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电视台平民化视角在采访中的优势

2018-01-10魏健

科技传播 2017年23期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采访

魏健

摘 要 县级电视台作为一级最基层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着诸多劣势,人才缺乏、硬件不硬、投入短缺成为制约县级电视台发展的短板。但也可以找到优势,那就是我们离基层最近,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近,更了解普通老百姓的所需所想。因此,如何使新闻报道更吸引人,更深入人心,就需要我们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从事采访报道。本文结合平民化视角来探讨新闻报道的采写,从而更能了解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定位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 县级电视台;平民化视角;采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035-02

1 平民化视角的必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媒体大力提倡和践行“走转改”,把镜头对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平民,深受好评。实践证明,采取平民化视角是实现突破与创新的必由之路,而作为处于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采取平民化视角更是势在必行,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平民化视角贴近大众生活,有助于拉近典型人物与受众间的距离。过去的新闻报道很多采取高大全的方式来采写,甚至一些新闻稿件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描述,特别是一些时政报道、会议报道和典型报道。比如县级会议报道,可以单一到这样来表述,会议报道=什么时间+什么会议(会议标题)+出席领导+领导指出、要求、强调。毫無新意,毫无可看性,怎么能叫受众不疲倦、不厌烦。新闻报道不能只给领导看、只给自己看,一定要平民化,一定站在受众的角度去采写稿件。我们的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他们需要从中了解什么,需求什么。报道反映出新闻事件和人物最真实的一面,最平民的一面,才能拉近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2 提升新闻报道的生命力

只有新闻报道深入人心,才能在受众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只要转换新闻视角,把老百姓最关注的作为切入点,无论什么样的新闻报道,都可以举重若轻,引人高度注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受众心里形成冲击,而县级电视台更应该把镜头对准普通民众,采写他们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和人物。

3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到平民化

作为县级电视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让新闻报道真正被人们所喜欢?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报道对象平民化,即“小人物”唱主角。近年来,各地各级媒体“走转改”,让“小人物”唱主角,采写了一大批深受大家喜欢的新闻报道。比如这些年深受观众喜欢的《感动中国》评出的人物,其中接近半数都是草根人物,2006年的130名正式候选人中普通百姓占了七成,最终当选者中有5名平民英雄。而这些英雄是站在平民中的,不是圣人,这些“小人物”就是普通百姓,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相似相近的人,而这种平民化才是最具打动人心的特质。这些普通百姓以自己不平凡的举动,显示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用爱与奉献谱写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在语言方式上勇于突破。以往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我们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主要是以材料语言、公文语言来表现,呆板、缺乏感染力。在新形势下,大胆采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把话筒对准普通民众,让老百姓自己开口说话,从而实现语言上的突破。这是平民化视角的另一个表现:平民参与、平民互动。

“平民化”,是近段时间来十分流行的一个词,要定义这个词,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希望,呈现了一种状态。对于一档栏目来说,“平民化”是希望节目能深入人心,能让百姓产生认同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种状态自然是一档栏目的最佳状态,做节目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人看吗?但实际上,“平民化”说来容易做来难,对于如何实现“接地气”的状态,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只看到它的好,却不知如何实现它。

那么,新闻稿件应如何“平民化”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高平子的孙子去拜访胡适——高平子,近代的一位天文学家,月球上有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是个天文学界的“大腕”。——交谈中,这个年轻人说,我们读书,要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胡适打断他,问:啥叫为天地立心啊,你解释给我听。那孩子当时就傻在那里了。胡适道:学你爷爷吧,不要说自己都不理解的话。

——如果用一句话来阐述:“如何让新闻稿件‘平民化”,这句“不要说自己不理解的话”,在我看来,便足以概括。

实际上,“不要说自己不理解的话”,是一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其实是向观众讲述一个事件,在向他们说话。如果我们说的话,连自己都模棱两可,甚至不解其意,就是从心理上不尊重观众。我们的不尊重,换回的绝无可能是观众的尊重。我们不站在观众的角度看问题,观众又如何能与我们站在一起呢?

新闻稿件要“平民化”, 语言上一定要朴实。明明一两句话说清楚的事情,何必绕来绕去,故弄玄虚呢?我们一些记者喜欢写一些让人听了只会打哈欠的大话、空话,还为此洋洋自得,夸耀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殊不知,观众们也不傻,遇到看不懂的东西,他们只会换台,才不会费工夫去想你到底想说个啥。

记者在写稿时,经常会涉及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术语,像我们一名记者做了一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新闻中,提及“造血干细胞”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知晓“造血干细胞”的含义呢?如果在这个时候,记者图省事,想当然地认为反正大部分人都知道,——姑不论是不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至少我们失去了那“一小部分人”。在这个新闻媒体之间寸土必争的时代,资源就会这么白白流失了,而且流失的毫无价值。

在这种时候,记者是这样处理的:所谓的“造血干细胞”其实是人骨髓中的一种细胞,专门用来造血的。多清晰明了,那“一小部分”人明白了,那“大部分”人相信也不会觉得累赘吧?这时,新闻已经实现了“接地气”

新闻稿件要“平民化”,要有创新精神。我们一些记者在写稿子时,为了图省事,经常沿袭旧例,形成了一套写某类稿子的“模板”,一写纠纷类新闻就是“市民x大妈/大爷最近很烦恼,因为他的……出了问题”,一写情感类新闻“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天有不测风云……”这其实也是一种不“接地气”的做法。

我们知道,人都图个新鲜。再好吃的东西,让你连吃一个月,恐怕也够了。作为一种消费品,其实新闻不也一样吗?如果我们的语言始终千人一面,始终不更新,连我们自己都看的烦,观众就不烦吗?何况对一条新闻适用的语言,虽然搬到另一条类似的新闻还是大差不差,但肯定还是不可能完全吻合,观众会不会看的莫名其妙?

新闻稿件要“平民化”,还要做到善意的导向。一些记者为了博人眼球,专爱揭伤疤、揭人短,利用当下一部分观众的“审丑”心理,专门把一些不雅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比如农村两家人吵架,互相骂街;比如车祸中一些惨烈的镜头;比如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伤疤该不该揭?可以揭,但要看对于解决矛盾起不起到好的作用。如果于事无补,何必揭人伤疤?从眼前看,的确是吸引了一部分观众,但从长远看,节目质量的下降,只会让更多的观众流失。

如今,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传播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可以说,网络力量的昭示使得一些平民英雄式人物更频繁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内。如“北京最帅交警”,几个大学生拍下的一段视频在网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新闻联播》特对此事进行了报道;长江大学三个救人学生的先进事迹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现今,网络对于民意的支持成了发掘典型的一个途径,这些由广大群众所确立的典型有着最有说服力的特质和感染力,传统的报道理念和套路应该适时而变。

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勇于和善于向新媒体学习和借鉴,不管是在县级电视台的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刺激我们记者的积极性,更要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大胆突破,找到更好的立意,采写出更鲜活、更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

4 结论

总而言之,若我们能多站在观众的角度看问题,视观众为朋友,为“邻家大哥”“邻家大姐”,“接地气”就不会只是一句口号,它会让我们真正走入观众心里。

参考文献

[1]张子倩.用平民视角写典型[J].新闻战线,2006(3):61-63.

[2]岳璐.从《感动中国》看典型报道的创新[J].青年记者,2007(12):103-104.

[3]李鹏.和谐语境下典型报道的“民本”意识与人文关怀[J].新闻界,2007(6).endprint

猜你喜欢

县级电视台采访
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
新媒体时代下县级电视台的局限及发展趋势探析
儿子“采访”我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