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唐代长安城建美学对西安城中村改造设计手法的启发

2018-09-24王隆吉

神州·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长安城唐代美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和西安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西安城中村改造建设中历史文化传承存在断层和形式上缺乏美感的问题,并试图从唐代长安城的文化底蕴与形式美感中获得启发。本文将通过历史文脉分析唐长安城与西安城中村改造的关联,从唐代长安城美学中的色彩运用、构图形式、肌理表现几个方面围绕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代;长安城;城中村改造;美学

当今时代,作为大唐文化核心、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肩负着继承丝路文化的重任。随著城市现代化的推进,西安在城市格局规划上面临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机械的推翻抹平,建设千篇一律的安置房、商业街、写字楼等设施,表面满足城市功能,实则磨灭了城市蕴藏千年的视觉印记。改造城中村在设计手法上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中的美学元素,结合当今时代美学理念,并符合当下城市人口生活方式,才能营造出有归属感、文化认同感的城市空间,在延续历史文脉的条件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一、唐代长安城建与西安城中村改造的联系与现状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延续上千年,曾有二十一个政权和王朝在此建都,其中唐代最为鼎盛也最具代表性。长安城被称为国际化大都市绝不为过,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1]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长安吸引了大批国外使节和朝拜者,足以说明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受到皇城皇宫位置的影响,等级观念、生活习惯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力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其色彩呈现,城建格局,和材料运用都有独到之处。人类历史时间包括时序、纪事和变迁三层涵义:“时序表明了人类历史活动先后顺序的区别,纪事标志了人类历史活动具体内容的记忆,变迁则反映人类历史活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2]随着千年政权更替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安城基本保留了唐代长安城街道方直的特点,城市格局中的部分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东西市”、“永兴坊”等地名得以保留,建筑以苏联式建筑,包豪斯建筑,仿古建筑结合拼凑而成,文化内涵和形式美感大大减弱。

城中村是西安城市发展中复杂因素造就的特殊聚落形态,部分从名称中便反映其历史渊源,例如“鱼化寨”指的是进京赶考举子路过此地取鲤鱼跃龙门之意向;“罗家寨村”相传是古代代罗姓将军屯兵于此。《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称:“为了推进和规范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城市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3]举例来说“郝家村”改造为安置房“郝家城市花园”,再如“八里村”的改造,在2015年西洽会上签约的西八里综合改造项目将八里村规划为西安最大的现代城市综合体。现今城中村改造设计手法的大体思路为“旧城换新城”的暴力改造,实为短期内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单一区块功能性规划,缺少表现历史文化内涵的视觉美感支撑。与历史记载与文化底蕴相呼应,以唐代长安城的视觉元素为基础,所改造区域必然有视觉美学上的符号可提取运用,在改造的设计中大有可为。

二、唐代长安城建美学的表现形式

中国建筑色彩在最开始带有着自然功能的属性,唐代以前的建筑主要表现为材料本色。在“礼部”管理和规划下的唐长安城用色等级森严。黄色只有皇家可以使用,王府贵族和大臣使用红、青、蓝为等颜色,而平民只能用黑、白、灰来装点自己的居所。从政治角度来讲此用色体现了皇权阶级的思想;从美学角度来讲,总观长安城的色彩构成,小比例皇宫的黄红等高饱和高明度颜色,配以一定比例贵族使用的低饱和度的中性色,大部分平民居所呈现的无色系形成大量留白。从色彩的黑白灰构成,色相构成,以及其比例结构的分布均形成色彩的节奏美感,与美术作品的色彩构成理论不谋而合。

长安城建形式贯彻“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其构图形式在古籍中如此描述:“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边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十三坊,象一年有润。……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十,南北九坊,则取《周礼王城九逵》之制。”[4]十一条南北大街、十四条东西大街纵横交错,构成了两市一百零八坊的里坊制基本格局,城市呈左右轴对称形式街道宽而直。长安城里坊制构成以功能性为出发点,放在今日亦符合美学理论下的平面构成理论中的对称形式,对齐形式,板块组合的节奏感。荷兰“风格派”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代表作品《红、黄、蓝构图》使用垂直线条和大小方块组成的作品与长安城建格局不无异曲同工之妙。

一座城市建筑材料如何选择和运用形成了它的独特肌理。二战后美国高速发展,在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设计手法的影响下纽约市形成了高低错落的高反光玻璃幕墙“BOX”的城市肌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罗马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并存,以砖材和石材为主,形成粗糙厚重的城市肌理。唐代建筑材料,运用了砖瓦、泥土、石材、琉璃、石灰、竹木、铜铁以及油漆和矿物颜料等,唐代工匠运用这些材料的手法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刘敦桢在著作中写道:“唐朝的建筑艺术,在南北朝成就的基础上,使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5]唐长安城肌理在当时技术的支撑下,基础材料、建筑材料、饰面涂料、雕刻纹样协调组合,细腻与粗糙共生,简约与繁琐并存,在艺术美学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三、对西安城中村改造设计手法的启发

西安城中村改造在满足城市功能,符合现代生活的前提下,在设计手法上借鉴唐代长安城的美学表现手段未尝不是一种思路,这种思路并非机械的以仿古建筑的形式再现所谓“大唐盛世”,而是汲取其城市营造的智慧。

在色彩运用上可借鉴其色彩构成形式,在城中村改造区域核心功能建筑例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使用以三原色为主的高明度饱和度的色彩,其中朱红色的使用会凸显唐文化的继承;在附属功能建筑例如商铺、功能型设施等空间中使用中性色彩,作为色彩节奏中的调和剂;空间关系中占大部分的居民楼使用黑白灰等无色系形成大面积的留白。以此形成功能布局中颜色的跳跃和节奏感。

在区域格局规划上不应仅满足短期利益,应高瞻远瞩,造福后代。道路宜方正对称,在居民生活中交通便捷程度和安全指数得以提升,城市构图美感得以体现;在功能分区上符合平面构成关系,借鉴唐代长安城里坊制的优点,各个主次功能节点以科学的分隔形式进行布局,以此兼顾功能性,形式美感以及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建筑是时间在城市空间中的投影,因此城市并不是人们表面感知的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存在,城市建筑的肌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化。现阶段西安城中村改造的产物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体现城市特色的手法较为单一,即现代建筑和仿古造型结合,而这种肌理表现想必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西安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不妨汲取唐长安城的智慧,多加入自然材料的运用,使其在岁月的打磨中越来越有韵味,千百年后成为值得保存和研究的“古建筑”,并且深入学习唐代建筑的营造方式,打造西安独有的唐文化氛围。

总结:

西安城中村区域在更新设计中需要相关部门切忌追求GDP的增长,要尊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文化,眼光长远。在此基础上要求设计师深刻研读古籍文献,深入实地调查,通过横向比较汲取其他城市相关经验,并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和情况,发散思维,恰到好处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西安城中村改造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

参考文献:

[1]王维.唐.《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2]龙先琼.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J].齐鲁学刊,2011(1).

[3]《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

[4]宋敏求.长安志:卷7[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159.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59.

作者简介:王隆吉(1993.3-),男,汉族,籍贯:江苏徐州人,西安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系,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猜你喜欢

长安城唐代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纯白美学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
桃核上的长安城
“妆”饰美学
长安城里,一群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