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2018-01-11杨敢峰

武术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当代价值文化

杨敢峰

摘 要: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精髓,引导着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与价值取向。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武术中所蕴含的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注重体悟的禅宗精神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塑造全面人格,培养栋梁之才。

关键词:武术精神 民族复兴 文化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2—0018—04

1 武术精神的内涵解读

武术精神是指武术这项运动或武术文化中体现出的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意向,把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着重探索主与客、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引导着武术文化的发展路径与价值取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拥有了诸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然而然的贯穿并渗透在中国武术中,正是这种文化的精神,浸渍、熏陶和支撑了一代代习武者的生命和生活,支持和推动着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经久不衰。

1.1 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

吃苦耐劳的意思是指能过困苦的生活,也能经得起劳累。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武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习武者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意志上的考验。要想学到真功夫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酸苦,“十年磨一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才能学到真本领。电影《少林寺》曾经风靡全国,李连杰在电影中饰演的少林武僧觉远为了报仇雪恨,经过寒暑季节的刻苦磨练,掌握了少林功夫的精髓,杀死王仁则,最终报仇雪恨,将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因為他这样的坚持不懈、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酷暑,都勤耕不辍,磨练个人意志,终使自己掌握武术的技艺,达到武术之巅,成为一个有武学修为的人。这种四季如一日,常年有恒的习练,不仅仅是生理的磨练,更是心理与精神的磨练与成长,通过这种修炼而达到至高境界,学习到武术的真谛。

1.2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传统文化中,古人认为天的运动刚强劲健,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决不停止,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这种进取精神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样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也需要这种精神,通过激励与勉励,激发习武者的积极性,提高武术技能。武术的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唯有此才能对武术动作有正确的领悟和理解,才能获得对武术更高境界的认识。古往今来,一代代的武术家都践行着这种进取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每个习武者对中国武术的执着和追求,都是一种终身不悔、坚持不懈的态度。古代的太极拳家沿袭“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戒律,就是对自强不息进取精神的最好诠释。通过自身的不断修炼和体悟,才能实现自我在武术境界和修为上的不断提升。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不断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1]

1.3 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

我们从麦积山佛像、唐三彩的微笑和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百折不挠的形象,可以看到中国人无论在太平年景还是苦难岁月、无论是遭遇顺境还是遭遇逆境,都能保持乐观和从容的气度,从不对生活丧失信心。[2]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曾有记载“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说明中国人一向注重面子。中国武术由于其练武、比武的特殊方式,历来就培养出武术人这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同面子、声望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与个人的生死混为一体,胜者获生,负者非死即伤。由此看见,中国武术的这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甚至超越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一般竞技项目。武术从最初的意义就是性命相博,与野兽、与敌人残酷搏斗,杀死对手,保护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的展示,不断的演化,上升为文明约规下的比武、比试、较量,点到为止,即便是一时的失败,也是遵循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宗旨,继续拼搏、修炼,终有一日战胜对手达到自己的目标。

1.4 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的基本态度,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强调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顺乎自然一直是武术发展的主要原则,正如陈鑫所说:“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3]武术重视自然界四季和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协调,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来达到相应的练功目的。因为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只有顺应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主观顺应客观,才能提高锻炼效果,达到“练之以筑起基,清虚其体”的目的。八卦掌练习要求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少林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五脏的变化,分别进行各种功法的练习;五行拳根据五行及季节的变化进行训练;象形拳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结合武术的技法而成拳等等都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求得自然与人的共鸣和统一,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中国武术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

1.5 注重体悟的禅宗精神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不可能走向形式逻辑,它注重的并非实验性的观察,也非逻辑性的分析,而是人之经验和体悟。”[4],它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之中。体悟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它是对技艺的反复重复,是一种量的积累,只有达到量变才能发生质变。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这种“有体而悟”“体悟结合”的认知方式,实现对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认识,即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与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模仿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原有的方法与经验而最终获得一种方法性的直觉能力”。[5]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种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仅仅是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知,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中的体悟。拳谚讲:“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也说明了习练武术是一个不断体悟的过程,习练者通过对武术的体悟,逐渐领会武术的拳之意,通晓武术的拳之妙用;通过体悟,才能理解不同拳种技击的原理和原则;通过体悟,才能更好的领悟武术中的招式、招法;通过体悟,才能真正理解武术的博大精深,[6]进而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武学境界。

