到成效,往往在这个阶段,创新热情会慢慢消退,不少的学生选择中途放弃。在“创新”阶段,如何坚持、不放弃是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念,这就是“工匠精神”——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

三、将“众创空间”移入课堂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是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将众创模式转变成“项目团队”,将空间移入课堂,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让教与学更加活跃、有意义。

1.在教学中融入“众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首先需要建立项目团队,这不同于一般的群体或组织,它是为实现实践教学项目而建立的,一种按照团队模式开展项目设计的组织。在项目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在团队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互相协作,共同讨论完成项目作品设计及创新。(1)团队协作。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合作可以调动所有成员的资源和才智,激发每个个体聪明才智,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教师在设计实训教学项目时,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目标,以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为项目教学注入无穷动力。(2)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两种方法,可以培养团队成员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本方法也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创意分享。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并帮助学生参与“创意分享”、“创新展示”等不同的创意分享模式,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创意讨论及模拟售卖等形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展示产品的优点、缺点,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逐步将创新变为可能,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2.专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本院专职教师一起担负本课程的讲授及教材的编写。企业的指导教师应具有五年以上项目开发经验,专职教师应具备参与两年以上的企业项目制作,有项目开发和实践的经验。项目指导书、教学大纲、实验平台建设和综合性、开放性实验设计均由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

3.“众创”环境。创新意识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创新环境可以仿照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建立“企业仿真实训室”,将企业文化渗透其中,包括设计真实企业项目、创建真实的项目小组、施加真实的工作压力、设计真实的项目流程等一系列的真实细节,学生从开始专业课程学习的那天起,就处于真实技术环境之中。任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工作、如何学习、如何创新。“企业仿真实训室”的建立同时也为全院师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自主学习氛围和师生互动环境、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实践环境,为学院相关专业提供各类创新创业实验所需设备,鼓励师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本实训室设有工作区、活动区、讨论区,打造了具有企业氛围的工作学习环境。目前,实训基地还配有虚拟现实眼镜、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等相关的实验平台。

4.“工匠”精神。学生进入“企业仿真实训室”,就完全融入“真实”企业环境中,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师应该带头践行“工匠精神”,不断地引导及灌输工匠精神的精髓,让学生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精神和高层次职业理想的技术技能人才。刻苦、敬业、执着、创新的工作态度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职业态度和宗旨,也是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必备职业素养,将终身受益。

四、小结

“众创空间”不能流于形式,它的功能应该拓展到实际专业教学中去,让学生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室”的建立,促进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努力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企业需要,并具备较强敬业精神和掌握深厚理论知识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职分会秘书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3]王占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