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脑血管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观察

2018-01-11江文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脑血管循证重症

江文柳

(佛山市笫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佛山 528000)

重症脑血管具有患病率高、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一般来说,该病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致使患者脑血管出现病变,从而引发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有研究发现,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循证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经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循证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1]。本研究为深入探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83例重症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脑血管患者183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组92例,男50例,女42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3.2±3.6)岁;50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照组91例,男48例,女43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3.5±3.4)岁;47例脑出血,25例脑梗死,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消毒、遵医嘱用药、日常生活护理等。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2.1 循证依据

经由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万方、知网等数据平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文献中与重症脑血管、护理相关的资料,寻求护理证据。全面评估患者基本病情和身体情况,结合循证依据和护理专业临床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1.2.2 护理措施

①密切检测生命体征:经由查阅文献资料,考虑到脑出血具有突发性特征,故在护理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瞳孔等,要求交接班工作均在床旁进行;一旦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反馈给主治医师,进行积极处理。

②气道管理:文献资料发现,重症脑血管患者大多伴有颅内高压、意识障碍等,极易诱发肺部水肿、呼吸衰竭,导致无法顺利排出分泌物,引发肺部感染,故需做好机械通气管理。护理要点包括调节呼吸机呼吸模式、呼吸频率、潮气量、氧浓度等参数时,严格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性检测呼吸机运行情况,及时清除管路积水,每隔24 h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对患者皮肤颜色、胸廓双侧对称情况进行观察,呼吸机通用后,及时调整为小面罩吸氧,防止长时间高流量吸氧,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采用呼吸机湿化罐加热湿化气道,确保温度为28~32℃;确保气管插管固定恰当,对气管至门齿深度进行检查,并对插管外置地长度进行记录,每隔6 h进行1次口腔护理。确保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后,尽量早期脱机,防止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③营养管理: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饮食标准,通常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及时补充水分,对每日输液量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出现颅内压升高现象;一旦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需暂时禁食。

③体位护理:协助患者翻身时需确保动作轻柔,具有连贯性,需要一边翻身,一边注意患者呼吸状况,尽量避免翻身动作过大,防止出现呼吸骤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褥疮垫,控制翻身次数,使翻身时间延长,避免出现褥疮;在确保体位不变动地情况下,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防止出现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

④早期康复锻炼:指导患者早期进行适量的床上被动活动,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并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急性期过后,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实施功能锻炼;按摩瘫痪肢体,避免肢体畸形和萎缩。针对存在语言障碍者,实施语言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得分越高提示情况越好[2];②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昏迷量表评分变化,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表示,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得分越高提示情况越好[3];③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以100分为满分,其中,不满意为0~59分,一般满意为60~89分,非常满意为90~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昏迷量表评分

就诊时,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昏迷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昏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昏迷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昏迷量表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昏迷量表评分就诊时 治疗后 就诊时 治疗后研究组 1.8±0.2 14.2±2.2 4.6±0.8 10.2±1.8对照组 1.8±0.1 8.2±1.8 4.6±0.7 9.1±1.6 t 0.000 20.180 0.000 4.368 P 1.000 0.000 1.000 0.000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多数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且患者年龄通常较大,治疗和护理风险较高[4]。而且,在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护理经验,还需要在准确评估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以往有效的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在饮食、心理、用药等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5]。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循证护理强调在计划护理活动前,全面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和归纳相关临床护理决策,并充分参考临床科研结论和临床经验、患者个人意愿等[6]。而且,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护理知识,避免传统护理的经验性和盲目性,确保护理人员有证可依,有据可循,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7]。

本研究对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经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气道管理、营养管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其中,连续、动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便于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针对持续昏迷的患者实施气道管理,能预防肺部感染,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入院后,按照其具体病情,尽早将胃管置入,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流质食物鼻饲,充分补充机体所需营养,补充水分,做好营养管理。经由实施循证护理,一方面促使护理人员积极转变护理观念,合理调整护理方法,能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能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改善满意度。

本次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昏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8]。由此可知,在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此外,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突显出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吕传芳.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4):21-22.

[2] 鲁 杰,LUJie.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33-234.

[3] 陈晓娟,侯霞英,马丽霞.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护理中的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2):193+195.

[4] 张瑞怡.优质护理干预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49-151.

[5] 鲁 杰.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33-234.

[6] 毛居旦·阿不力孜,钱海伟,杨 丽.循证护理在重症脑血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228-229.

[7] 于 跃.重症脑血管护理中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269-270.

[8] 纪微微.重症脑血管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8):175.

猜你喜欢

脑血管循证重症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