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金先生和我的翻译梦

2018-01-15袁敏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4期
关键词:木木翻译者蔷薇

名家简介

袁敏,《江南》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白天鹅》,中篇小说集《天上飘来一朵云》《深深的大草甸》,短篇小说系列《九十九个女人的故事》,另有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一百余万字。

我第一次知道巴金先生,不是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记住“巴金”这个名字,是因为一本叫《木木》的小书。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有一天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木木》。泛黄的封面上,“(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

那时候,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外国文学,也不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些著名作家。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那一次的阅读体验,对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可爱的狗木木在被举到河面上的临死前一刻,还无比信任地注视着自己的主人,“不但没有畏惧,还轻轻地摇着尾巴”。我哭湿了好幾条手绢,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没有他平实浅显却又优美流畅的文字翻译,一个根本不懂俄文的中国小女孩,根本不可能认识屠格涅夫,也不会读到让人洒了一大包眼泪的《木木》。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我期待能像巴金先生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当时这一梦想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1966年,杭州市外国语学校来招生,学校推荐了我。我自以为已经踏进成为翻译家的大门,没想到,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离家报到前,我在心里和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杭州第十一中学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但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有一天,我们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看到满屋子图书,大家都像疯了一样!但告密者带着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偷书行动最终失败。我在裤腰里藏了一本薄薄的《金蔷薇》,侥幸躲过查收抄没。这本《金蔷薇》,让我从此痴迷文学。

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杭州织锦厂当挡车工,每天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带我走进了文学,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下一篇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想的人的。不久以后,我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是浙江省《东海》杂志的编辑,我写的一篇散文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她将初稿给巴金先生看了。当时巴金先生正好在杭州休养,没想到,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木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

那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一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现在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在心里扎根。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潘光贤摘自《文汇报》2018年10月31日)

猜你喜欢

木木翻译者蔷薇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蔷薇满架,好眠一夏
壮壮的画
小狐狸过周末
小青虫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花开恣意是蔷薇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