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8-01-14张起鹏王倩苏有文张春花闫颖慧苏文刚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时数学时民族

张起鹏 王倩 苏有文 张春花 闫颖慧 苏文刚

【摘要】开展民族地区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是当前地理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分析民族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平台+模块”下的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地理专业教学平台和学校统一实践教学平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分层次培养、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合理开放实验室、优化野外实践安排和加强实践教学落实力度等建议和措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地理科学  实践教学  模式探索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教改项目(151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150-02

1.引言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培养了许多扎根当地及周边民族地区的人才。自2011年本科招生开始,学校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已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探索和实践,使实践教学得到了较好的施行,然而受教育理念、区域条件、师资水平、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地理实践性教学存在实施环节单一,模式固化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的深化改革,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今地理科学专业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达到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地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与措施,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案例支持。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2.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试讲和长途野外实习,它与课程彼此独立,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在充分考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优化之前的专业课程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将课程设置为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教师教育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和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教务处统一设置,专业课程平台由不同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地理科学实践教学的总学时为685个,占地理教学总学时的27.51%,其中,通识课平台的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为225个,占9.04%,专业课程平台的總学时数为384个,占15.24%,教师教育课程平台总学时数为76个,占3.05%。

根据实际情况,将地理课程平台分解为四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发展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总学时为384个,占专业课平台教学时数的28.13%,占总教学时数的15.4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的实践学时为126个,占专业课平台时数的9.23%,占总教学时数的5.06%;专业发展课程模块中的实践学时为75个,占专业课平台时数的5.49%,占专业课平台教学时数的3.01%;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实践教学总学时为48,占专业课平台教学时数的3.52%,占总教学时数的1.93%;专业实践课为135学时,占专业课平台教学时数的9.89%,占总教学时数的5.42%。

2.2全校统一实践课程平台

为将实践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专业学生除完成本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外,还必须完成统一实践课程平台所开设的实践任务(表1),共计25学分(不计学时),需要在11个学期①内完成(表2)。

3.地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3.1.1实践教学落实较差

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依然不健全,加之传统理论教学方式保守简洁,应用广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模块实践教学被理论教学所占据,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得不到应有提高。此外,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多民族聚居区安全稳定的要求束缚了部分实践课的开展,实践教学学时和经费等亦受到限制。

3.1.2野外实习环节薄弱

在地理野外课程实践中,短途专业野外实习+长途综合实习中认知实习较多,探索研究环节较少,同时受实习经费、指导教师经验、野外实习教材缺乏[2]以及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野外实践内容与形式受限,基本是一种单一的验证型教学模式,停留在地理现象的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探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

3.1.3专业技能实践欠缺

乡土调研、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自立项目、师生合作立项等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方式还未广泛开展,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进一步提升。

3.2统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网络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以及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合计25学分,不计学时,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有学分,是否真正实践无关紧要,导致学生误解学校开设网络教学的初衷,对于此类课程缺乏考核机制,网络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

3.2.2民族特色实践教学欠缺

学校所在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十分丰富,每一类别的特色资源都是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结合学校所处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有针对性的对各民族学生开展地理特色实践教学,并把握住自身所具有的规律与特性,形成自身的实践教学特色。

4.实践教学优化建议与措施

4.1落实教学新理念,加强实践教学

现今的人才需求已从粗略的范畴转变为理论功底深厚、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型人才,因此,仅依靠传统的实验教学远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1],为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将教学新理念引入到实践教学中,理解学生、爱护学生、积极鼓励其发挥其智慧与能力,使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地理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4.2优化野外实践教学

改變有多少钱走多少路的思想,合理规划野外实习路线。加强合作,实行高校联合实习,共享实习基地,丰富实习资源,改善实习路线单一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实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利于实习计划的制定,摒弃学习就是为了学分的思想,从而优化野外实践教学。

4.3合理利用实验室

为最大化满足不同实践课程教学对于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在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以“专业共享实验室”理念,统筹校内实验室建设[2],鼓励学生借助校内相关实验室平台进行实验、仿真模拟和分析,对地理实践教学加以实践巩固,积极参与科研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共享非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亦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逐步拓展实验室外延功能,为学生实践活动及教师科研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4.4分层次开展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的基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科学实验的基本规范和基本技能,验证理论课程内容,例如自然地理中的各地理要素的观测与分析,RS与GIS软件的实操等。综合性层次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于实际中,例如野外考察、撰写考察报告、课外社团活动等。创新性层次则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设计课题及完成课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项目训练与毕业论文,针对学校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鼓励承接接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综合应用能力。

4.5构建民族特色的地理实践教学

民族师范类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应该立足区域资源与民族地方的需求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结合民族特色与区域实际,更新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民族和区域特色增加部分实用实践课程内容,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突破实践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减少重复性和单纯验证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志刚,吴国玺.地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231-232.

[2]周晓芳.地理科学类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林业教育,2012(2):23-26.

猜你喜欢

时数学时民族
自然冷却节能潜力的修正度时数评价方法
我们的民族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DEM空间尺度对可照时数模拟结果的影响——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多元民族
基于DEM的山西省可照时数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