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首都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2018-01-15杜文玉

人民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社会治安长安城唐代

杜文玉

【摘要】有唐一代,在社会治安的管理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长安是唐朝最大的都市,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很大,其举措最能反映唐朝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唐代 长安城 社会治安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识码】A

长安城内人员复杂,维护治安难度较大

长安城内的人员构成十分复杂,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同样也比较复杂,其程度大大地超过了唐朝其他城市。

官僚贵族子弟及其奴仆是最难整治的群体。比如鄎国公主的儿子薛谂及其党徒李谈、崔洽、石如山等,公然抢夺他人财物,动辄杀人。唐代宗时的宰相元载,其诸子游手好闲,聚敛钱财,争蓄妓妾,收罗了一大帮轻浮闲散人员,为非作歹,被京师之人称为“牟贼”。类似这样的情况,在长安大量存在。韦应物《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这些贵族子弟横行长安,胡作非为,因为其家族背景而地方官不敢逮捕。他们还私藏兵器,乘夜杀人报仇,这一点在唐人张籍诗中有所描写,所谓“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娼楼醉。”此类人员追逐时尚,斗鸡、炫富、掠财、宿娼、寻仇,往往结伴滋事。其中不少人因父祖余蔭,还有卫官身份,因此他们是相关部门最为头痛、最难整治的一个群体。

胡族商人与外国使者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人群。一般来说,这两类人员还是比较守法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安史之乱后,由于回纥曾出兵协助唐军平叛,自恃有功,在长安横行霸道,甚至公然杀人。据《资治通鉴》卷225记载,“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他们“殖赀产,开第舍、市肆,美利皆归之,日纵贪横,吏不敢问。或衣华服,诱取妻妾”。至于胡族商人由于资本雄厚,不少禁军将领向其借贷以贿赂宦官,求取节帅之职。遂使得他们又与军队势力结合在一起,更加有恃无恐。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回纥使者“掠人子女,所司禁之,殴击所司”。甚至出动300骑兵,进犯金光、朱雀等门,迫使宫门紧闭。回纥使者甚至公然抢夺长安县令邵说所骑之马,邵说既不敢以法惩处,也不敢与其理论。

自唐朝中期以来,宦官专权局面越来越严重,他们不仅与南衙朝官争夺权利,而且也危害到长安的社会治安。比如唐德宗时期出现的宫市,执行的宦官不付钱或者以极少费用强取货物的现象比比皆是,引起百姓的不满。唐朝宫中置有雕、鹘、鹞、鹰、狗等五坊,以宦官为五坊使,其下有许人役,统称为五坊小儿。五坊小儿依仗宦官权势,胡作非为,甚至张网于坊市,声称捕鸟雀饲养鹰鹞,不给钱财,不许居民出入;或张网于井口,使人不能汲水;民众稍有不满,即遭痛击。他们还饱醉于酒肆,不仅不付钱,还留下活蛇一篓,让店主喂养,店主为了消灾,只好多给钱财,请其将蛇带走。至于五坊小儿在郊区践踏庄稼、欺压农民的事更是层出不穷。唐后期的神策军是中央政府唯一依靠的军事力量,由宦官统率,待遇优厚,故骄纵异常。其将士横行街市,欺压百姓,甚至借钱不还,地方官不敢过问,也激起了极大的民愤。

社会闲杂人员,即所谓长安恶少,也是影响长安城治安的主要人群。又称“京师奸豪”“盗贼”“街肆恶少”“豪猾”“豪侠”“宿奸”“恶少年”等。此类人员成分复杂,有的属于黑社会团伙,有的依附于权贵子弟,依仗其权势为非作歹,有的为没落的世家子弟,有的是城市贫民,有的则是具有一定武艺的所谓任侠之士。这类人员数量极多,有的史籍记载说有8万多人。他们欺压平民,斗鸡走狗,拈花惹草,酗酒斗拳,屠狗杀牛,甚至滋事杀人,是长安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流动人员,如进城务工的农民,流浪的艺人,退伍或退职的军人及其家属,乞丐群体,职业化的妓女,从事服务业的各类人员,辞退的胥吏、杂任、杂职掌等人员,进京上访告状的外地人员等。这些人当生活无着落时,也会危害坊市,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唐朝负责社会治安的机构较多,但职能各异,分工不同

