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基础媒介演进之实验性转译表达

2018-01-12林村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光影自主性媒介

林村

媒介形式的多样性、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观念的不断更迭,它所具有的力量促使我们对现状进行改变,也使我们不再受到原始思维模式的禁锢,对视觉艺术的影响也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力求启发和挖掘设计基础的艺术创造及思维能力,强化整体、综合性的审美培养,推动实验性的转译,注重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从而实现审美自主性的提升。

一、视觉扩张语境下的教学前沿

设计基础是设计专业学习阶段的必要时期,也是独立的艺术思想萌生的重要时刻,专业基础部在大量吸收国内外教育理念、经验、思潮和科技手段的基础上,综合整体教学结构进行了凝练及深化。重点围绕设计思维训练、表现能力训练、创意开发训练等方向展开,并形成共同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系统框架。教学重点可分为三个层面:形态认知层面、技法手段层面、基础理论层面。形态认知层面指培养学生具备形式审美、造型与色彩、提炼与概括、形象与动态、构成与法则等基本的视觉认知能力。技法手段层面指培养学生具备造型表现、色彩表现、专业技法表现、计算机表现、专业操作等方法与技巧。基础理论层面指培养学生具备美术史、设计史、艺术修养和专业思维等综合专业理论基础。

艺术设计全面改革至今,随着设计专业的复杂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在不断增加,以此为蓝本教学的现状值得我们进行剖判,未做任何思索与改变的按部就班已暴露形式主义的端倪。各个环节在多年的运作下逐渐注定了标准和统一,训练过程中习惯性地强调制作技巧而忽视对设计的深入思考,不可避免地浮现出千篇一律的面貌。衔接松散、僵化,缺乏渗透与连贯性,无法看到更多可能的现状使我们踌躇不定。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我们的“正常”状态,我们已停留在稳固不变的基础上了么?毋宁说难掩被“美化”后的身处“边缘地位”的普遍事实。

问题清晰地摆在眼前,如何调整成为当下适应新时代转型发展的必须,演进模块组构与创新之再思考也迫在眉睫。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其所承载的信息,而对于其媒介演进的自身介质却鲜有更深入的探求。

二、媒介演进模块组构与实验性思考

经过两大设计基础课程系统性教学探索,教学已有初步的革新,课程调整初期效果很好,学生的设计基础创造力得到提升,审美能力展现出新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模式又出现程式化趋势,随着优秀作品的大量积累,原有的培养方式又面临新的挑战,创造力匮乏,审美自主性低下,作品相似度提升。

图1 设计基础媒介演进的创作实验

媒介传递的不仅是它所自带的原始表情,也传递了自身的特性。以一种非固定的心态与心灵进行交流,作为媒介演进的实验性趋向,拓展出更为广角的创作实践,一种日常的介质只要开掘出其潜在特性,进而探寻融入的技法和对应随时变幻的审美旨趣,便能帮我们推求更多可能。(图1)

各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信息适合不同的媒介来表达,即便遇到同样的内容,合理运用不同的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选择媒介即选择信息。从某种实验性的角度来看,它的重要性已然超越了信息与内容本身。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便可填入更具体更实际的理性探讨,这也将类比到教学思路中。

1.主题演绎的介入与衔接

设计基础在以往教学经验与成果的积累前提下,尝试导入课题式的授课方式,根据学年设置主题,并由各班级认领主题,在共享二维三维的前提下就主观命题进行训练。本期实验主题“图像的不可言说”,由四组关键词组成:视界(重现与表述)、交融(观看与阅读)、含混(模仿与意指)、解构(展示与命名),在此基础上柔性引导以主观命题方式就某问题进行分析与表达,我们尝试着冷落传统的授课状态,游戏式的审美唤醒已成为新的仪式。

2.光影堆叠媒介模块初探

专业基础设计教学分为两个大的课程体系,设计基础一,以平面视觉为主导,要求学生认识理解基础概念,明晰平面图形的规律,掌握二维形态、色彩理论及造图实践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力,重新认知工具、开发工具、体验工具运用不同的材料及表现手法,研究肌理、色彩、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组织关系,深入浅出地进行图形创造与组合练习。设计基础二,培养学生三维立体形态的基础造型能力,以材质与质地、空间结构、立体形态的训练为主。在这个学习基础上研究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式法则,培养学生造型比例和空间结构的设计把握力。和设计基础一相同,光影色彩的构成也被纳入,对形态,体积,空间,材质,色彩,光影等不同方面的宏观与微观的专项训练成为重心,同时介入数字虚拟表现训练,强调材质、面体,强调色彩与空间、光影与空间,使学生掌握三维立体形态造型方法及构成规律,能够游刃有余于要素及关系之间,创造具有造型与视觉魅力的三维形态作品。

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多感官手段认知,艺术化表述光影元素在形态、肌理、体积、空间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设计基础一以平面为表现载体,研究材料特性与色彩图形在其之上的组织关系和形式法则。涵盖图形基本元素与组织关系及色彩调性表现两大板块;设计基础二拟解决立体三维空间与色彩与光影的关系,选择课程练习中较为成熟的形态,以此进行光影再构成。分为两大部分,即色彩与空间、光影与空间,其一包含:空间与色彩秩序、矛盾空间与色彩,其二包含:人造光源与立体空间形态、光效与立体空间形态。

图2 自主性阅读的唤醒与表达

三、转译表达聚焦审美自主性之内核

“审美品质”是一种概念性的教学构思,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为人们所感受,也无法从批评性判断中孤立出来,审美自主性亦是如此。我们需要对以往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思考与梳理,重返审美本身,注重视野与方法的建立,强化边缘与内核的衔接与融合。

关键内核结构细分为三个部分:美的心理:情感的积累、酝酿、输出;美的选择:沟通——交流——商讨;美的表达:主体与客体交融,间体认识,意识留白。在目前的语境中,重要的不是从上述更新的方法中获得差异感,建立又一套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注重设计基础审美自主性的培养,注重视野与方法的建立,并将审美自主性作为探寻广义的设计基础的一个研究对象。艺术精神中写到,“物品不是被美丽地做出来的,美是被做出来的东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2)

建立一个适用于课程的合理比例,优化环节,主张依据主题,提炼创新媒介进行课程安排上的细分与引导,尽可能地去避免令行禁止的立场,鼓励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积极导入动态图形创意、创意思维训练等新创意方向,强化纵横途径结合的教学要求。推进设计基础工作室建设,打通课程通道,加强单元课程之间的边缘融合,避免出现彼此无关彼此割裂的情况,一改以往设计基础教学只有通识教育而没有进阶设计思维、设计审美、设计表达的弊端,完善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无论设计基础走向哪里,都应对情感的表达有所引导与酝酿,并鼓励大跨度的共享。如在第一阶段积累的审美体验,可作为整个学年的研究对象刻录上个人的印记。始终强调讨论,而非定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设计”——亦即一种能用条条框框所评价的坚实形式。最终的表达是很困难的部分,也是最具实验性的部分。无论我们过去拥有什么样的评价经验,这种经验似乎都有可能既是一种障碍,也是一种帮助,这所有的问题没有最终结果,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猜你喜欢

光影自主性媒介
光影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光影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光影之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