2 中国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武术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民族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推誉和各门派所认同、所信守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道德观念,符合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7]中国武术作为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殊技艺,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为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把公而忘私、舍身取义、与民忧乐、兼爱天下、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克己奉公、修身为本、行己有耻、乐群贵和等作为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传于子孙后代。[8]这些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武术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凝聚作用、支撑作用和激励作用。

2.1 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艾斐在《文化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的赋予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武术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武术蕴含公忠为本,精忠报国;匡扶正义,侠义勇为;尊师重道,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谦虚礼让,宽厚待人;克己奉公,厚德载物;求真务实,里表一致;勤劳节俭,操守气节……等精神,这些内容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显现。[9]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小学大力開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和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不断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

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等等,影响着国人,影响着青少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通过武术等一些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有恒心、忍耐、谦虚、守法律、尚谋略、勿骄矜、守信义、尊师重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国家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如此高的位置,原因在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哺育。青少年将是未来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10]因此,通过武术对青少年进行健身健心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敢拼敢打、自强不息、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谦虚礼让、勇于拼搏等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切实担负起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党的十七大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说明国家对精神文化力量的重视,中华民族要崛起,离不开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撑。在世界发生巨变的21世纪,“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博大精深的当代文化。[11]我们要通过先进文化来振奋人们的精神,凝聚人心,教育人民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来升华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一道明辨是非、识别真理和谬误的标尺,以抵御种种腐朽意识的影响。[11]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其民族性、教育性、健身性而在许多民族和不同地域间传播,并于各地的文化、艺术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既有统一意识,又富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既可强身健体,又可修身养性,以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德育、美育、体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教育潜能,特别是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对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树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出现了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人生的危机和人与自我的疏离等严重危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功利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仁爱友善之心缺失、信任缺失。再者,人类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其发展基础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12]中国武术这种注重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精神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发扬传统的仁爱精神和谦和好让的美德,大力提倡平等待人,宽厚待人,为人处世心怀友好,与人为善,学会宽容,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12]另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在对外发扬传统的和平主义理念,坚持以“和为贵”来防止冲突激化,并努力化解矛盾,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在联合国的协调下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2]武术所倡导的和谐精神无疑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尤其是国家提出了武术进校园,也说明了武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

2.3 塑造全面人格,培养栋梁之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术对塑造青少年的全面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武术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挥棒、推动机。教师、师父的道德、智慧、知识、品行、人格以及武术本身的魅力,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体育观和健身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深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甚至将老师、师父作为崇拜的偶像,加以学习而产生一种武术信仰。我国史学家、地理学家顾颉刚认为:“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类依据主观见解而对于人或其他事物生出的坚决信心。这种信心每每可以成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行动的指挥棒、推动机。”正是这种无形的指挥棒、推动机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武术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为国服务的意识。拳谚曰:“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活动的行为规范,习武以涵养为本,恭敬谦逊、平心气和、善气迎人,在习练武术过程中,逐渐做到练武与修身、品德与技艺的和谐统一,弥补青少年道德的缺失或不足,塑造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树立修身自我、进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社会担当。

最后,武术培养青少年的耐挫力和胆识,提高竞争意识。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生活环境优越,经不起困难挫折。经常有报道,某某学生经不起老师的批评、指责以及同学间的口角而自杀。武术能够增强个人的自主性、自律性和责任感,对培养建立青少年“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13]健康向上的全面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国之魂、强国之魂。”今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提炼、提升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蕴涵的当代价值,努力使人类摆脱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创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武术将会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有的魅力征服世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别曙辉,陈飞飞.奥林匹克精神与武术精神的时代契合[J].中国校外体育(下旬刊),2011(10):156.

[2]沈尚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缺憾[J]. 科学·经济·社会,2012(4):166.

[3]叶 朗,等.中国文化绘本—人生智慧[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9.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7.

[5]张 法.中西美学和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6]王 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7]乔凤杰,等.略论传统武术的悟道思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8-11.

[8]王 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5.

[9]刘海钦.论武术精神在塑造民族精神中的价值[J].人文论坛,2014(2):168.

[10]阎曼利,等.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33.

[11]栗胜夫,等.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科学,2005(1):64,65.

[12]阎曼利,等.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33.

[13]邓红艳,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3):123.

[14]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9.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Spirit of Wushu

Yang Ganf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China)

Abstract:Wushu spirit is the essence of Wushu culture, and it lead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Wushu cultu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logic analysis, analyzes learning spirit of hardship and hard work, unyielding enterprising spirit, the never-say-die spirit, humane spiri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spirit etc., and further expounds Wushu contemporary value: cultiv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Shaping overall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

Keywords:Wushu spirit national revival culture contemporary value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当代价值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