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探讨

2018-01-14黄耀革

关键词:痉挛性骨盆偏瘫

黄耀革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濮阳 457000)

数据显示: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率高达34%[1]。这是一种以肌肉张力提高、肌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且很容易发生废用性萎缩。患儿运动过程中,姿势极不协调,行走时的步态具有偏瘫特点,患肢伴有假性缩短,严重损害患儿的生活质量。针对痉挛性偏瘫患儿,临床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有熏蒸、作业疗法、电治疗、水疗、运动训练以及针灸等。我院将悬吊运动训练引入此类患儿的康复治疗中,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痉挛性偏瘫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被确诊为小儿痉挛性偏瘫,具备行走能力和正常的认知能力,能够配合完成训练。排除合并原发性疾病、因感染和外伤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混合型小儿脑性瘫痪以及因遗传代谢等因素造成的运动障碍。遵循等比例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36±0.42)岁;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41±0.3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康复治疗:主要通过Bobath与Vojta等方法对患儿实施运动训练[2],纠正姿势异常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发育,每次训练半小时,2次/d。通过作业疗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手工作业、日常活动、游戏等,30 min/次,1次/d。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择视区、感觉区、运用区、平衡区、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区等被头发覆盖的部位进行针刺,每天取3个区域,留针2 h,连续治疗1年。

悬吊运动训练:①侧区肌群:摆放侧卧位,在患儿的头部垫软枕,双手抱于胸口处,在膝关节下方放置钢性悬吊带,按顺序进行伸髋、伸膝和抬臀等动作,尽量保证骨盆直立,勿前倾或者后仰。②腹肌:指导患儿摆放俯卧位,用前臂支撑身体,钢性悬吊带的放置位置不变,进行伸膝和伸髋等动作,保持身体直立。③骨盆旋转:取仰卧位,钢性悬吊带只放置在一条腿的膝盖下方,在腰部放置支持带,依次进行伸髋、伸膝、抬臀、旋转骨盆等动作,双腿自然分开。④伸髋肌群:取仰卧位,双臂环抱放于胸前,在两条腿的膝盖下方放置钢性悬吊带,通过伸髋、伸膝、抬臀等动作训练激发腰椎的深层稳定肌。

以上动作4次为1组,每次练习5组,组间休息半分钟~1 min,每天训练半小时,每周训练6 d,共训练2个月。

1.3 观察指标[3]

患儿的康复训练效果通过Berg平衡量表评估,量表共有14个项目,满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康复效果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训练前、后,观察组患儿得分分别为(34.98±2.43)分、(51.23±2.58)分;对照组分别为(35.04±2.14)分、(40.16±2.64)分,观察组患儿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悬吊运动训练的方式主要有躯干肌肉强化、非主导侧肢运动能力等,训练目的是让患儿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学会控制身体,增强运动链的力量传导[4]。和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悬吊训练在锻炼多裂肌和腹横肌的同时,并不会训练深层的稳定肌群,所以能够更好的改善肌肉的收缩能力以及协调能力。闭链运动对患儿的感觉运动器官十分有益,可以同时提高运动、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纠正畸形的脊柱和骨盆。除此之外,悬吊运动训练中包含诊断系统,严格遵循从易到难的梯度训练原则,更具有科学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痉挛性骨盆偏瘫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