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岳滋村的空间结构分析与改善策略探讨

2018-01-16李兆颖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村子村落用地

李兆颖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1 岳滋村简介

岳滋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垛庄镇,全村有202户,700余人口,现村中多为老人与孩童,以农业与小规模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并无旅游开发(图1)。村子位于9条山峪汇聚处,分布泉水近200处,有“百泉村”之称。村中建筑多为采用当地材料的山地民居形式,沿山谷呈狭长条状,有很明显的地理环境导向性。近年来,村子为寻求转型,开始了旅游业为主,多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

据记载岳滋村建于明朝,周围盛产多种中药材,定村名为药子,后沿革为岳滋。另有传说岳飞军队曾驻扎在此,故为岳子村。新中国成立前的岳滋村异常封闭,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为主。1965年左右村民开始开荒种树,奠定了现在的绿化风貌。1973年左右人口大迁移前往东北。2000年七星台景区成立,但因为果林种植矛盾,岳滋村没有并入。如今,村子里因青壮年外出打工,故老幼妇孺占了多数,这给已经滞后发展的村子带来了更大的打击。极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使村子成为很多城市自驾游爱好者的旅游地。但是由于缺少宣传其游客量并不乐观。总体来说,现在村子的发展与社会脱节,村庄的发展策略亟待改善。

图1 岳滋村地理区位图

2 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岳滋村202户村民的居住环境,包括沿2条进村主干路,2条村内主干道,2条村内次干道,15条村内支路分布的4条支线上的住宅、水系、农田、果树林、市政设施等。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记录下各种元素的分布情况,再对整体现状进行分析。

3 空间结构

3.1 各功能类用地范围

岳滋村的用地类型主要包括:村庄用地、农田用地、山林用地等。各部分用地呈环状分布在村庄周围,最外围是山林用地,其次是农田用地,中间是村庄用地。其中山林用地占比最大,农田占比最小,其比例分比为:山林63%,荒山17%,果树15%,农田5%(图2),占比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山地的农作物种植用地匮乏,侧面反映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果树。岳滋村的最大耕作半径为900 m,责任田分配时也尽量采取了就近分配的原则,避免了耕作路线的迂回。岳滋村的支柱产业是种植业,自给自足,果树种植广泛,村民靠售卖果实增收,但是经济的极度不发达与产业单一,与外界的输入输出都很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逐渐活跃,代谢通量加大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尽量取得代谢平衡,尽量控制资源输入量和废物排放量,在高水平的状态下继续维持良好的生态。

图2 各类用地范围

3.2 建筑与道路状况

村子地处深山内,村子有两条主要道路与外界联通,村内又有两条主要干道,一条从东北延伸到西南贯穿整个村子;另一条垂直于第一条,相交于村子的中心位置(图3)。其他村内道路蜿蜒无明显规划规律,是沿建筑后期生长出来的小路。由于村内有很多水系,村内桥的数量很多,主要分布于村内主干道一侧,起到排水泄洪作用。

建筑主要是围合的合院,平面形状多呈矩形,建筑肌理和谐。建筑主要沿道路分布,呈分支状,非常像人类的神经末梢细胞,最大程度地与资源相接触。建筑年代多数为现代,很多建筑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翻新加建的,此统计按照最近一次的新建时间为标准。1980年以前的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子的中心以及西南区域,1980—2000年间的建筑主要在村子中心及北区,2000年至今的分布比较分散(图4)。

图3 路网交通

图4 建筑按年代分布

3.3 市政设施分布状况

岳滋村的各种基础条件设施匮乏,在村子中心位置有3家小卖部,负责整个村子的生活用品供应,从村子的5个最远点到商店的直线距离按顺时排序分别是280 m,500 m,400 m,320 m,600 m。如果想要购买蔬菜等其他生活用品只能去离村子4.2 km的官营村5天一开的集市上赶集,或者去距离村子15.9 km的垛庄镇购买。村子里共有5个垃圾箱指定点,村民每天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点垃圾车内,大约2周回收1次,夏天的回收日期缩短。村子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只是基础的幼儿园与卫生室。小学生们需要每天去往4.2 km外的官营小学上学,村中有专门的面包车司机接送。如果生重病只能去离村子46.4 km的章丘市人民医院救治,村子未通公交车,这对于没有交通工具的家庭来说,外出及其不方便。电力设施主要是从镇上输送来的高压电在村内变电箱转换后,通过坐落在村子各处的电线杆输送到各个家庭,村民常会受到雷雨天停电的困扰。另外村子里有编筐艺人和木工,但是现在也已不再从事编筐,大木工也大多数进城从事装修工作,目前村子里还存在一个豆腐坊,泉水豆腐成为当地特色美食。