唐长安城负责治安的机构主要包括京兆府、长安县与万年县、左右金吾卫、御史台等,部门虽多,但职能各异,分工不同。其中京兆府为长安最高行政机构,以尹、少尹为正副长官,负责整个京畿地区行政管理与社会治安。由于京师人员构成复杂——王孙公主、权贵豪强、宦官禁军、恶少宿奸,所谓“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所以自古以来号为难治。长安与万年县均为京县,县署就设在城内,两县以朱雀大街为界,东为万年,西为长安所管,分别负责各自管区的行政与治安事务,《唐六典》卷30在记载京县令的职责时说,“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具体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是县尉,京县设置6名,史书往往将其称之为捕盗吏。

左右金吾卫置有大将军、将军等职,《旧唐书·职官志》述其职能是:“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具体执行巡警任务的是其下属的中郎将府,《唐六典》卷25说:“中郎将掌领府属,以督京城内左、右六街昼夜巡警之事。”后又专门设置了左、右街使之职,仍隶属于金吾卫,或以金吾将军充任,或以他官充任,掌“分察六街徼巡”。唐长安实行坊市制度,全城共划分为109个坊、两个市,坊市四围皆有墙,四面开门,暮闭而晨启。唐初坊门关闭时,由骑卒沿街传呼,后改为日暮击鼓800而门闭,五更二点时击鼓3000而坊门开启。在左、右六街皆置有鼓,鼓声先从皇城开始,六街之鼓依次而击,达到规定的次数后停止。唐朝在长安的坊角、城门设置了武候铺,各辖有数量不等的军士,分别是大城门百人,小城门20人,大铺30人,小铺5人。夜间实行宵禁时,街使率领骑士沿街巡行,并且有武士暗探分布各处。一旦发生治安事件,则由武候铺负责抓捕,大事则由街使负责上奏。

御史台本来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由于御史台承担着受理天下冤状与案覆囚犯的任务,因此难免要与赴京上访民众打交道。此外,其还负有分知京师左、右巡的任务,即把京城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由左巡使巡察城内,右巡使巡察城外,每月交换一次,任务是查处各自巡区内的不法之事。月底则巡视大理寺、刑部、东西徒坊、金吾狱、县狱等部门。左、右巡使由殿中侍御史充任,后来由于事务繁忙,于是也选择一些京畿县尉充任。关于左、右巡使的具体任务,《唐六典》卷13有详细的记载:“左降、流移停匿不去,及妖讹、宿宵、蒲博、盗窃、狱讼冤滥、诸州纲典贸易隐盗、赋敛不如法式,诸此之类,咸举按而奏之。若不能纠察及故纵、蔽匿者,则量其轻重而坐所由御史。”如果不能尽职,则要追究担任巡使的御史责任。endprint

左、右街使与左、右巡使是有分工的,前者主要负责街衢,后者负责坊内。在长安的东、西市也置铺,驻有军士负责维持治安,至于交易事务则由市署负责。此外,在坊内发生的一般治安事务或纠纷,情节较輕的,由坊正负责调节处理,不一定惊动府县官员。坊正掌管坊门管钥,负有督察奸非的责任。

