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摇直上在云天———株硬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纪实

2018-01-12刘利辉何庆文

中国有色金属 2018年23期
关键词:硬质合金国家发展

刘利辉 何庆文|文

株硬风雨兼程60多年,始终引领行业风骚,靠的就是一代代株硬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一代代株硬人转变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实施科技创新,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不断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大国重器》,专题介绍了某公司的特大型水泥成套装备与技术。作为该成套装备重要设备的辊压机上能嚼碎岩石的“牙齿”——硬质合金柱钉,80%都由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提供。

而柱钉仅是株硬全产业链中的一个“小不点”。可以说,株硬的硬质合金产品齐全,应用非常广泛,是大国重器不可或缺的伙伴。

株硬产品“大小通吃”,既有要用放大镜才看得到“真身”的“小精怪”,细到仅有头发丝的三分之一;也有超过300多公斤的“大家伙”,钢铁在它面前如同“面团”。它们能“上天入海”,神舟飞船、核潜艇上都有其身影;它们还能“钻山打洞”,掘出一条条隧道……株硬的一大批拳头产品在各行各业各显神通,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建厂时的500吨设计产能,到如今5000吨以上;从单一的切削刀片,延伸到硬质合金全领域。株硬风雨兼程60多年,始终引领行业风骚,靠的就是一代代株硬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一代代株硬人转变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实施科技创新,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不断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大胆作为 打破僵局

株硬是国家“一五”时期156 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被称为中国硬质合金工业的摇篮。

自1954年建厂后的近30年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硬质合金的生产和销售都是由国家统筹安排,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坚定地向前推进,市场经济暗潮涌动。国内的民营企业开始渗入硬质合金行业,国外硬质合金巨头也在觊觎中国市场。在老乡老外的两面夹击下,株硬逐渐感受到了不可阻挡的外来冲击力,面临着“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残酷现实。

而建厂时从苏联全盘引进的设备和工艺一直沿用了30年,部分设备甚至用得更久。上世纪80年代初,装备和技术已“老态龙钟”,生产效率、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与世界先进同行相比,落后了将近20年。

是坐以待毙,还是冲出樊篱?

株硬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硬质合金动态与发展趋势后,提出了先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发展的技术进步的基本路线和分步实施的总体设想。

1984年,株硬在行业内率先迈出技术改造步伐,从瑞典引进300吨硬质合金生产线,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工艺。

同年,株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创建了深圳金洲公司。金洲公司创建30多年来,不断进行着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近年综合实力已经跃升世界微钻行业第二,现在正向着第一的目标迈进。

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经济和技术开始飞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悄然而至。落后就意味着淘汰,落后就意味着挨打,落后就意味着消亡。

株硬审时度势,于2001年在株洲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了高起点、高水准、高要求的钻石切削刀具公司。经过10多年的创新发展,株钻公司已然成为国内切削刀具及切削工具的领头雁。

株硬本部的技术改造也在同步进行。棒型材、钻头、大制品、钨钼、钽铌等生产线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改。

不断的技术改造,使株硬的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得到不断提高。同时公司不断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建立专业化生产体系,形成了金属切削刀具、IT加工工具以及硬质材料、钻掘工具、难熔金属等6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了以硬质合金为主导产业,以精深加工及配套工具为重点,以高端产品为核心,以通用产品为依托的新型产业格局。

打造科研平台 增强发展后劲

60多年来,株硬始终坚持以振兴中国钨业为己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行业引领能力。

公司先后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硬质合金质检站;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是湖南省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单位;拥有国内最高水平的硬质材料研发中心、切削刀具研发中心和微型钻头研发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及重点新产品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荣誉和奖励超过40项。近10年来,编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军用标准等85项。近年来,株硬充分发挥国内首家依托企业建立的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2018年,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优秀重点实验室。株硬同时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主体、高校合作为辅、可有效地开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的大研发格局。

株硬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创新,勇于探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攻坚克难。不断突破。

截至2017年年底,圆满完成国家工信部重大专项课题“高品质的超细碳化钨粉末制备技术评价体系研究”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推出新产品44项,新产品对公司效益贡献明显提升。

作为自主创新主体,株硬加大对科研技改项目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创新资金的支持。最近3年,在国家、省市政府及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多个项目进入国家、省、市政策专项扶持“笼子”:精密工具创新能力平台建设(二期)等4个项目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研发专项资金支持。

稳居中国第一 挺进世界一流

2009年,中国五矿进驻株硬公司,成为株硬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坚强后盾。2016年,中钨高新全面整合管辖范围硬质合金及矿山企业,创建矿山共享平台和硬质合金电子化采购平台,为株硬提供了更好的资源保障,进一步巩固了产业链发展优势。同时,中国五矿和中钨高新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钨产业集团目标,并对株硬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寄予了厚望。

2016年,株硬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推改革、强机制、抓管理、增效益”的发展基调,创新事业部运行模式,加大专业产品的发展力度。

各事业部通过自主创新,呈现出勃勃生机……

走近株硬大制品生产线,一个个轧辊排列整齐。像重量超过200千克,壁厚最小仅9cm的薄壁型轧辊产品,生产有很大的难度,一般厂家都不愿接这活儿。大制品合金事业部敢为人先,不断尝试,实现了客户的“私人订制”,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型材合金事业部与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共同努力,攻克了螺旋孔棒制备的技术难题,成为具有制备高技术含量的内冷螺旋孔硬质合金棒料的国内生产单位,解决了我国粉末冶金行业渴望突破的生产技术难题,打破了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制作超细钻咀的厂家。该事业部还开发了钛合金加工牌号材质,性能获得高端客户好评……

株硬自主创新不再是研发中心的独角戏,各经营主体创新活力迸发,市场回馈丰厚。今年1~9月份,株硬订单“爆棚”,生产呈现“满堂红”,硬质合金入库量累计同比增长20.39% 。钽铌制品、钨钼制品完成年计划入库产量的100.86%和118.07%。

创新永无止境

2018年4月20日,中国五矿董事长、党组书记唐复平到株硬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要着眼高技术、高品质的发展,要加快棒型材扩产的速度”“要加大投入,加快产业发展”“希望株硬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科研开发力度,做行业的引领者。”

中钨高新董事长、党委书记、株硬董事长李仲泽也对株硬提出殷切期望:“株硬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要真正把固有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胜势。”他希望株硬抓住机遇,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开启株硬全面再创业新征程。

上级领导的厚望就是株硬前进的动力。在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株硬一刻也没有松懈。

2018年5月31日,株硬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组正式成立,一场机制的变革拉开序幕。公司深化事业部制改革小组正在紧锣密鼓拟订实施方案,事业部2.0版正待扬帆起航。以构建产品研发集成体系及整合管理流程再造为核心的IPD体系导入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稳居中国第一,挺进世界一流。株硬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硬质合金国家发展
一种硬质合金铝型材挤压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速切削钛合金的硬质合金材料低温固相烧结技术研究
碳化钨硬质合金的抗冲蚀性能及高温高压下的耐腐蚀性能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