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中国汉唐古典舞

2018-01-12卿婕

戏剧之家 2017年23期

卿婕

【摘 要】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创建与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老一辈舞蹈家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实践、學习、摸索中,创建了一套趋于成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如今,中国古典舞已经发展出了身韵派、汉唐派、敦煌派,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态势。本文通过回顾孙颖老师创建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历程和创建理念,勉励我辈继承老一辈舞蹈家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发展中国古典舞,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中国汉唐古典舞;孙颖;创建历程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076-02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创建与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批有志于复兴、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舞蹈的舞蹈工作者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实践、学习、摸索中,创建了一套趋于成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如今,中国古典舞已经发展出了身韵派、汉唐派、敦煌派,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典舞的壮大和发展。本文主要谈中国古典舞中的“汉唐派”——由孙颖教授创立的中国汉唐古典舞。

一、中国汉唐古典舞的产生背景

回顾历史,中国古典舞在创建之初,采取了向传统戏曲学习的做法,这来自于我国横跨数个艺术领域的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的启发。欧阳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中记载了很多辉煌灿烂的舞蹈篇章,但都失传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戏曲中保留的古典舞蹈。为创建中国新的古典舞,欧阳予倩在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时期,邀请了吴晓邦和盛婕筹备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邀请了崔承喜组建舞蹈研究班,还聘请了院外戏曲教员及名师,来给两班的学生传授戏曲舞蹈片段及身段训练方法,希望这两班可以从传统戏曲舞蹈中发展出新中国的舞蹈艺术。

欧阳予倩也是最早提出“中国古典舞”这个词汇的人,他的理念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中国的舞蹈艺术,要运用戏曲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舞,表现当代人对历史的审美眼光。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和发展基本延续了他的理念。在不断探索中,舞蹈先驱们通过向戏曲艺术、武术、民间舞蹈学习,借鉴芭蕾训练方法,创建了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及表演方法。

随着中国古典舞建设的深入发展,舞蹈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必须明确它的民族属性,也就是它是否具有民族的审美特性。于是,前辈们开始从民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规律的角度重新研究戏曲,通过对戏曲舞蹈中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细腻、极富表现力的身法韵律、动律、节奏特点的总结归纳,创建了具有中国审美风范的古典舞身韵课,改变了中国古典舞的面貌。

不过,同样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任北京舞蹈学校中国古典舞教研组教员、参与了中国古典舞教材以及教学法研究和建立的孙颖老师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中国有那么丰厚的资源,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又曾有辉煌的民族成就,古典舞为什么不能自成系统,非得丢掉金碗要饭吃?”怀着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向往,孙颖老师走向另一条创建道路。

在多年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孙颖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将散落在古代文化中的,曲折间接、只有只言片语的舞蹈遗存整理好,以中国古代舞蹈的巅峰时代——汉唐两代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中国汉唐古典舞,实现了不依靠外国民族舞蹈来建立框架,通过在中国文化母体内创造翻新的另一种古典舞训练体系。

孙颖老师的中国汉唐古典舞,以重心较大幅度倾斜的舞蹈体态和拧腰出胯的舞姿造型为特点,表现了“若将绝而复联”的动势和“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的风韵,展现了曹魏宫廷乐舞踏鼓、翘袖、折腰的审美特征,创立了迥然不同于“身韵派”的“汉唐派”古典舞学派。

二、从中国文化母体内创建出训练体系的理念

中西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感性,西方文化更偏重理性。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舞蹈,形成不同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在笔者看来,芭蕾训练将身体各部分进行拆分训练,再组合成不同的步伐和舞姿为舞台展现而服务,体现了西方思维的特点。中国古代舞蹈的训练体系现在难以追溯,而中国古典舞借鉴芭蕾训练体系形成基训课,研究戏曲创建身韵课,以基训课和身韵课两者互为补充形成的训练模式,这在孙颖老师看来是芭蕾体系对中国古典舞民族体系建设的一种破坏。他说:“‘芭蕾这个元素根底雄厚,浸彻力强,啃不动,吃不掉,本应为主的‘我反而被挤得七零八落,身韵课实际是在基训课中对付不了这个洋元素迫不得已而另立门户,如其不然为什么不揉进基训课把这个洋元素消化掉呢?”他认为,中国古典舞应该拿掉也可以拿掉芭蕾这个“拐杖”自己走路,从中国文化母体内创建出训练体系。孙颖老师的这一理念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在经过对中国文化,包括舞蹈文化的深入研究后才提出的。

