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风物清嘉 处处结缘中医药

2018-01-15嵇元江苏省作家协会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1期
关键词:阿爹神仙苏州

文嵇元 江苏省作家协会

苏州地处太湖下游,沿湖一带或连或断分布着数以百计的点点青山,最高的海拔不过300来米,小的才数十米,经过千百年来的植树栽花种茶,景色秀丽,是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国家级风景区。

苏州怪石

青山绿水药飘香

苏州城往西到太湖约数百平方公里内的每座山陵,都植被丰茂,四季花果,山麓、山坞中时有村落或古镇,仿佛桃花源,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人前去旅游度假。山上、溪边、林中,长满各种奇花异草,其中许多是产于江南的药材,品种繁多,资源丰富,以“四小药材”(小草药、小花果、小动物和虫、小矿物)著称于世,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将近千种。1987年苏州市第三次地产药材资源大普查,发现中草药尚有400多种,这些太湖流域有代表性的药材资源,非常珍贵。

何首乌、鱼腥草、佛耳草、挂金灯、卷柏、车前草、络石藤、侧柏叶、女贞子等,都是山里常见的植物,也是临床常用的中草药。至今苏州中医医院等中医机构,还会将这里的青山绿水当课堂,带着青年药师、药工去采药、识药;也有些爱好中草药的市民,结伴去太湖边的山里,半是游山玩水,半是采药、识药。

苏州的农民,细分有果农、花农、粮农、棉农、菜农、蚕农、渔民等,他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勤劳栽培各种作物,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相应的,这些作物中许多也成了中药资源。

细雨茸茸湿楝花,

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这是元末明初“吴中四杰”诗人之一的杨基在苏州城西的天平山看到的景色,可见苏州太湖一带果农早在600多年前就广泛种植枇杷了。苏州的枇杷,现在主产于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湖中的洞庭西山岛,这两地水土独特,所结的枇杷果,味道特别鲜甜爽口,仅西山岛上枇杷种植面积就近6000亩。枇杷叶是一味止咳化痰的良药,苏州过去用枇杷叶熬枇杷膏,入口不苦,服用方便,疗效又佳,是有特色的中成药。枇杷花为一种民间治咳嗽的草药,果农也常会向游客出售。洞庭东、西山的果农,还种植橘子,满山橘子红了固然景色美丽,其实橘皮经过炮制就是理气、健脾、化痰的中药陈皮,是“吴门医派”常用的一味药。这里还种有石榴、银杏,也都是传统中药。

苏州城的东、南、北等区域,主要种植水稻和养蚕,糯稻根、桑叶、桑枝、桑椹可称是地产的大宗中药。东乡一带地势低洼,湖荡众多,还种植“水八仙(鲜)”,即芡实、荷、慈菇、荸荠、茭白、莼菜、菱、水芹等8种水生植物。前4种都是中药,芡实在苏州是家常点心和宴会甜品,也是一味中药。苏州还大量栽种荷,荷叶、藕节、莲子、莲须等也是中药。此外,苏州人也会种植一些药草,如薄荷、藿香、佩兰、鸡冠花等。

如果看到苏州人在房前屋后的地上或在小盆里,种上一丛两丛薄荷,请不要奇怪,那是自己种了泡茶用的,说不定夏天到苏州人家去作客,进门时汗水涔涔的,这时主人端上一碗绿豆汤,里面还有蜜枣、冬瓜糖、糖莲心、糯米饭等,这些东西备齐在碗里,最后加上清澈的冰凉开水。尝一口,哎呀,水中还有一丝清凉的薄荷香,通过舌尖凉到心里——原来绿豆汤的“汤”,是用新鲜的薄荷叶泡的,这绿豆汤有解暑祛湿的作用呢。苏州主人真诚待客的心意,全在这些细节里。

鱼腥草

市民在“轧神仙”时买盆栽中草药。

桑椹

青山点点医为神

苏州太湖边众多山岭,大多是景区,山上或山坞建有或大或小的道观,很有意思的是,许多道观里除供奉道教的大小神祗外,还会供奉一些历史上的医生。

有吴中第一道观之誉的穹窿山上真观,气势恢弘,殿宇众多,其药王殿供奉三尊神像,殿内说明牌上写道:“药王殿供奉孙思邈、扁鹊、华佗三位古代神医。道教热爱生命,注重养生,追求长生久视,仙道贵生。孙思邈一生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书,被誉为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道教尊奉他为药王。”孙思邈是唐代医生的杰出代表,扁鹊和华佗,也都是史书有记载的名医,这座药王殿与其说是个宗教场所,还不如说是个医生纪念馆。

距穹窿山不远的五峰山,山上有道院,道院的“香花券”上印有简介:“五峰山道院又名莲池院,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东部,西有道教胜地上真观、北靠天池山,南临太湖。相传名医张仲景专为贫民行医治病,接济穷人。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在五峰山建造了一座寺院。”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经典著作,河南省南阳市等地有供奉他的医圣祠。但到了苏州,他竟“转”为苏州医生了,许多信众还言之凿凿说他是苏州北桥镇人。可能是张仲景是北方人,在传播过程中因音误,成了北桥人氏了吧?

