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主导下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研究

2018-01-13敬,杨

关键词:价值观党组织基层

吕 敬,杨 瑛

(太原工业学院 电子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央书记处书记杨晓渡在山西宣讲十九大精神时讲到,“十九大的召开,举世瞩目,穷国富国都瞩目,朋友敌人都关注。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但西方国家却面临内部严峻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不断,全球公共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无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反而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1]。 合作与冲突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使得国家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强,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斗争却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应加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一线战斗堡垒的主导作用。

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思想家德·特拉西提出,意在创立与自然科学同样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体系,后由马克思及其后继者阐释为思想体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意识形态明释为“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世纪初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

1.1 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紧扣时代主题,艰辛求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2]315,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2 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领域现状

实施市场经济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世俗化趋势愈来愈强,出现了 “耻言理想、嘲弄信仰、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信仰危机。[3]67,68大学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经济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对作为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存在诸多困惑。

一项面向6 000名大学生开展的专项调研的数据显示,会选择性接受网络中西方反华言论的学生占41.8%;3.7%的学生认为“很有道理”;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不宜在指导思想上搞马列主义一元化的学生占比44.5%;认为社会主义终将被资本主义战胜的学生甚至占到了12.5%。[4]

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价值体系的不稳定固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高校目前主要依托两课、专题讲座 、理论宣传等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无疑加剧了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认知的难度。 “年轻人由于对媒体信息快餐的依赖而失去对政治生活的兴趣,恐怕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5]

1.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技术兴起后,传统的封闭格局被打破,意识形态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管理和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高校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前沿地带,大学生是最大的网络群体,互联网的发展为思想观念变革提供了现代化的信息流动条件,网络平台为各种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相互激荡,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人们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需求,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管道中。 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使用互联网发声、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已经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为无意识的行为习惯。 互联网上数字化的身份特征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使得相关部门和组织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掌控越来越困难,大大增加了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的难度。

2 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基层党组织指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系)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直属支部委员会和院(系)以下单位设立的党支部。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委落实各项工作的基础单元,是贯彻落实高校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高校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高校在意识形态冲突中是敌我必争的阵地,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核心

中共中央2010年8月修订的《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 “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院(系)级单位党组织肩负着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的任务,其作用定位是“政治核心”[6]。

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职责重点在于顶层设计。 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核心。 贯彻落实党委的决定,主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职责重点在于组织和落实。

2.2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关于政治价值观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政治价值观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简而言之,政治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政治生活的根本看法、评价以及行为倾向。 它是一种政治伦理判断,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于诸如正义、公平、道德、追求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4]

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 但在现阶段,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认知,还没有形成专门系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政治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发挥其在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推动作用,指导大学生对其在政治生活领域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明辨其中的逻辑和道理,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进而作出合乎自身政治价值观的行为选择。

2.3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二战结束以后,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以领土为争端的国际冲突越来越少,但围绕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摩擦和争端却越来越多。 苏东剧变前,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总体处于守势,苏联解体后,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国家针对他们眼中“最大的也是最后的共产党国家”发起全面围攻,经济上打压、思想和意识形态上渗透、支持“疆独”“藏独”势力、制造分裂中国的暴力事件、怂恿周边国家挑起主权争端等。[7]8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各种手段企图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而最常用的披着和平外衣的手段就是利用互联网,即借助全球化及互联网的优势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手中争夺群众,争夺青年。[9]413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主要涉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战略意义、内容特性、现实路径和推进思路等。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路径主要有:教育者运用“两课”等理论教学来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的认知式路径;利用社会活动与社会实践以实践深化认识的体验式路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领作用的引领式路径。[9]这些路径的设计基本上停留在学校党委层面,对于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开展的较少。

如前文所述,高校党委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工作的宏观性较强,故较难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具体化、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核心,肩负着本单位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必须明确站位,发挥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一线战斗堡垒的主导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主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

3 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互联网时代,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网络信息的泛滥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10]

网络背景下,校园思想文化的引领者有可能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再是思想政治家,甚至不再是党务、学工、团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而是微博大V、公知、意见领袖等“网红”。 这种改变加大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难度,故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来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

