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MRI影像对比研究

2018-01-12张佳瑛

关键词:大小便椎间隙腰椎间盘

张佳瑛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疾病中常见疾患之一,其病因多由患者急性腰损伤或腰椎长期劳损引起,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可因其病变所在位置与严重程度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轻者表现出腰部疼痛与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重者则会出现大小便障碍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需要作为研究对象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8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痛、下肢放射痛及大小便障碍等症状。纳入标准: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医学影像学资料完整,无颈椎病、腰椎滑脱以及先天畸形。其中男患者39例,女患者41例,年龄45~75周岁,平均年龄为(60±0.5)岁,病程为1个月~15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类型,行走障碍患者25例,腱反射消失患者29例,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24例,大小便障碍患者2例。

1.2 方法

11.2.1 CT检查

患者使用AquilionONE(320排)CT对疾病进行诊断,扫描厚层采用3 mm,间距1 mm行椎间隙扫描,观察患者椎间盘突出、钙化以及硬膜囊受压情况[2]。

1.2.2 MRI检查

患者使用西门子1.5T磁共振(MRI)MAGNETOM Avanto进行疾病诊断,磁共振常规扫描为轴位T1W I、T2W I矢状序列,扫描厚层为3 mm,观察患者诊断过程中是否出现髓核膨出、游离以及神经根压迫情况。

1.3 评价指标

对比观察8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CT与MRI诊断后的确诊率,并对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特征总结。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确诊率比较: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经CT诊断后确诊患者75例,确诊率为93.8%;经MRI诊断后确诊患者76例,确诊率为95.0%,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CT可实现对腰椎间盘病变部位的高分辨率诊断,能够直接显示患者病变位置、病变程度及病变方向等信息,该方法不仅能直观清楚地反映患者韧带、髓核和纤维环的积气、钙化情况,还能够对患者小关节骨性结构及椎体进行直观反映,有助于医护人员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3]。但与此同时CT诊断也存有一定缺陷,如果对病变椎间隙部位仅作横轴位扫描,有可能会造成椎间隙上方游离髓核漏诊发生,另外若技术人员操作不当或CT设备性能未达要求,也会影响影像质量导致误诊漏诊情况发生。

用MRI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治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性优点,该方法能够直接获取患者脊髓、脊柱部位的矢状位图像,有利于患者游离髓核情况综合观察。此外,核磁共振成像对机体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直观显示脊髓、硬膜囊、神经根受压后间接征象,同时也可有效观测莫尔氏结节数量及部位[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RI检查需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进行MRI检查前需首先进行平片检查,排除患有炎症、肿瘤以及结核患者,以此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2)脊柱存在畸形患者会影响MRI诊断效果,应进行排除;(3)患者若诊断前期出现间盘形态变化、髓核信号衰减及腰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则会影响患者疾病未来发展;(4)如果患者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状况,应该重点观察MRI扫描过程中外层纤维环后方信号变化,已有资料显示纤维环的信号变化情况与患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此次研究通过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后,CT与MRI影像方法均具有理想效果,但MRI能够显著提高疾病确诊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CT、MRI技术进行单独选择或联合使用,以此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大小便椎间隙腰椎间盘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量变到质变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安寝一老年人自动排便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入厕也开心,爸妈都放心
为什么人老了就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