苏州人可能觉得,苏州医生为神更亲切些,于是有的庙就供奉当地名医为神。石湖风景区西南的越溪街道张桥村,有处名胜叫城皇山道院。山顶有灵官殿、阿爹殿、观音殿以及摩崖石刻、洄溪草堂、望湖亭、山顶花园等景点,但最有特色的是“阿爹庙”。

灵官殿右有幢五开间的“城隍山庙”,这就是深受当地人敬重的阿爹庙。庙里彩塑的神像不高大,衣冠端庄,就像戏曲里的王爷。其实他就是吴江名医徐大椿(字灵胎,

城皇山

城皇山进山路的牌楼

1693年—1771年)。他是一位易学、医学、水利、文学(包括写昆剧剧本)、武术皆精的奇才,终身布衣,但以医名,一生编著了不少医书。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徐灵胎应召赴京看病,归来后隐居于苏城西南越来溪的画眉泉畔,筑洄溪草堂,自号洄(huí)溪道人。《石湖志稿》记载,“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贫困百姓义诊施药,声誉远播。一年瘟疫流行,日死数人,群心惶惶不可终日。徐灵胎拟出一张预防瘟疫的草头方,以既普通又价廉的药材,推广附近村民服用,以致越溪一带竟抵御了瘟疫的侵袭。”当地人对他很感激,尊称其为“阿爹”,苏州话“阿爹”意为长者、祖父、老爷爷。徐灵胎在这里隐居行医十年,79岁时又奉召进京,“至都三日而卒。”噩耗传来,这里的乡民悲伤不已,为他建祠以作纪念,后索性奉他为本地城隍,其祠就成了城隍庙,山亦改称“城隍(皇)山”。阿爹庙香火很兴旺,每年农历十月十八,当地人认为是阿爹的生日,要为他举行三天庙会。

“轧神仙”活动中出会行列中的“八仙”。

五峰山不远处的天平山风景区,山顶北部有座寺院叫小天平庙,其神叫“天爷”,其实就是清初吴门医派中温病学说奠基人之一的苏州名医叶天士(1667年-1746年)。1965年10月,国营吴县林场打报告给县人民委员会,说小天平庙房6间,“近来一直发现有少数群众上山进庙烧香搞迷信活动”,“此地是危险地方,是给敌人藏身最好的场所”,因此申请拆除。20世纪80年代,周边村民在天平山后山自发筹资再建庙宇,重祀“天爷”。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接手管理后, 2011年6月启动重建工程,名天云禅寺,2013年12月建成。寺中供奉着新塑的叶天士 “神”像,为体现此庙的特性,还辟建了药圃也即百草园。来进香的人,也就是科普了一点温病学说在苏州发源的知识。

苏州神仙庙,“轧神仙”是该庙一年一度的盛会。

供奉苏州清初名医叶天士的天云寺。

民俗结缘中医药

苏州的民俗中,有许多方面透露出中医中药文化之光,说来颇有趣味。

苏州城阊门的神仙庙,庙不大,却历史悠久,太平天国时阊门一带因兵燹尽成废墟,是医生集资重修复的。庙里供奉的神叫吕洞宾,在苏州人眼里,他是一位浪迹人世间、乐为人解除病痛的医神。过去庙里还有仙方,其实就是医生和道士拟的一些药性平和的药方,一些贫穷人患病,付不起诊金,就来这里讨个方子,让人称奇的是庙里还有个药店,方便人购药。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苏州人要去赶庙会,医生们相聚则交流些心得体会。这庙会叫“轧神仙”,那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设摊销售的小吃、杂货全都冠以神仙之名,所卖花草也叫神仙花、神仙草了。有些花草就是中草药,比如薄荷、凤仙、金银花、枸杞子、月月红之类。

“轧神仙”现在已是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每年举行,人称“苏州的狂欢节”。现在的神仙庙是改革开放后重建的,当然没有仙方和中药店铺了,不过如果来苏州旅游,正逢“轧神仙”庙会,买上一两盆“神仙”中草药回家养着,也很清雅的吧。

苏州下属的常熟,是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古城,城里有条小巷,叫周神庙弄。这周神,名叫周镕(或作容、芳容),当地认为是唐市镇人,生卒在宋乾道、淳熙时,以孝顺父母闻名,地方志书说他:“平时好义,拯救患难,惟恐不及,邑人德之”,民间叫他周孝子。他殁后当地人都认为他已成为护佑乡里的神,形成了以常熟为中心包括苏州和杭州、上海等地的民间信仰,建有许多周王庙、周孝子祠之类。春秋和九月廿一他诞辰日会举行庙会,甚至官府也要去祭祀。当地民俗,到周神庙里讨一碗紫苏汤喝,有病病消、无病防病,以至庙旁紫苏(药渣)山积,可见那时煮紫苏汤该是何等壮观!解放后周孝子庙、祠大都不存,但信仰和民俗已分不清了,常熟市文明办2015年介绍说:“作为宋孝子周镕故里,如今的常熟沙家浜镇依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前后如期举行周神庙会,远近居民相约来看,游船挤满市河。”

沙家港镇春来茶馆旁还有周神庙会,让人欣慰,不过,紫苏汤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成了一个渐渐远去的美好回忆了。

猜你喜欢

阿爹神仙苏州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走向深处
阿爹 , 我回来了
自主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无声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