孙颖老师认为,芭蕾和中国的传统舞蹈各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形象特色和审美意向。这两个不同舞种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必须依靠各自强大的文化土壤。言外之意,要实现对古典芭蕾的借鉴吸收,必须先建立一套具有中国审美传统的训练体系。该训练体系中应该包含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情感。训练教材必须形成文化体系、审美体系,有着清晰明确的艺术定位,符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传统,并具有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特色和取向。

孙颖老师的诸多作品和他创建的中国汉唐古典舞训练体系,就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载体。中国汉唐古典舞通过斜塔、半月式等基本舞姿,训练学生对重心大幅度倾斜的舞蹈体态的掌握力,通过斜塔朴拙自然的心绪,半月式宏放挥洒的气韵,把学生带到那崇尚翘袖折腰的时代中去,在训练过程中融入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培养。

三、基于“恢复”中国古典舞蹈理想的创编成果

孙颖老师很早就提出了“恢复”中国古典舞蹈的理想,哪怕这种“恢复”是不全面的,他也认为这是值得去做的。他在1981年提出了对古典舞概念的界定。简而言之,他认为,古典舞包括三个方面的舞蹈,一是历史上的宫廷舞蹈;二是宗教舞蹈;三是专业化、职业化的商业性古代舞蹈形式。这样的界定扩大了“古典舞就是戏曲舞蹈”的概念范围。他在经过对中国宫廷舞蹈历史的深入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是依靠贵族的享乐文化而生存发展的,是脱离社会、没有生活基础的畸形发展,一旦皇家无力经营,宫廷舞蹈必然将面临衰落的观点。这又动摇了原先普遍被舞蹈界认同的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是因为被戏曲吸收而消亡的猜想。

此外,孙颖老师还提出了戏曲舞蹈对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因而戏曲舞蹈并不能概括中国古典舞蹈的整体风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汇集,使孙颖老师发出了“恢复”中国古典舞蹈的呼喊,并且通过实践,身体力行进行示范。

孙颖老师的实践是通过汉画像进入的,他曾说,“梅兰芳从古画仕女图中寻舞姿;盖叫天运用罗汉造型;三麻子号称活关公,据说他走访过许许多多的关帝庙,去揣摩关羽造型的神态风骨。可见把死的雕塑、图像变为获得舞姿动作并不是无稽想象,前人在戏曲舞蹈的发展上也走过这样的路。”中国现存的画像石保留有不少舞蹈造型,中国汉唐古典舞的舞姿造型有相当一部分就直接取材于汉画像。有了图像依据,古代舞蹈的风姿相对容易把握,但要追溯古代舞蹈韵律动势不是易事,若要探索创建出既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又为现代大众所接受的古典舞蹈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需要艺术考古的基础,还需要有艺术创造的能力。

郑璐老师回忆,孙颖老师在中国汉唐古典舞的创作和研究过程中,把汉画像贴满了整个屋子,每天对着图片观察。最后,这些静止的图片在孙穎老师的脑海里自然而然舞动起来,使得他能够在教学和创编中信手拈来,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种动律的探索和创造,显然不是主观臆造的,是产生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的领悟。孙颖老师创作的作品如《踏歌》《楚腰》《铜雀伎》等广受社会各界褒奖,证明了他恢复古典舞蹈方法的可行性。

四、结语

孙颖是一位伟大的舞蹈家、理论家,与其说时代造就了他,不如说是他造就了时代——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时代。他的开创之路,不是在练功厅,也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环境艰苦的北大荒。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老人,在回到北京舞蹈学院之后,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那些难以历数的和仍然扑面而来的遭遇锤炼了我的意志和决心,推动我求进步、求生存。许多朋友同情我命运坎坷,偏是坎坷使我体验了生命和时光的可贵。”这样一位虚怀若谷,在逆境中不忘初心的老前辈,怎么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呢?

周志强评价“他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21世纪面临全球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应该追随孙颖老师,以及老一辈舞蹈家的脚步,静下心来研究和探索,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中国古典舞,使我们的舞蹈文化不愧于悠久文明的声誉。

参考资料: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14.

[2]袁禾.中国舞蹈通史(精撰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3]孙颖.中国汉唐古典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4]孙颖.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M]. 北京舞蹈学院汉唐教研室内部教材,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