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的比较

2018-01-12谢观荣

关键词:前房巩膜缝线

谢观荣,罗 璟

(于都县人民医院眼科,江西 赣州 342300)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各类青光眼有较高效果,但术后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甚至会造成手术失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创新点在于术中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的应用,经临床实践发现,该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较高治疗效果[1-2]。本文就对青光眼患者分别采取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眼科收治的52例(60只眼)青光眼患者,患者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30只眼),男性11例(14只眼),女性15例(16只眼);年龄在20~65岁,平均(42.58±3.76)岁;闭角型青光眼21例,开角型青光眼5例;观察组26例(30只眼),男性10例(12只眼),女性16例(18只眼);年龄在20~65岁,平均(43.14±3.85)岁;闭角型青光眼20例,开角型青光眼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经传统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行丁卡因表面麻醉,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于上直肌部行牵引缝线,以上方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暴露巩膜,烧灼止血。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呈5×4 mm梯形,为1/2巩膜厚度,剥离,使角膜缘清亮。将巩膜瓣下端小梁组织切除,对相应虹膜周边予以切除,修复巩膜瓣,以常规尼龙线缝合2针对巩膜瓣顶端,缝合球结膜切口两端的角巩膜。取妥布霉素20 mg、地塞米松2.5 mg,注射在下方结膜,常规敷眼,结束手术。

观察组患者经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患者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传统小梁切除术,在制作巩膜瓣后,制作与巩膜瓣大小相同的棉片,并放置于0.2 mg/mL丝裂霉素C内浸泡,将棉片放置于巩膜瓣下约1~5 min,取出棉片后,以200 mL生理盐水冲洗,巩膜瓣固定缝合。根据渗漏,于另一侧以可调节缝线缝合,调整松紧度及数量,确定无渗漏、前房形成良好。术后敷眼同传统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后以典必殊眼药水点眼,服用消炎药及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跟踪调查,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调查患者浅前房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数据的检验,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2.31%(24/26),对照组手术成功率53.85%(14/2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7.917,P=0.005)。

2.2 两组浅前房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3.85%(1/26),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26.92%(7/2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318,P=0.02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例前房出血,1例低眼压,占7.69%;对照组3例前房出血,2例低眼压,3例黄斑水肿,1例脉络膜脱离,占34.62%;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65,P=0.017)。

3 讨 论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达40%,伴视功能损害,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疾病[3]。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多选取小梁切除术。

传统小梁切除术为临床治疗青光眼的经典术式,但术中无法控制巩膜瓣缝合线的松紧度,术后存在较高并发症,致手术失败。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大致手术步骤相同,但不同之处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取可调节缝线,在术中及术后可自行调整巩膜瓣缝线的松紧度,术中紧密缝合巩膜瓣,可减少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根据眼压及前房情况,调整缝线松紧度,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4]。

猜你喜欢

前房巩膜缝线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前房内注射肾上腺素与灌洗液中加入肾上腺素散瞳效果比较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