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见语文课堂理想型

2018-01-10郑明霞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摘 要: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堂是将现代教育理念严丝合缝地渗透到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各个方面,同时又能水到渠成地达成对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高效训练的课堂。于引导之下自主学习,于组织之间合作学习,于启发之中探究学习——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得高效的知识。余映潮老师的公开示范课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理想型。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高效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072-01

1 教学内容层面

1.1 释题导入

余映潮老师从题目的内容到形式分析了题目中所囊括的语文知识:首先,指出“屏”的古老含义,引出“屏风”、“屏障”的内涵;其次,深入到题目的形式层面,让学生“质疑”题目将“屏”加引号的原因;最后“释疑”——引号不一定是引用别人的话,而是起特指、强调以及分割的作用。

1.2 明晰任务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课堂伊始先把“文序分析”、“信息提取”、“事物评价”这三项任务告知学生,构建课堂学习的线索:“文序分析”解决“说明文说明顺序”的问题,引导学生知晓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提取信息”解决“应试考试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事物评价”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以下是余老师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

1.2.1 文序分析

余老师通过“假如没有这一段”的句式来启发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每一段文字在整篇文章中的所起的作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说出“不可删”的原因。余老师的反馈首先是对学生准确表达的地方加以肯定,其次再对学生没有点出的地方加以引导、启发和补充。如:学生指出第一段不可或缺是由于它指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屏”时,余老师在启发思考后又补充道“还有也奠定了作者的情感基调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各段落设置的必要性后,他又立即汇总答案:引出、作用、分类、用法和文章表达目的;随即又指出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说明“屏”。

教師不是绝对的“权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助力者”才是教学的应然状态,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下意识培养和训练也必须是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1.2.2 信息提取

余老师要求学生用“勾画法”将《说“屏”》缩写,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讨论过后,余老师先留给学生以适当长的时间去自由朗读、互相交流,用意在于取长补短,检测并完善自己的微型内容。其次,他鼓励学生展示概括成果。[2]值得注意的是,余老师没有“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是仔细聆听、中肯评价。最后,他由具体到一般,就阅读时必要的概括方法加以总结——速读文章重点词句来了解全文。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1.2.3 事物评价

余老师要求学生每人任意选择课件上所呈现的一组词语来写2—3句话以赞美“屏”,小练笔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六分钟过后,他增添了这样一环:学生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的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引起我注意的便是中间增添的这一环节:《课标》在“写作”部分明确提出“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3]学生作文互相评改、交流很有必要,在思维的碰撞中生发写作灵感,在检查交流中发现自己写作有待完善的方面,这亦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手段。此外,该环节又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的环节——“屏”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事物,“屏”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意味深长。写段话来赞美“屏”,即让学生通过书面文字表达对祖国万物的热爱之情,是工具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2 教学过程方面

余老师课前以三大学习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课程的任何环节,余老师总会给学生留以一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之后组织交流、讨论,展开“合作学习”;最后成果展示,听取同学的见解、老师的评价,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找到最贴切的回答,实践“探究学习”。[4]

“自主学习”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梳理的是文本所呈现的基本内容;“合作学习”是学生、文本、周围伙伴之间的对话,避免狭隘化视野,有助于认识的全面化;“探究学习”关联学生、文本、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指导最终敲定最后最确切的回答,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高效成果的生成阶段,也是学生学习得到意义满足的阶段。

3 教学方法方面

3.1 建构了典型的生本课堂,彰显现代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顾文本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了,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余老师只是课堂程序的“引领者”与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在这里,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现自我、放飞自我的舞台,学生被推向了“台前”,而老师甘做了“幕后”。

3.2 读写结合理念贯穿始终,教授方法才是硬道理。

“信息提取”的环节,余老师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阅读方法——“勾画法”。这一方法显然是阅读文章而普遍适用的一种方法,它在帮助学生浓缩文本、完善写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日后的阅读提供方法指导。

3.3 教学进度斯条慢理,高效课堂稳扎稳打。

余老师讲授亲和,课堂氛围平等、民主,讲授注重启发性、引导性。慢条斯理的授课过程却深深浸透着现代的、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们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语文课堂正是像余老师这样轻松、民主、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兴祥.《说“屏”》之“是什么”与“教什么”[J].语文学习,2016(11):48-51.

[2] 刘芳.角度·厚度·密度——浅议余映潮老师《说“屏”》一课三教中的“训练”[J].中学语文,2012(25):11-12.

[3] 殷博君.魏书生作文评改艺术研究[J].语文学刊,2016(04):106-107.

[4] 余映潮,邓鑫.余映潮老师《说“屏”》教学实录及评点[J].中学语文,2013(10):41-45.

作者简介:郑明霞(1993-),女,山西省原平市人,教育学硕士,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