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8-01-15陈晓玲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开课李老师心灵

陈晓玲

细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做最好的老师》,前辈的观点如星闪耀,拨云弄雾般敞亮心头,我禁不住感慨:书如光,照彻心扉!

确实,这不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却是一个缺少大师思考的时代。

我常常在教育类书籍面前不知所措,缘于那层出不穷的教学术语,深沉的理论框架,无可名状的模式体系……读这类大师的著作,总汗颜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盲点误区,惊悚于自己教学的误人子弟甚于谋财害命,直读到自卑不已汗如雨下,真可谓步步惊心,字字胆战。

细忖之,又不得要领,想付之于实践,则如空中楼阁,美则美矣,却不踏实如同没了倚仗。所以当理论成了“高大上”的伪科学,“构筑”“建立”成了唬人的把戏,“做最好的老师”——这五个大字,反倒成了清流一股,它直白,坦诚,朴实不做作,这不也正是每个老师毕生的追求吗?

于是,遵守本心,循着李老师的路,曾经的“山重水复”,渐变成如今的“柳暗花明”,欣喜豁朗的当下,请容我再吟诗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也是我灌输给学生的基本思想,却远没有李老师送给每一届新生的礼物—“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具体可感。

李老师拒绝空洞说教,育人如此,著书亦如此。他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来阐释这句话的深厚,让每一个他面授的新生和他著作背后阅读的我们都豁然开朗,感同身受。原来,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如此简单,往往只是“举手之劳”:在教室,你主动帮助邻桌的同学捡拾掉在地上的橡皮,同学就会因为你的随和热心而感到暖意;在家里,你不经意间给正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的母亲递上一杯水,她会在嗔怪你瞎转时,更因为你的关爱而笑入眉间;在站台,你耐心答复一个老婆婆的问询并引导她坐上她要乘坐的公交大巴,老人忙不迭的感谢就是因为你而感到幸福的外在表现……

李老师的这份礼物,“既是一种崇高伟大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而这又不仅仅是份厚礼,也是李老师经营班集体的大智慧。试想,当每个学生都成为“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那整个集体将呈现出怎样一幅 和谐美好的景象,大家同命运,共荣辱,同呼吸,共追求,如蚁球过火般碾压各种困难,怎么会不绽放最强盛的生命之花?

而这样的礼物,李老师凭什么能一届届地给下去?凭什么,凭李老师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啊。黄金涛说“有幸”分在李老师的班;杨嵩说“我不想离开你,而希望一直跟你到高中毕业”;万同说“班级的爱就是祖国的爱”……为师如此,夫复何求?

师者,固然传道授业解惑,而孩子并非简单的一个容器,故而他们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恰恰相反,那里情感肥沃又脆弱,对知识道德的需求强烈又掩饰,尤其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渴望被认同和理解,此时,老师就要做真诚的引路人,唯有以心易心,才会一路上再磕磕碰碰,也削弱不了学生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的宽慰和幸福。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这里我就要把一直以来的矛盾点抛出:公开课到底如何上?是教学完整、重点突出、三段四环、精确到秒的完美无瑕的表演课,还是不刻意注重环节、随生认知、燃烧思想、任意驰骋的个性课?不曾想,大名鼎鼎的李老师竟然也无从决断,他以一节《拿来主义》的公开课作为案例,深度剖析自己上课时努力寻求“保守”和“改革”之间平衡的心路历程。

名家如此,吾辈更是手足无措。既无解,且放它几年,看它如何。

话说公开课的特质捆缚了李老师放飞学生思想的一贯做法,但看常态课,深得我心。语文不似数理化,数理化总能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可以单凭一个个概念和公理来探知知识的内核,语文不可以!因为前面说过,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只只容器,而是每个装有一片阔大无边又激情澎湃的心海的少年才俊。他们有话说,有情抒,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要渲染,语文课再不给他们以展示个性的机会,请问,还有什么课能这么理所应当?

所以,李老师大声疾呼“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首先我们老师要打破自身的枷锁,敢于、舍得、愿意给出时间来等待,等待久被囚禁的鸟儿舒展四体,等待他们适应不再被硬塞进各种思维容器的命运,等待他们个性的嫩芽钻出泥泞……然后,就是复苏后的繁茂景象。接着,我们负责点燃那思维的灯芯,让四溅的火花渐成燎原之势,“我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是的,李老师的坚信也是我的坚信。我愿意在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不让每个学生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从《未来日报》想到《书未央》

毋庸置疑,李老师是个特别有想法,且一有想法就马上付诸行动的实践派,《未来日报》的产生就是有力的佐证之一。

而这样的闪光点竟然在我自己身上找到了一点印痕,虽然不能相提并论。是这样,上学期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我也着手办了份班刊,名为《书未央》,刊名寓意是希望同学们永远在读书的路上,没有终点。具体操作,现在想来是远没有李老师的成熟科学,所谓的“不成熟不科学”,一是形式上,他的是手抄报,我的是打印报,套用小报模板,可能整齐些,但无形中少了好多功效,诸如学生没有了亲自书写的庄严认真劲儿;二是内容上,他通过各栏目的设置使内容丰富多样趣味横生,我的几乎是命题作文,所以局限性可见一斑,“一来训练量不够”“二来命题作文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李老师一针见血,好像就是说给我听的。我认真反思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想通过统一命题来减轻自己的审核负担,另一方面便是没有充分信任学生,过分包办……

差距很大,赘述无益。幸而遇见了李老师,遇见了这位“做最好的老师”已得的人,感谢他毫无保留的介绍,感谢他条分缕析的分析,感谢李镇西,我因为你的点撥而感到幸福!

最后,借李先生得意门生的话表敬束文: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相通!

猜你喜欢

公开课李老师心灵
该得奖的李老师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舍不得您,李老师
第一次公开课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唤醒心灵
李老师的心事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