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2018-01-10吴梦思吕沙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部编版文化传承古诗

吴梦思 吕沙东

摘 要:随着部编本教材的到来,广大教育者及教育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此同时,“核心素养”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提出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管是传承优良传统文化,还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传承文化”统一起来,这两个主题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古诗选文中是怎样呈现的?本文拟从古诗数量、选文情况、内容安排、插图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文化传承 核心素养 部编版 古诗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79-02

1 概念界定

1.1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但是,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什么?这两个是需要厘清的概念,特别是后者。所谓传统文化,即“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文化”[1]。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包括传统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治国之策;二是语言文字,包括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寓言、史学名著;三是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建筑、青铜、陶瓷;四是教育,包括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机构;五是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工艺,发明,数学、医学、农学;六是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七是习俗,包括节日、祭祀、迷信。[2]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内容囊括的范围很大,同样的,语文涵盖的范围也很大,传统文化与语文有着分不开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1.2 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3]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总体框架有三个,一是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三是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总体框架之下,还包括许许多多基本要点。例如,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其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包括人文情怀,其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包括审美情趣,其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体到语文素养,它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要素,四要素之下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素养,这四个素养相互成就、紧密关联。学习古诗,必然涉及“语言”“审美”“文化”,至于“思维”,相信不会有人说,学习古诗不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古诗在培养中国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情趣及传承文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古诗分析

2.1 数量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有5篇,一篇为课文内容,其余四篇为“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内容;下册的古诗词有7篇,三篇为课文内容,其余四篇为“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内容,上下册共有12篇古诗。为作一个比较,特地研究了实验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的古诗词:上册的古诗词有4篇,一篇为课文内容,其余三篇为“语文园地”中“读读背背”的内容;下册的古诗词有4篇,四篇均为课文内容,上下册共有8篇古诗。具体如下表:

可见,在数量上,部编本一年级的古诗选文比实验版一年级的古诗选文多了4篇。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古诗文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学习古诗文就是在传承传统文化。部编本古诗篇目的增多,古诗选文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增无减。从部编本编写者对古诗选篇的重视,可以看出古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部编本古诗的篇目增多,学生需要积累更多古代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从而达到具备良好的人文积淀的效果。由此可见,部编本很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在部编本投入使用之前,小学语文的教科书版本多达12种,例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S版。那么,在部编本投入使用之后,特别是部编本古诗篇目的增多,对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教学素养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方面的涵养应该更高,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能力引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积淀。

2.2 选文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经典”定义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4]。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中所收录的古诗多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篇目。为体现部编本一年级所录古诗的经典性,可用部编本、人教版一年级收录的古诗作比较。经过比较,可以发现,被两套教科书一同选入一年级的古诗词共有6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明代诗人唐寅的《画鸡》,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这六首古诗较浅显易懂,其中,《咏鹅》《画鸡》贴近儿童视角,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接受心理。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中所收录的古诗词有12首,其中有6首与人教版相同,并且,这6首诗都是家喻户晓的。可见教科书在选择古诗词上有很大的延续性,可以说,这是对经典的传承。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除了这6首诗,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里的其他古诗就不是经典的古诗。部编本延续了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经典古詩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传承中华优良文化的思想。

传承古诗经典文化,除了选择经典的古诗外,可以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进行古诗的教学,例如,诵读。还可以使用咏唱的方式教授古诗词。古时候,人们常常伴着自己谱的曲咏唱古诗词,也有敲打器具伴唱的。通过“吟唱”的形式,更容易记住古诗词,“吟唱”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一年级小朋友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具有大胆丰富的想象力,直观感性的思维,敏锐的节奏感,此外,他们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种种特征表明,对于低年段的古诗教学,采用诵读、咏唱的教学方式相当适宜。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低年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鉴古代诵读的传统教学经验教授古诗词,也可以运用咏唱的方式教授古诗,但是,这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2.3 内容分析

按照主题角度划分,大致可将古诗分为七大类:一是民间疾苦类,二是山水田园类,三是思念家乡类,四是臨行赠别类,五是军旅边塞类,六是忧国忧民类,七是其他类。按照这样的划分,可将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的古诗分为五类:一是民间疾苦类,例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是山水田园类,例如出自汉乐府的《江南》;三是思念家乡类,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四是临行赠别类,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第五类是其他类,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明代诗人唐寅的《画鸡》。可以看出,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中没有军旅边塞类和忧国忧民类的内容,一年级学生天真烂漫,思维不深刻,这样的编排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不影响古诗本身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性。

民间疾苦类、思念家乡类、临行赠别类的古诗能教育学生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例如《悯农》,教师可以教学生悯农,也可以教学生爱惜粮食,养成“光盘”的习惯,这是我国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文化。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就“为什么不应该浪费粮食?”展开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再如《静夜思》,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月亮”情结,月亮在中国古诗中有多种意象,象征了思乡、团圆、思念亲人等。在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孩子对月亮意象的体味,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通过说话练习,初步体验诗人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即可。

古诗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即古诗本身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诗就是在传承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包括天文方面,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中体现出天文知识的有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古朗月行》;我国传统文化还包括衣食住行,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中体现出“衣食住行”中“行”的有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可见,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的内容无不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习这些古诗,就是在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2.4 插图分析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词的插画一改人教版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画风,选用充分体现中国风的中国画(简称国画)。这样的编排既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彰显了我国教育界的文化自信,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中,无论是课文中的古诗,还是“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古诗,都配有一幅国画,唯一的区别是,限于空间大小的不同,课文中的国画的篇幅较大,“日积月累”中的国画的篇幅较小。

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收录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当中,它的插图是一幅山水画,画的前方是山,近处的山用墨较浓,远处的山用墨较淡,很有层次感;画的左边,是用彩墨描绘的一户人家;画的中央有池,池中有淡墨渲染开的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小荷上方是三两只用重墨勾勒出的蜻蜓。画的篇幅不大,却让人从画中体验到了视野的开阔。在实际教学当中,通过这样的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发现、感知、欣赏、评价国画显得不太现实,建议以熏陶为主。相比之下,《小池》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的插图非国画,全图的视野集中在一个小池上,视野相对狭小。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收录在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日积月累”中,它的插图是一幅花鸟画,全画由两枝稀疏的桃花和三两只落在花枝上的鸟以及几片落花组成,简简单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着文中的插图反复背诵《春晓》,诗的意境自然就被解读出来了。相比之下,《春晓》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的插图非国画,构图紧密,由房屋、室中诗人、室外矮小的花朵以及旋飞于房屋上方的三四只小鸟组成。紧密的构图,没有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落花”作为解读全诗的关键物象,没有出现在画中实为遗憾。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选用部编版的插图更为适宜。

5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与魂,是不能丢弃、不能忽略的软实力,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淘洗后依然顽强地保留下来的必定是精华,譬如古诗词、国画。而这些精华、国粹必定需要教授给下一代,以期他们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还将提升他们的人文底蕴,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2006.

[2] 傅建明.新中国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 刘楠楠.聚焦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呈现分析[J].语文知识,2016(24):20-21.

[5]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11-13.

[6] 张心科.论语文核心素养及语文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5:100-104.

作者简介:吴梦思(1993-),女,职称: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吕沙东(1968-),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部编版文化传承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