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城墙中华门城楼复建探析

2018-01-16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聚宝瓮城城楼

杨 辟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6)

南京城墙主要包括两种含义。广义上的南京城墙指在各个不同时期在南京地区建造的城墙,其中包括春秋三城(棠邑、濑渚、冶城)、战国两城(越城、金陵邑)、秦汉秣陵城、孙吴建邺城、六朝建康城、南唐江宁府、南宋建康府城、元朝集庆路城和明南京城(含京师城墙、浦子口城、六合城墙)等[1]。狭义上的南京城墙特指元至正廿六年(公元1366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墙。本文所述的南京城墙即为特指明代城墙。

1 中华门及其城楼的历史和现状

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听取了皖南休宁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9字箴言[2],调集20万工匠,动工修建南京明城墙,历时21年,于1386年全面完成。明代南京都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圈城墙组成。历经650余年风雨沧桑,宫城、皇城、外郭三重城墙已毁坏殆尽,唯有高大的京城城墙保存较为完好。京城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为33.676 km(1954年实测),墙高14~18 m,上宽7~12 m,下宽10~18 m。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今中山门),南有聚宝(今中华门)、通济、正阳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5门,北有太平、神策、金川、钟阜4门[3]。其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3道瓮城。迄今为止,聚宝门(今中华门)是13座城门中保存最完整雄伟的一座城门,其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堪称我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

中华门,始称聚宝门,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性的建筑。它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雨花台景区以北,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东西宽118.5 m,南北长128 m,高20.45 m,占地面积15 168 m2,由3道瓮城、4道券门贯通。

中华门首道城门上下共分3层,上层原筑有一座形制宏伟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城楼。据记载,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明武宗南幸,曾于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观百艺”,可见当年此门形制之宏大。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在《金陵游》一文记载:“出聚宝门,即城南门,其城墙上之层楼,虽不及北京正阳门之严整,但城墙规模之宏壮远胜之”[4]。可见,中华门城楼当时盛况。清嘉庆年间,城楼轰然倒塌,十余年无人问津。后江宁县筹款重建,形制有所缩小,但仍为三重檐歇山顶样式。据资料记载:江宁县所修城楼再次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太平之役,诸门饱经烽镝,谯楼多罹兵燹”[5]。光绪年间,对该城楼屡有修建:“光绪元年、三年,再修。”1937年12月12日,侵略南京的日军以山炮、飞机和坦克猛烈轰击中华门,城门上的城楼被毁。从此,中华门瓮城顶部平坦无垣,成了一个偌大的平台。此后至今,中华门城墙再未修复。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建中华路时改名中华门,现中华门城门上的题字是在1931年“双十”节前夕,由蒋中正所题。

1949年后,中华门瓮城为南京市政养护队与秦淮区人防使用。1979年3月,南京市革委会决定成立中华门管理所,完成瓮城内搬迁改造。1980年2月16日(即春节),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月,中华门正式划并至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

2 中华门瓮城的险情与隐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门瓮城几经修缮,外观基本恢复原貌,但由于城楼的缺失,城台部分一直处于裸露状态,长期遭受雨水侵蚀,渗漏、风化现象严重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此,笔者开展了认真调研,经过实地勘察可清晰地发现,中华门瓮城存在的险情和隐患如下:"砖石灰浆析出,墙面钙化明显。中华门共有27个藏兵洞,其内部顶面均密集垂挂类似钟乳石样的小石柱,两侧墙面凝结大面积乳白色灰浆。若任其发展,砖石内部结构势必变空,从而增加不稳定系数。#墙体鼓胀隆凸,部分开裂错位。瓮洞内部顶面存在不规则的拱凸,致使个别城砖突出墙面,恐有坠落危险。部分墙面因鼓胀较甚,出现裂缝、错位现象。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墙体坍塌,极不利于城墙的持久性保护。$饱受战火蹂躏,内部创伤不明。据史料记载,中华门自明代建成以来,频遭战火,城楼更是“三建三毁”,尤其是1937年12月中华门历经侵华日军长达3天的炮火轰击,城楼最终化为灰烬(图1)。如今,中华门表面仍有累累弹痕,而其内部遭受的破坏情况,不得而知。%墙面风化严重,砖石裂隙破损。由于风化严重的原因,曾发生过条石突然崩落的情况,侥幸未造成人员伤害,但从长久来看,势必对游客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图2)。

图2 中华门的现状(来源:作者自摄)

3 中华门城楼复建的意义

南京城墙本体维修历经30年,在2014年8月前已经完成了25 km的本体修缮。同时,南京城墙实现了统一管理和全面开放。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南京城墙的修缮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多次呼吁复建中华门城楼。鉴于中华门长期存在诸多险情和安全隐患,笔者认为目前启动中华门城楼复建工程,条件成熟,势在必行。复建城楼,恢复完整形制的中华门,至少有5个方面的意义。

3.1 保护意义

中华门(瓮城)失去城楼庇护后,顶面长期受雨水侵蚀,虽然也采取了防水保护措施,但效果不甚理想。随着雨水渗漏现象日趋严重,城砖腐蚀,开裂加剧,目前瓮城藏兵洞内已出现严重的水融灰浆钙化现象,既不利于文物可持续性保护,又给游客参观造成安全隐患。城楼保护工程完成后,犹如为中华门(瓮城)加上一个“防护罩”,撑起一把“保护伞”,可有效解决顶面渗水问题。

3.2 展示意义

城楼恢复后将再现明城墙风采,彰显南京古都风貌,使中华门成为南京最具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地标性建筑。同时,将进一步提升中华门及周边地区整体景观,与邻近的大报恩寺遗址、夫子庙、瞻园、胡家花园、老门东等历史遗存有机串联,相映生辉。此外,城楼的内部空间还可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南京城墙抗战遗存等各类展览,充分体现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3.3 传承意义

我国自秦汉以来,现存的古城、名寺等宏伟建筑,都是经历朝历代不断修缮、复建、重建而传承至今的。中华门上的门、砖、石、道、楼等,每处都记载着南京6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都是文脉的标志。复建城楼,可避免后人看到一个文脉断裂的城市。

3.4 导向意义

南京是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城市。中华门城楼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助于从中归纳出一套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符合申遗标准的修缮导则,从而对未来国内其他明清城墙的保护修缮工作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5 纪念意义

中华门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数千名中国军人在此浴血奋战,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6]。中华门城楼惜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因此,在抗战遗迹上修建中华门城楼,有助于后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体现“寇能覆之,我必兴之”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南京城墙中华门城楼的复建既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要求,在严谨的形制研究、周密的考古勘探、高度的文物复原基础上,希望启动复建,再显明城墙风采,再振我中华雄风!

[1]杨国庆.南京城墙[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5.

[2]范金民.南京明代通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3.

[3]礼部.洪武京城图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16.

[4]内藤湖南.金陵游[M]//金陵物语.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214.

[5]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5:176.

[6]朱明娥.杨国庆.南京城墙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76.

猜你喜欢

聚宝瓮城城楼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小火炬的梦想
古城楼复建工程结构设计
吴哥蹦必烈神庙遗址
甜甜的歌谣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我的生命属于你
长 江 水 长 江 浪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