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尿嘧啶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预防复发中的应用效果

2018-01-15戴勇传

关键词:氟尿嘧啶乳头状鼻腔

戴勇传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于鼻腔鼻窦黏膜上皮源性肿瘤,约占鼻腔鼻窦肿瘤的0.4%~4.7%左右[1]。好发于单侧鼻腔,虽属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易恶变,并且已有统计复发率占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28%~74%,恶变率占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5%~15%[2],目前主要采用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确保彻底切除至足够的安全边界[3]。为了预防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我科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部分患者进行安全边界黏膜下注射氟尿嘧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12年3月~2016年3月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3~73岁,平均57.6岁,均为单侧发病,原发于鼻腔外侧壁黏膜9例,原发于筛窦8例,原发于上颌窦2例,原发于额窦1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6~78岁,平均49.8岁,均为单侧发病,原发于鼻腔外侧壁黏膜9例,原发于筛窦8例,原发于上颌窦1例,原发于额窦2例。术前检查无其他特殊病史,所有患者均行鼻腔鼻窦CT冠状位及平扫检查,术前鼻腔病变活组织检查均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rous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4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由同一术者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及周围可疑组织,病变黏膜切除深度至骨质,广度至足够的安全边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组织周围0.5cm以上)。术后对照组配合鼻腔冲洗,辅舒良外用喷鼻,常规每周鼻腔换药,2个月后每半月1次,3个月后每月1次,6个月后每2月1次,随访1年。

术后观察组必须征得患者同意,签定鼻腔局部注射氟尿嘧啶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后,对20例患者每人制作一个小卡片,分别注明手术日期,手术方式,鼻腔病变的具体部位,分别于手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行安全边界黏膜下注射氟尿嘧啶,具体方法:术腔放置呋麻+地卡因棉片3次,最后一次放置棉片下压至鼻腔底部,取皮试用1ml注射器抽取 1ml的氟尿嘧啶(10ml:0.25g),更换针头为 5#细长橙色针头(规格0.5×20),该针头的针尖细,斜边短,在鼻内镜的引导下行安全边界黏膜下注射,见注射到黏膜稍隆起为止,可以分次多点注射,注射中有部分药液渗漏至鼻腔棉片上,黏膜下组织注射氟尿嘧啶不超过1ml,取出鼻腔预先放置的棉片,观察组术后鼻腔冲洗、辅舒良外用喷鼻及换药同对照组,随访1年。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χ2=4.90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随访1年,观察组20例患者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无复发,局部注射氟尿嘧啶后注射点周围黏膜无坏死,无溃疡,无不良反应。肿瘤切除后创面骨质裸露部位黏膜完全上皮化。对照组6例复发。

讨论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鼻腔鼻窦黏膜上皮源性肿瘤,临床上经常发现其呈破坏性生长,因为具有易复发、可恶变的特点,所以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以保证安全边界。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彻底清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变组织成为可能。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病变的临床分级,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4],不惜切除部分中鼻甲,以利于暴露病变、切除病变及术后换药。同时我们发现肿瘤原发于鼻腔外侧壁黏膜、筛窦、额窦开口等处较易切除;对于原发于上颌窦腔内,我们在鼻内镜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目的是在直视下彻底切除上颌窦腔内肿瘤[5]。

氟尿嘧啶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6],其机制是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达到抗肿瘤作用。本药规格10ml:0.25g,静脉注射剂量一般按体重一日10~20mg/kg,连用5~10日;腹腔内注射按体表面积一次500~600mg/m2,每周一次,2~4 次为 1 疗程。杨贤等[7]报道5-FU的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维持在20~25mg·h/L水平,就能够使患者在疗效与毒性之间获得最佳平衡,临床报道全身静脉使用时主要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局部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脱发等不良反应。设想将氟尿嘧啶应用于局部组织,既避免了氟尿嘧啶的全身不良反应,又提高了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取得抗肿瘤治疗的效果。我科于2000年开始一直应用注射氟尿嘧啶于外耳道乳头状瘤切除后的软骨部皮肤创面,预防其复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近5年来我科将氟尿嘧啶应用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预防复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孙爱东[8]报道使用氟尿嘧啶湿敷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后鼻腔创面,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并认为是最佳方法之一,能有效控制复发,与我科报道相符合。

综上所述,氟尿嘧啶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安全边界黏膜下注射,注射点周围黏膜无坏死,无溃疡,无不良反应。在预防复发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本组患者例数偏少,术后随访时间短,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地增加病例数,延长随访时间,为以后能否在临床推广应用做准备。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9-270.

2 孔维佳,周梁,许庚,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7-108.

3 陆登胜.鼻内镜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应用 [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4):267-268,263.

4 陆纪强,徐增瑞.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级及术式选择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4):797-800.

5 詹善强,汤杰,孔凡琍.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8例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2):85-87.

6 朱荣刚,陈智.5-氟尿嘧啶的药剂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450-451.

7 杨贤,葛卫红.5-氟尿嘧啶剂量选择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40):3838-3840.

8 孙爱东.氟尿嘧啶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810-811.

猜你喜欢

氟尿嘧啶乳头状鼻腔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鼻腔需要冲洗吗?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清洗鼻腔治感冒
为什么打喷嚏一般都连续打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