唐朝采取多种举措维护长安的治安

有唐一代维护长安社会治安的难度很大,其中最难整治是上面所说的前三类人员,因为他们都具有很深的社会背景,有着强大的保护伞,仅仅依靠相关部门是不行的,往往需要皇帝下决心整治。比如上面提到的鄎国公主之子薛谂及其同党,由于鄎国公主是唐睿宗之女,唐玄宗之妹,其杀人后煮而食之,罪恶极大。玄宗不得已,下令将其同党决杀于京兆府门,薛谂因为是皇亲,先判流放,后又赐死。对于宦官与禁军的扰民行为,虽有一些强硬的官员予以打击,但由于皇帝的偏袒,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唐顺宗即位后,宣布罢去宫市,这一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至于五坊小儿,经过宪宗、穆宗的整治,罢免了五坊户、减少五坊小儿数量,并限制其出宫,甚至处死违法的五坊使,也使这一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关于回纥使者横行狂暴的问题,由于皇帝一味姑息,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公元840年,黠戛斯击溃了回鹘(回纥),随着其势力的衰落,这一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总之,对于作为国都的长安来说,由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比较复杂,仅靠地方官府和一些相关部门是无法彻底整顿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高层的整治决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关制度的健全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关于长安的坊市及其宵禁制度前面已有所论及,坊市门关闭后,有擅自翻越门墙者,按照唐律的规定要给以杖七十的处罚。如果不按时开闭坊市之门,则以越墙之罪论处。在坊内实行5家联保制度,相互监督,“以搜奸慝”。城内士庶之家不许藏匿器械。夜晚负责巡警的军士皆持有兵器,凡宵禁开始后仍然行走的人员,皆视为犯夜,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特殊情况可以例外,比如上元节可以允许狂欢三夜,还有就是奔丧或寻医求药,紧急公务和追捕人犯等,均不受禁夜制度的约束。

对于长安城中黑社会性质的闲杂人员,唐朝政府大体上采取两种措施加以整治和消解。一种是针对其中的犯罪分子,采用镇压的手段。史籍中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京兆尹,如杜中立、薛元赏、窦潏、刘栖楚、杨虞卿、柳公绰等,他们采取的手段大都是“棰杀”“杖杀”,目的就在于震慑这些恶少,所谓“辄杀尤者以怖其余”,即诛杀首恶,以儆效尤。但也有一次杀数千、数百人的情况,如黄巢进攻长安时,京中闲人恶少乘机剽掠坊市,将军高仁厚关闭坊门,一次诛杀了数千人。这是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特殊行动,并非通常做法。《唐律疏议》卷27规定:“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故杀伤一等;因失财物者,坐赃论。其误惊杀伤人者,从过失法。”说明制定于唐前期的这部唐律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唐后期颁布了不少编敕,其具有优先于唐律的法律意义,就是针对变化了的社会情况而制定的。

另一种措施就是采取将这些社会闲杂人员收编入军的办法加以化解。这样做既解决了此类人员的生活之虞,也满足了有人想建功立业的愿望,在神策军中此类人员尤多。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郭子仪部将王甫“聚京城恶少齐击街鼓于朱雀街”,吐蕃人不知唐军虚实,仓皇退出长安。这些人后来都被收编入军中。不过在唐代挂名军籍的人不少,到了宋代遂大规模地收编入军了。

唐初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到武则天时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逃户问题,其中不少农民流落入城市,流入京城的更多,构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对于逃户最初是严厉查禁,但却屡禁不绝,于是改为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尤其两税法实施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允许流入城市的农民落户,有利于其在当地从业。故调整政策、改革制度,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大良策。

在长安城中也有群体性事件发生。德宗时宰相卢杞大幅增加商人税赋,“长安为之罢市”,万余百姓拦截卢杞于道路。韩皋任京兆尹时,京畿大旱,百姓无粮,韩皋不敢据实上奏,“百姓遮道投状”,导致其被罢官。凡此类事件唐朝均采取了疏导的方式,而未采用强硬的手段予以镇压。对于进京告状者,唐朝有投匦制度受纳,并且命京兆府查清其住址,以便随时问讯。唐朝之所以规定左、右巡使每月定期巡视大理寺、刑部、东西徒坊、金吾狱、县狱等监狱,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冤情,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唐朝在城市社会治安方面的这些举措并非十全十美,尽管如此,其历史借鉴意义还是十分明显的,值得认真的总结与汲取。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岳纯之点校:《唐律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宋扬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治安长安城唐代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谈唐代长安城建美学对西安城中村改造设计手法的启发
试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试论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对策
大圣归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关于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治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