3.1 科学谋划布局,建立系统化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监管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今后三十年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 要抓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学校、院(系)、专业(班级)三级联动的监督、管理、教育体系,合理谋划,科学布局。

3.1.1 高校党委定方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长远之计

十八大以来的专项巡视发现,被巡视高校普遍存在党领导和党建逐级弱化的问题,二级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弱化、服务功能缺失、存在地位不高、功能边界不清、资源投入不足等情况[11],严重制约了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党委作为学校领导核心和最高领导机构,要完善党群组织系统化运作机制,在强化自身领导力的同时,提高服务和协同意识,带领、指导院(系)基层党组织协同“作战”,明确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支持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3.1.2 院(系)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直属支部委员会扛起责任,主导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

院(系)党组织要自觉认同自己的政治核心地位,增强主体意识,从理论上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逐渐深化党的基层组织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自觉承担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责任,更新工作理念,提高认识水平,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分析研判新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创新载体和渠道建设。

3.1.3 专业(班级)党支部抓落实,指导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

中共中央在2010年8月修订的《组织工作条例》中,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了院(系)及单位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 将学生党支部的职责作为专门条款增设,探索以不同团体、分设单元的方式在学生社团、创新团队、学科组、课题组的基础上设立基层党组织,将党的基层组织和组织工作向宽处拓展、远处延伸,努力实现全覆盖。[12]22-24

3.2 落实主体责任,发挥院(系)党组织主导作用

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发挥院(系)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3.2.1 完善院(系)党组织内部领导机制

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党的建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成立由院(系)党组织书记担任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院(系)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

3.2.2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不仅存在着党支部负责人“单兵作战”、班子成员和支委委员整体作用不明显、党员主体性不强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由于学生支部数量规模大,支部书记的选任以年轻党员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党员为主的情况。 这必然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缺乏。[11]打造一支以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班团干部等人员为辅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需提高学生支部书记的选任标准,加强其业务培训和思想引导,提升学生党支部班子成员乃至党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夯实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组织基础。

3.2.3 抓好供给侧改革,创新服务内容与模式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功能是政治功能,社会整合和服务功能是其重要功能。[11]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其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实现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地有效融合,抓好供给侧改革。 要掌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政治价值观形成的思辨规律,分析研判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强化体验和情感联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自我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增强其主动认同的积极性,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13]

3.3 创新教育模式,设计具象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流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设计具象的工作流程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

3.3.1 教育理念要兼收并蓄,从单纯知识灌输向观念认同、情感认同转变

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突出特点,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但不能因此就简单粗暴的一概阻止,要尊重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引导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辨,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保持 “多元并存”的校园文化格局,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整合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4]

3.3.2 教育内容要突出问题导向,从“高大空”向“细小实”转变

传统的利用“两课”等理论教学等方式为主进行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接受方式。 把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正面回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润物无声的把思想观念、政治观念教育融入到学业帮扶、生涯辅导、解疑答惑等各项服务工作中。

3.3.3 教育途径要与时俱进,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发挥校园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信息丰富、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功能,通过与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回应解答他们的思想疑惑,对他们关心的各种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推动开诚布公的讨论并给出客观公正的视角和思路,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利用校园网络增强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力。

[1] 金灿荣.金灿荣教授分析十九大后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EB/OL].2017-11-24[2018-01-12].http:∥www.sohu.com/a/206433916_662057?qq-pf-to=pcqq.c2c/2017-11-24.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杨勇志,美佩芬.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热话题与冷思考(十六)——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4):4-13.

[6] 韩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地位作用辨析[J].探索,2017(3):118-122+2.

[7] 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

[8]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 孙月娟.近十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述论[J].教育评论,2016(4):83-87.

[10] 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70-74.

[11] 陈荣武.高校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73-78.

[12] 祁彦懿,赵满,余海滨,等.高校基层党建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13] 王晓飞,廖小平.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供给侧彰显意识形态话语权功能[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S1):9-11.

[14] 张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8):52-54.

猜你喜欢

价值观党组织基层
我的价值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