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正确执行率的相关因素及质量改进效果

2018-01-11杨秋荣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心内科报警

杨秋荣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心电监护仪是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连续动态监测的主要手段,心电监护仪报警阈值设置能保证患者不会偏离预先设置的“正常状态”,监护仪报警是患者病情变化的反馈,为医护人员提供应急处理和治疗依据,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1-2]。但我院2016年度护理部-大科-科室三级质控资料显示,心内科护理人员存在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不恰当,应答率低,存在不当应答行为,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因此,2016年下半年,我科将心电监护报警管理作为患者安全管理重点目标,通过危重症学习班形式进行为期3个月的系统干预,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的正确执行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作为研究对象,心内科实际开发床位80张,其中CCU12张,目前护士总数34人,床护比1:0.43,N1:N2:N3:N4=2.2:2.8:4.7:0.3,专科护士2人,本科25人,大专9人,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3人,护师11人,护士7人。干预前后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1)由护理部设计心电监护理论知识问卷调查表,被调查人员为心内科34护理人员,发放问卷34份,回收34份,回收率100%。(2)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护士的一般情况,包括学历、职称、工龄;第二部分为心电监护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心电监护仪的评估、功能键的识别和使用、报警阈值设置、音量大小、电极连接、报警的识别及处理方法。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分数排序为1~5分,分别对应不了解、不熟悉、一般、熟悉和非常熟悉,得分高低于护士心电监护掌握程度成正比[3]。

1.2.2 技能操作考核法:实地考核心内科34名护理人员心电监护仪报警阈值设置操作,包括报警开关开启、音量调节,以及根据疾病的要求进行心率、收缩压、舒张压、SpO2的上限与下限设置。

1.2.3 管理与干预:(1)将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作为患者安全管理重点,成立为期3个月管理学习班。由护理部大内科护士长负责进行学习班学习内容的制定与督导检查。(2)举办院内危重症学习班,通过心电监护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培训为主要学习方法。课程内容包括:①心电监护仪构造及使用流程;②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置;③如何正确做心电图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④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置;⑤常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项。(3)学习结束,将干预后的2017年上半年护理部-大科-科室三级质控资料中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得分与干预前的2016年度上半年得分进行对比(总分均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士干预前后心电监护相关知识相关知识掌握自评得分比较

护理人员干预前后心电监护相关知识掌握自评得分有明显差异,干预后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P<0.05)。见表1。

表1 护士干预前后心电监护相关知识相关知识掌握自评得分(±s)

表1 护士干预前后心电监护相关知识相关知识掌握自评得分(±s)

项目 n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心电监护仪的评估 34 3.05±0.71 4.13±0.76 -7.024 <0.001功能键的识别和使用 34 3.06±0.67 4.27±0.66 -7.970 <0.001报警阈值设置 34 2.73±0.80 4.24±0.72 -8.726 <0.001音量大小 34 2.87±0.72 4.31±0.67 -8.028 <0.001电极连接 34 3.18±0.65 4.27±0.71 -6.731 <0.001报警识别及处理方法 34 2.78±0.58 4.30±0.64 -11.101 <0.001

2.2 护士干预前后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正确执行率对比

护士干预前后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正确执行率对比有明显差异,干预后正确执行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士干预前后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正确执行率对比[n(%)]

2.3 干预前后护理质控患者安全及护理质量对比

干预后护理部-大科-科室三级护理质控患者安全及护理质量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护理质控患者安全及护理质量对比(±s)

表3 干预前后护理质控患者安全及护理质量对比(±s)

项目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患者安全 73.44±10.31 94.12±2.76 -12.150 <0.001护理质量 73.23±10.32 95.02±3.23 -14.294 <0.001

3 讨 论

心电监护仪在心内科危重症患者使用过程中会提示患者病情变化的警报提示,是医护人员实施诊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监护效能,保证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4]。但目前我院心内科存在危重病人多,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的现象,存在低年资年轻护士较多,专科护士较少,及护患比例不达标等因素。既往护理三级质控资料显示,心内科护理人员存在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正确执行率低下,严重影响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质量管理的一个日益突出的基础和专科管理问题[5]。

为了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的正确执行率,保障住院患者安全、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我们采取了护士自评调查及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结合形式,针对心内科临床护理中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的薄弱工作环节进行系统干预。干预后,护理人员心电监护相关知识掌握自评得分及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正确执行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电监护相关知识的欠缺将直接影响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护士是心电监护的直接操作者和观察者,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影响生命体征的观察从而直接影响监护和救治水平[5]。心内科护理管理者更应加强科室人员对心电监护报警管理的意义的业务学习,尤其是低年资护士,采取各种理论和技能培训学习方式,帮助护士严格执行心电监护报警管理制度,熟练掌握报警阈值设置及报警处理原则,指导和训练护士正确识别各种报警信息,掌握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等[6]。我院心内科通过3个月的心电监护专科护理管理系统干预,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报警阈值设置的正确执行率,切实保障了患者安全,提升了护理质量管理的内涵。

[1] 周姓良,胡靖青,刘 娟,等.护理干预对降低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2):16-18.

[2] 张文静.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和保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4):120-120.

[3] 彭爱霞,孙娟.临床护士对心电监护报警设置掌握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08-110.

[4] 李 佳.监护仪报警疲劳相关原因及对策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7,17(2):64-67.

[5] 李白霞.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如何防范护理风险[J].中外医学研究,2010,08(19):120-120.

[6] 曾燕敏,蒋志梅.护理质量管理在心内科护士心电监护仪使用中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5,23(2):149-150.

[7] 昌 玲,廉 颖.护士在使用心电监护仪中的注意点[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29(1):103-104.

[8] 刘艳霞.对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实施风险管理对策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1):3019-3020.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心内科报警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LKD2-HS型列控中心驱采不一致报警处理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