3.4 村内结构空间利用

由于建筑分布比较散落,形成了很多其他空间,村民们作为生活上其他用处。山地崎岖,缺少平地晾晒粮食,因此建筑屋顶多为平顶,收获的粮食在屋顶晾晒(图5(a))。为满足需求,每家都有一些田地用来种植日常用蔬菜,形成了家家有菜园的现状(图5(b))。村里的主要水系成了排水的主要渠道。村子的主要集会场所有3处:村民委员会、一村民家中集体做礼拜、一处空地跳广场舞。街边的空地上有很多柴堆,堆放庄稼秸秆和树木的枝干,村民们用来生火做饭。整个村子的商业场所是位于村子中心的两处商店,担负着整个村子的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给(图5(c))。部分村民家养殖家畜,主要为山羊和猪,或自用,或售卖。岳滋村的水系主要是天然泉水和溪流,村子内部有近200处泉眼,分布在村子各处,村民的生活用水几乎全部来自泉水,主要分为灌溉泉井、饮用泉井、流动泉井和小型泉池(图5(d))。山峪中的梯田的灌溉主要通过浅井形成点状灌溉网络,灌溉泉井分布在农田周围,井口较破旧;饮用泉井分布在村内主要干道处,井口用水泥抹灰,有井盖遮挡灰尘落叶,还有一部分饮用水通过人工修建的蓄水池收集泉水和雨水,再经过管道接入居民家中;流动泉井是山上泉水留下汇聚起来的小型泉井,随季节雨量因素变化;小型泉池是体量最小的,有的只有一洼水,易干涸。

图5 空间结构

整体看来,岳滋村的空间特征是各种类型空间混杂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区,呈混沌状态,另一个特征是复合和错时利用导致的功能重叠。比如道路是通行空间,同时也是祭祀空间、交易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尚未受到现代规划思想干预的乡村总是选择“合并”作为空间利用的一种手段,这虽然导致了看似杂乱无章的秩序,但也因为合并而创造了高效利用空间的可能性,很巧妙地适应了乡村的小微社区和小微尺度。

4 建筑单体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

4.1 材料

岳滋村多数院落明显呈现出随年代而不断生长更新的特点,各个房屋建造年代不同,风格和构造上的差异明显。这些差异明显的民居高度混合,材料也是新旧混杂,在一座建筑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建造时间的前后。旧的房子多用土坯砖墙、草顶、石墙,就地取材,非常符合地域传统建筑的美学标准,反映了手工时代的技术痕迹(图6)。新的建筑多用红砖、水泥砖,瓷砖等作为外立面材质,建筑立面材质种类较多,与整体风格产生了冲突。这样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混杂,破坏了当地传统风貌。

4.2 建筑布局

无论材料的新旧,卫星图显示的平面却采用惊人相似的布局,构成协调的建筑肌理。让村落保持肌理几百年一致的遗传密码在于文化层面,是社会伦理秩序、以村规民约形式存在的“建筑法规”、气候和地形利用的共识和关于风水环境的集体意志。岳滋村的民宅在院落布局上总体分为“回”字形四合院,“凹”字形三合院,以及“L”形院落,围墙补齐形成矩形院[1]。一般正屋为较为规整的坡屋顶与平顶建筑,偏房则多不规整、小而简易。大部分院落布局不规则,因地形和建造年代不同而有差异。再加上适应地形逐泉而局的灵活性,共同造就了岳滋村和谐的建筑肌理与浓厚的乡土味道。

建筑与水系、道路、桥的关系也极具特色。整个村子有桥几十座,桥与路交相排布,共同连成整个村子的交通体系。水系遍布村落中,使整个村子的建筑形式有南方徽州民居坐落于水上的特色,在厚重之中产生了轻盈之感。

整体来说,岳滋村的建筑布局,空间利用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山区特色,有机的顺应自然地理环境,这也是传统聚落的发展的其中一个脉络。由于特殊的泉水资源,村落中的建筑与道路和水系的关系又有明显的南方特色,这样岳滋村便更加具有特殊性。

5 发展建议

传统村落不同于古村落,它是现在时的,而古村落是过去时的。所以村子风貌不可能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丰富的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过[2]。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也要采取更为灵活开放的态度。在保护物质遗产的同时,要充分尊重村子的非物质类遗产,使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再构成矛盾。这不仅需要国家的重视、法规的约束,更需要当地村民拥有文化自信。从上述宏观角度来看,岳滋村的产业调整势在必行,同时村庄的规划设计上也需改善。

(1)发展旅游业。这是很多传统村落都会首选的一条出路。岳滋村的特色在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因此合理利用特色的地理位置,开发以登山为主题的活动,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产业,利用山泉水,开发一些以泉水为卖点的食品。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生态破坏。积极推广建设生态村,这些问题涉及将现有村庄改造成生态村,估算成本,建立系统,帮助村民将城市居民融入社区,并建立用于半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的系统[3]。可以发展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利用山地的坡度,在向阳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植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物进行处理产生沼气,减少每家每户秸秆燃烧,清洁乡村。

(3)村子民居的建设要以保护当地原有风貌为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改建房屋,利用当地材料,让本地的建筑更加有地域性。

(4)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承办一些特色活动,打造知名度。

通过对岳滋村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生长状态的乡村具备4个基本属性:混杂复合、渐进更新、三生一体(生产、生态、生活)、闲慢生活。这些特征构成了所谓的“乡村行”。保持、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的乡村性,并提升其物质和文化品质,在维护地域性的前提下,构建与当前及未来乡村发展和村民人居环境升级相适应的空间技术模式。

[1]赵继龙,闫瑞红,韩赟聪.岳滋村泉水景观的可持续更新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11):18-20.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J].传统村落,2013(1):7-11.

[3]TAKEUCHI K,NAMIKI Y,TANAKA H.Designing eco-villages for revitalizing Japanese rural area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10):177-197.

猜你喜欢

村子村落用地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